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道家之“道”与古希腊的“逻各斯”,都对其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思维方式上讲,“逻各斯”侧重“理知”“推理”,以求“明晰”的“定义”;“道”则侧重“否定”“知识”以“悟”“道”.当今弥漫社会各个领域的“理知至上”、科学主义是“主客二元对立”“线性”思维之产物,与“逻各斯”一脉相承.重启中国传统“和谐圆融”的“悟道”精神,与“逻各斯”思维互补,来浸润我们日益干瘪的“心性”,乃润泽人“自身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之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人”的深刻意蕴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人”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是与“物”相对应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同于“民本主义”中的“民”,不同于“人文主义”中的“人”;坚持“以人为本”不可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主义”。  相似文献   

3.
汉语史上用来表示“位移”义的有“走”“趋”“行”“步”“跑”“波”等。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由“走”和“跑”来表示“位移”的语义。其中“走”在殷商时期就可以见到,使用范围最广,用法也最为复杂。“跑”则最初用于“刨地”之义,“奔跑”之义则是直承于“赴”。在元代“走”代替“行”,明代则是“跑”代替“走”的重要时期,并最终由“走-行”对立演化到今天的“跑-走”对立。  相似文献   

4.
韩刚 《饰》2009,(1):22-30
通过深入考察,本文认为钱钟书等先生提倡的、以后凡成学界定论的谢赫“六法”中每一法前后两词可以等同的看法(如“气韵”即“生动”等)是站不住脚的。谢赫“六法”第一法“气韵生动”中“气韵”与“生动”的关系乃是谢赫之世人们热情讨论的“性”与“情”之关系,即“性其情”、“以性制情”,亦即“以‘气韵’制‘生动’”;“气韵生动”中,当以“生动”为主,“气韵”为从,“气韵”作“生动”的限定成分(或定语),“气韵”是“生动”所希望达到的最终目标或最高境界。余“五法”仿此。  相似文献   

5.
“错”原指左右相错,“综”原指上下颠倒。在方以智那里,“错”指相互过渡,“综”指相互统摄。他把“体用观”由“单向”推进到“双向”,体和用的双向过渡同时呈现;同时,把“体用论”在“物”的基础上开拓出“知”,“知”与“物”都在双向过渡中呈现。基于方以智对地球自转的描述,分析了方以智哲学中的“错综”思想。  相似文献   

6.
对《国语》的“羲”、“骚”、“侑”、“蚕曹”四词的词义进行考释,认为“羲”与威馕之“饿”同义通用、“骚”与“爱”古音声近义通、“侑”和“罴啻”分别为“劝食”、“祭地或祭祖”义。  相似文献   

7.
绘画创作过程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很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进行归纳和解析.引入“编”“导”“演”理论不仅便于解析绘画创作过程,而且有利于绘画创作教学.解读了绘画创作中“编”“导”“演”的内涵,分析了“编”“导”“演”理论对绘画创作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绘画创作“编”“导”“演”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析老子之“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认为“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以“反”为内容,所以“道”具体表现为“德”也是以“反”为内容。故而,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之德为“节俭”,人与自我之德为“寡欲”,人与他人之德为“不争”,人与社会之德为“无为”。  相似文献   

9.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阐述“诚”与“道”、“仁”、“信”、“真”、“义”、“慎独”的关系 ,发掘、继承、提升儒家的“诚”说 ,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没有重复“设计”的一般概念,而是通过对“数字”、“空间”、“边缘体”、“形态的变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略带“遐想”性的论述,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观点”,供从事现代设计者思考:世间万物,唯“变”永恒;“创造”是现代设计之“魂”;“分解”与“构成”是万物之“源”;灵感产生于“多向”的思维;传统需要不断“输血”;“发现”让世界更美好。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实例分析认为,很多推销和宣传化妆品(包括美容技术)的广告都采用“问题-解决办法”语篇模式,由“情景”、“问题”、“解决办法”和“评估”4个部分构成。其中,“问题”和“解决办法”是“必需成分”;“情景”和“评估”则可以不出现。  相似文献   

12.
解构论与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增补”关系。一方面,解构论通过解构“物质”和“实践”等概念实现了对唯物主义的“增补”,通过“延异”逻辑对辩证法进行了“增补”。另一方面,解构论“增补”了辩证唯物主义“间隔/变化”的逻辑形式,阐明了自身“延异”的“立场”是一种文字的“撒播”。  相似文献   

13.
对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基于深度学习视角下“web标准网站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并从“测”“导”“思”“做”“深”“破”“评”“拓”八个方面来提升“高融合”、去掉“浅层化”、增加“自主性”、强化“互动性”、促进“反思”完成深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高阶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庄子·秋水》篇中的“旋其面目”一语,“旋”当训“还”,系还返、回复之义;“面目”指与神情有关的面容。“旋其面目”,即是回复其面容。“面目”不表“脸”或“头”义,“旋其面目”不能解为“转过脸”或“转过头来”;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即黄河所入之海,在黄河入海口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所视即为“北海”,也用不着“转过脸”或“转过头来”。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时代向我们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国首脑讲话、政府文件以及世界主流媒体频频使用“低碳经济”这一新词汇。“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示范区”、“碳生产力”、“碳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新词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和”源于饮食、音乐等感官的调和相应,具有感官之和、性情之和、政教之和、生命之和与天人之和等不同层次的涵义。“和”、“同”并论、“和”、“中”并论,但“和”不等于“同”,“和”也不等于“中”。“和”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语词联结词“或者”、“OR”在日常语言中实际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或者”比“OR”在更高的频率上表达逻辑联结词“析取”的涵义;“或者”和“OR”在前后项的可交换性方面差别不大;“OR”比“或者”更多地表现出选择的倾向性;作为不相容选择关系的“OR”比“或者”其前后项更多地满足逻辑排中律;在与其他联结词的相互转化方面,“OR”比“或者”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判断生词的八种技巧。学生应通过分析“字母”、“词根”、“词缀”、“定义”、“对比”、“同位”、“列举”和“因果”等关系来达到此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广告广体英译策略,认为广告英译时要兼顾广告的信息功能与移情功能,译文要力求“真”“简”“奇”“美”。“真”并不意味着全盘传达原文信息。“简”“奇”“美”并不意味着原文本身一定“简”“奇”“美”。广告译者要采用不拘常格的翻译策略,完成传达与再创造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歌唱”义主要用“歌”表示,“唱”的本义为“领唱”,是一个下位词。战国末期,基于语用原则中的“不过量准则”,“唱”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特殊隐涵义( PCI)“歌唱”义。东汉至隋,“唱”的“歌唱”义由 PCI 向一般隐涵义(GCI)转化,而“歌”仍是{歌唱}概念域的主导词。初唐以后,“唱歌”义逐渐成为“唱”的固有义( SM)和主导义,晚唐五代时,“唱”取代了“歌”的强势上位词地位。“唱”的上位化对{歌唱}概念域的词汇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