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要保证移动网络在任何移动的情况下都能够与Internet实现良好的连接,还能保证其Ad Hoc网络可以利用多跳特性来扩展其接入点的范围,从而为移动网络在IPv6的大背景下,实现全局全范围的与Internet良好连接的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移动IPv6的技术实现Ad Hoc网络Internet接入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增长,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获得网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提出的基于IPv6的移动Ad Hoc网络和Internet互联方法—多网关互联,不但可以使Ad Hoc网络的节点能够访问Internet,同时还可以对基于IPv6的Internet移动接入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使传统的基于中心的网络与无线自组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一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本文基于Linux系统搭建了NS2的模拟场景,升级NS2中AODV到AODV6,对IPv6的Ad Hoc网络互联技术基于Linux系统的仿真实现进行了模拟验证。  相似文献   

3.
Ad Hoc网络与移动IPv6集成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辉  周继华  石晶林 《计算机工程》2005,31(18):127-129,182
提出了一种IPv6网络环境中移动IPv6与Ad hoc网络集成的设计方案并介绍了其软件实现方法.该方案将移动IPv6家乡代理的服务范围从传统单跳网络扩展为多跳Ad hoc网络,解决了Ad hoc网络的节点在不同网络之间漫游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引言移动计算使得移动用户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能连接到Internet上,允许移动主机无论移动到Internet的任何区域都能连续地保持与其它节点通信。移动IP作为支持移动主机无缝接入Internet的IP协议扩展,在国内外己引起广泛重视。IETF组织在IPv4的基础上提出RFC2002用于支持IP的移动性,并在RFC2003—2006中定义了相关标准。随着IPv6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基于IPv6的移动IP相关的IETF草案,如区域注册、快速/平滑切换以及层次型移动IPv6管理,移动IP将成为IPv6协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移动IP目  相似文献   

5.
移动IPv6是建立在IPv6的体系结构上的,并作为IPv6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IPv6本质性的功能之一。移动IP提供了一种IP路由机制,使移动节点可以以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的链路上。本文首先讨论了移动IPv6网络,其次对其安全性展开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移动IPv6是建立在IPv6的体系结构上的,并作为IPv6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IPv6本质性的功能之一。移动IP提供了一种IP路由机制.使移动节点可以以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连接到任何的链路上。本文首先讨论了移动IPv6网络,其次对其安全性展开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固定宽带有线、无线接入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文结合Ad hoc技术和移动IP技术,提出了一种支持IP漫游的多跳接入方式,包括组网设计及协议扩展。其组网方式为:边缘接入采用多跳Ad hoc技术,主干接入采用分层移动IPv6技术。多跳Ad hoc网络大大增加了网络的覆盖范围,减轻了网络铺设成本,且支持宽带接入;分层移动IPv6降低了域内切换的信令开销和时延。同时,对现有的分层移动IPv6协议进行扩展,实现了主干网络与边缘多跳网络的有机结合。移动用户不但能以较低的信令开销实现全局的IP漫游,还能保证进入同一MANET网络中的移动节点直接通信,减轻了主干网络的传输负担,也保证了突发情况下节点能通过边缘MANET网络保持链路畅通。  相似文献   

8.
1 引言随着网络技术与便携式终端的不断发展,在IP网络中实现对移动性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象其它台式机用户一样,移动计算机(或者便携式终端)用户希望接入同样的网络,共享资源和服务,而不局限于某一固定区域。且当它移动时,也能方便地断开原来的连接,并建立新的连接。为了支持计算机在移动时仍能保持与因特网的通信,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对移动IP提出了一系列RFC标准。IPv6是下一代的因特网协议,它最终将代替IPv4成为因特网的主要网络层协议,IPv6已经被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工程(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选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基本协议。基于IPv6的移动IP(以下称为“移动IPv6”)目前是IETF移动IP作组议程上的主要课题,但移动IPv6目前在安全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Ad Hoc网络作为一种利动态的无线移动网络,相对常规网络而言,其网络管理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该文介绍了Ad Hoc网络和移动代理的基本概念,在对Ad Hoc网络管理的特点和衙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Ad Ho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并提出了一种簇算法。  相似文献   

10.
Ad Hoc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移动无线网络,在当前移动化、IP化的网络发展趋势下,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述了Ad Hoc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主要介绍了其在Windows XP环境下的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网络技术不适合移动通信且移动IP和SIP有单失效点固有缺陷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网络的IP网络分层移动性管理方法.该方法首先将问题结构定义为本地接入域网络和Internet全局网络两层模型,使用本地和全局两级覆盖网来处理该模型中接入网内的水平切换和跨接入网的垂直切换,并使用HIP协议来解耦静态主机标识和实际的网络位置.文章通过仿真实验指明将对等网络与移动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网络的可扩展性,并且信令开销和时延增加较少,此外HIP协议还为应用提供了透明的移动性和安全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Computer》2003,36(2):18-20
Wireless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for Internet access and other IP-based communications. To make it easier for wireless users to exploit this trend, 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 designed Mobile IP version 4 in 1996. However, MIPv4 has not been deployed widely enough to provide much mobility and has several major shortcomings, including a cumbersome communications process and a limited number of IP addresses. The latter is a key problem because the number of mobile devices that need their own IP address to access the Internet is increasing rapidly. To overcome these deficiencies and introduce new capabilities, the IETF has been developing MIPv6. MIPv6 makes many more IP addresses available and lets mobile users stay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as they move between networks. The paper discusses MIPv6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的互连方式出发,论证了全IP方式在单兵系统——空降兵系统的可行性;然后利用IPv6协议——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协议和移动IPv6协议,提出了在空降兵跳伞成功后或者有单兵移动时的一种自组织成网算法;最后用实验仿真验证了传感节点中实现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移动Ad hoc网络与相关网络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移动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特点,并论述了与Internet、移动IP和无线局域网3种相关网络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5.
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缓存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普及的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为普适的Internet接入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缓存技术是普适Internet场景中人们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发的关键技术之一.综述了两类无线网络环境,即基于基础设施无线网络环境和移动自组网中的缓存策略,具体包括缓存放置策略、缓存替换策略、缓存一致性维护算法.进而分析、讨论了上述策略的优缺点,并指出了缓存策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许钟  戴冠中  杨德明  张治 《计算机工程》2007,33(11):135-137
现有ad hoc网络协议都是假设节点进入网络时已经分配了IP地址,而且在节点进入网络时假设节点之间无条件信任,这种缺乏对安全性的考虑是无法在实际战场环境下使用的。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安全的解决方案,它由建立路由前的节点间的相互身份认证和安全地址分配(公钥散列产生节点地址)两个部分组成。方案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相关的攻击,最后还进行了方案的效率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移动IPv6提供对节点移动和网络移动的支持,是目前优秀的支持移动接入的网络协议。通过对移动IPv6的逻辑结构、技术特点的讨论,分析移动IPv6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分析了移动IPv6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 IPv6 全面部署的推进以及互联网和电信网的深度融合,基于全 IP 架构的移动互联网正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全IP移动互联网的实现必须有高效的 IP 层移动性管理协议支撑。本文回顾了基于 IP 的移动性管理协议在最近 20 年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现状,比较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两种移动性管理协议的特征,并通过分析阐述了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中移动性管理协议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IPV4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地址不足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为了弥补IPV4的不足,IPV6技术便横空出世,其IP地址长度为128位,这足够使全球的每一个电子设备连入互联网,并且IPV6在安全方面、网络管理方面、服务质量方面以及移动功能方面都较IPV4有显著的提升.但由于诸多因素IPV6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普及,IPV4升级到IPV6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本文浅析当前主流的隧道技术与双栈技术,研究如何通过这两项网络接入技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和最便捷灵活的方式,来实现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20.
The network-centric applied research team (N-CART) is continuing its work on an ambitious project known as the network-enabled powered wheelchair adaptor kit (NEPWAK). It introduces techniques for modifying and using powered wheelchairs as mobile platforms enabling communication and remote control. The wheelchair is equipped with a laptop computer, a CCD camera and a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 card (NIC) for 802.11b Internet access. The laptop acts as a server allowing network clients to gain access through a custom control interface on the chair. The remote controlling client receives a video and audio feed from the chair and sends control signals for maneuvering. While traveling, the chair is able to change its network association from one access point (AP) to another within the same subnet-the process is known as handoff. However, there is no inter-network handoff mechanism presently available in IP networks. This restricts the mobility of the wheelchair to within the coverage area of the subnet AP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s (IETF) network layer mobility protocol-Mobile IP suffers from large handoff latencies that can hind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lient and the wheelchair during handoff. Mobile IP alone is not a sufficient solution for a mobile telebotic system such as NEPWAK. An interesting solution to the handoff latency problem comes from the Fast-handover protocol described in Section 4.4 with simulation results in Section 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