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煤工艺的多手段综合优选方法探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了煤矿设计中传统选择采煤工艺的方法,对于开采工作面,将模糊优先比决策、模糊综合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及理论共同应用于采煤工艺的优选上,力图采用多手段综合措施优选出科学的采煤工艺.通过在宝雨山煤矿优选采煤工艺的应用和检验中证实,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在初始信息不完全或不十分准确的情况下,较好地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选择出比较合理的采煤工艺.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理论,针对宝雨山煤矿11101工作面的采煤工艺进行了方案选择,并通过在宝雨山煤矿优选采煤工艺中的应用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克服传统评判方法的单一性与主观性,提出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选择开采工艺的思路。简要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知识,从煤层地质条件评判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百善煤矿采煤工艺选择"这一实例,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矿井在降温系统的选择上缺少系统的评价方法及合理的定量分析手段,提出了一种新的矿井降温系统优选方法.即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矿井降温系统优选指标体系,定量地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结合模糊综合评判,建立评判集与评判矩阵,最后根据综合评分做出判断.以刘庄煤矿为例,通过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优选方法,选择井下集中制冷的降温方案;措施实施后,采煤工作面降温效果显著,降低幅度平均达7.5℃.表明了此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为方案优选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理论,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打通二矿7~#煤层的采煤工艺进行优选,提出该煤层最优采煤工艺为普采.  相似文献   

6.
《煤矿开采》2017,(4):16-22
西南地区煤层地质条件复杂,中小煤矿居多,严重制约了煤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该地区煤层地质条件的整体分类,并对现有的机械化采煤工艺适用性进行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复杂地质条件评价模型,实现了不同地质条件下采煤工艺的优化选择。而后,基于Java语言及CDP平台开发了开采模式决策专家系统,涵盖了地质条件录入、采煤方法选择、地质条件评价计算、采煤工艺选择、设备选型等功能,最终实现了西南地区复杂难采煤层安全开采模式的智能化决策。  相似文献   

7.
屈力进 《煤矿机械》2012,33(12):118-120
主要研究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机械制造工艺方案进行选择。首先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然后结合例子介绍了煤矿机械制造工艺方案的确定,最后阐述了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原则的煤矿机械制造工艺方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厚煤层开采方法是煤矿高产高效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王庄煤矿8101工作面采矿地质条件,针对厚煤层采煤方法选择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确定了影响厚煤层采煤方法选择的因素,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综合评判;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厚煤层开采方法评价模型,对王庄矿影响因素归一化结果进行了预判。研究结果表明,大采高一次采全高的模糊综合评判向量B值最大,为0.412 33;BP神经网络方法指数最高,为0.747 9,可作为王庄矿厚煤层开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煤沉陷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科明  李凤明 《煤炭学报》2009,34(12):1616-1621
建立了采煤沉陷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探讨了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计算方法的选择和隶属函数的构造等若干问题;基于该模型,对大屯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姚桥煤矿西三采区上方沉陷区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采煤沉陷区稳定性,使采煤沉陷区稳定性评价由传统的单一因素决定、定性描述和半定量分析,发展成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使整个评价过程变为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评价结果更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传统评判方法的主观性和单一性,提出了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选择采煤方法的新思路。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基本原理,针对厚煤层采煤方法选择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结合东庞矿2#煤层的工程实例,确定了4个影响厚煤层采煤方法选择的一级评判因素,即煤层地质条件、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安全指标,以及23个二级评判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评判因素、二级评判因素的权值。应用本评判模型对东庞矿厚煤层采煤方法的选择进行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表明:厚煤层分层开采、大采高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开采的隶属度分别为23.19%,41.07%,35.74%,确定大采高一次采全厚为最佳开采方案。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危险源理论的煤矿瓦斯爆炸风险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固有危险源、诱发危险源和人的因素等3类危险源观点出发,分析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瓦斯爆炸危险源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对矿井瓦斯爆炸危险源进行动态风险评价,确定了矿井发生事故的危险等级,有利于矿井及时采取合理的预警预控措施.最后,结合重庆市中梁山南矿5个采煤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采煤工作面危险源风险预警评价,验证了风险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井工煤矿在煤炭资源开采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发展绿色矿山是其未来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学评价现有井工煤矿的绿色化水平是建设绿色矿山的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至关重要。为了科学的分配权重,本文引用区间直觉模糊集和模糊熵,对专家系统的区间评判进行了精确化,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引入变权理论确定最终权重,突出薄弱环节的制约作用,引导井工煤矿在绿色矿山建设上均衡发展,确定最终绿色矿山水平。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其有效性,并对其未来建设绿色矿山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矿井边角煤的赋存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评价因素结构,构造隶属函数,从边角煤块段开采的总体方面对其煤层地质条件进行整体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矿井边角煤块段进行地质条件分类,进而为边角煤块段采煤工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劲松 《煤矿机械》2012,33(8):255-257
在煤矿生产领域中,煤矿机械系统出现故障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建立在模糊逻辑基础上的机械故障系统故障诊断技术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首先介绍了煤矿机械系统故障中模糊逻辑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煤矿机械故障诊断实践中模糊逻辑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随着煤矿井下的开采,巷道围岩支护成为了困扰煤矿生产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模糊数学法建立了巷道围岩分类模型,通过对每个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最终确定了巷道类型,为今后的矿井实际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中辉 《煤炭学报》2000,25(6):585-588
针对新汶矿区的特点,从不同开采模式的年产量、工作面数目、稳产时间、工艺方式、综合效能度、经济合理性及风险值等7个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进行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模式合理选择,建立了开采模式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翟镇煤矿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引入了心理契约概念,基于煤矿企业中员工的责任,建立了煤矿企业中组织的心理契约达成状态的评价模型,并以二级模糊决策评价的方法对黑龙江某煤矿组织的心理契约达成的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矿组织的心理契约处于一般状态,员工的责任感还有待提高。实例证明运用模糊决策评价的方法测评心理契约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对鄂尔多斯某煤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并听相关专家建议,建立了一套适合该煤矿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乘法集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主客观内在统一的综合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煤矿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可信。结果表明,该煤矿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为0.466 5,属于Ⅱ级(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为该煤矿后续规划和开采提供理论依据,为建设安全、绿色、和谐的矿山地质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合理地评价煤矿工作面冲击矿压的危险性。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冲击矿压的自然条件因素、地质动力因素、开采及技术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建立冲击矿压危险性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冲击矿压危险性的低危险、中等危险、高危险作出定量评价,提高对冲击矿压危险性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建立的模型所得评判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工作面的危险程度,精度较高,为煤矿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分析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下组煤开采的底板突水问题,以龙固井田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后,确定出断裂构造、奥灰水压、有效隔水层厚度的3个主控因素,并利用Surfer得出3个主控因素的专题图。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梯形模糊数法(TFN)分别计算一级因子及其子类的权重,建立了基于AHP_TFN的预测模型。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了分区,为以后开采过程中的底板水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