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种新型的改善直接转矩控制低速性能的磁链观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接转矩控制是继矢量控制后的一种新型的控制方法,而此方法的调速性能取决于高效稳定的定子磁链.由于定子电阻压降的存在使得电机运行在低速区时难以控制.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改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低速性能的磁链观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低通滤波器代替纯积分环节,并提出对磁链幅值进行闭环反馈补偿和用模糊控制器补偿引入低通滤波器造成的磁链角的误差.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控制方法,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低速性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模糊控制系统低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模糊控制和低通滤波器补偿相结合的控制方法。这种方法采用低通滤波器代替积分环节的基础上,根据定子磁链的实际值与给定值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磁链的补偿公式,然后通过模糊控制进行开关状态选择,从而控制逆变器的输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磁链的观测精度,增强系统的鲁棒性,并能使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低速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一种低速下磁链观测补偿的新方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在电压模型磁链观测中,常用一阶惯性环节代替纯积分环节,解决直流偏置和初始值等问题。但低速时在磁链观测上的误差,会直接影响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本文从理论上和仿真上对低速下的磁链和转矩的观测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在低速下采用电压模型观测异步电机定子磁链的补偿方法。该方法采用检测电机定子电流在低速下对滤波器截止频率进行动态调整的补偿方法,给出了原理框图和实现方法。在数字控制系统中,该补偿方法具有简单、容易实现的优点。并对补偿前后的观测结果进行了仿真比较和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经补偿后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低速性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从而证实了该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一种改进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定子磁链观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定子磁链电压-电流(u-i)观测模型存在低速性能差和直流偏置误差的问题,影响了系统的控制效果。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定子磁链观测模型,采用一阶低通滤波器替换u-i模型中的纯积分环节,并引入PI闭环校正环节来补偿磁链观测的直流偏置误差。实验表明,该磁链观测器精度高,对电机参数的鲁棒性好,并能够有效地解决直流偏移误差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定子磁链电压-电流(u—i)观测模型存在低速性能差和直流偏置误差的问题,影响了系统的控制效果。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定子磁链观测模型,采用一阶低通滤波器替换u-i模型中的纯积分环节,并引入PI闭环校正环节来补偿磁链观测的直流偏置误差。实验表明,该磁链观测器精度高,对电机参数的鲁棒性好,并能够有效地解决直流偏移误差问题。  相似文献   

6.
定子磁链观测器低通滤波器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提高传统的改进低通滤波器的动态性能,提出一种新型改进低通滤波算法。与传统改进低通滤波算法不同,新算法对定子感应电势进行相位和幅值补偿,然后再通过低通滤波获得定子磁链,有效提高了传统改进低通滤波器的动态性能,尤其是低速性能。通过理论分析,解释了新算法利用交换补偿与低通滤波环节顺序后磁链观测动态性能提高的原因,该方法在理论上能消除低通滤波器磁链动态跟踪误差。为进一步验证新算法的有效性,建立了感应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平台。大量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优良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7.
《微电机》2015,(6)
为提高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在电压电流模型磁链观测器中的磁链观测精度以及动态性能,针对传统一阶低通滤波器造成的初始相位直流偏移问题以及幅值偏移和相位畸变,提出一种新型的磁链观测器算法。对低通滤波器后的输出采用高通滤波器解决直流误差问题,同时对滤波器造成的幅值和相位误差进行实时补偿,以提高磁链观测的精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补偿函数提前改善磁链观测器的动态性能,特别是低速时的动态性能。为进一步验证新型磁链观测器的有效性,建立了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平台,大量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论证了新型磁链观测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低通滤波器观测定子磁链对DTC性能改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产生的低速时磁链观测不准确对系统的性能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一种在低速下用基于电压模型的异步电机定子磁链观测的低通滤波器设计,该方法通过检测电机定子电流在低速下对滤波器截止频率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偿,给出了原理框图和实现方法。利用Matlab/Simulink对探讨改进后的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低速性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9.
磁链的准确估计是无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关键,本文提出了新型改进低通滤波器和PLL锁相环技术相结合的磁链估计新方法.该方法提高了定子磁链的估计精度,改善了无传感器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表明了基于新方法的无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良好动静态性能及其对定子电阻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定子磁链的估计精度,改善直接转矩控制驱动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定子磁链滑模观测器。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观测器是稳定的。该观测器的实现无需电压信息,对电机参数变化具有强鲁棒性,即使在电机低速运行区依然能够提供精确的磁链估计值。仿真结果验证了基于该观测器的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具有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11.
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方案的设计和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熙国  陶生桂 《电气传动》2005,35(5):3-5,27
直接转矩控制是一种高性能的交流传动控制策略,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的研究代表了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直接转矩控制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一种基于定子磁链矢量增量来确定定子参考电压矢量的新型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方案.该方案还能对转矩和磁链实现良好的控制功能.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感应电动机调速系统,基于定子磁链的电压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控制策略,实现了对电磁转矩和定子磁链模值的动态控制,调速系统的控制部分主要由转速调节器、转矩调节器、磁链调节器和定子电压计算模块等组成。根据转矩调节器和磁链调节器的输出值,定子电压计算模块计算出定子电压矢量,使电磁转矩和定子磁链模值跟踪各自给定值的变化。这种控制策略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计算量小。仿真结果验证了这种新型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直接转矩控制的十二区段控制方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由于直接转矩控制具有算法简单、动态响应迅速、对参数变化鲁棒性强的特点,至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采用六边形磁链控制或六区间的圆形磁链控制,造成转矩脉动大,而且当考虑定子电阻压降的影响时,其区间选择存在缺陷。针对传统六区段控制方式电压选择表的缺陷和当定子磁链处于区段线附近时控制性能差的特点,本文推导了磁链和转矩控制公式,分析并指出了考虑定子电阻压降影响时,传统六区段方式电压选择表的缺陷,提出了十二区段控制方法及其电压选择表和实现方法。理论和试验分析比较了六区段和十二区段控制方法控制性能。结果表明十二区段控制方法较六区段控制方法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一种改进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低速时转矩脉动大,定子磁链内陷和电流畸变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针对U-I模型计算磁链时直流分量造成积分漂移问题,采用具有幅值补偿环节的改进积分器算法取代纯积分环节克服积分漂移;针对传统的6区段电压矢量选择表中当定子磁链处于区段分界线附近控制性能差和未能充分利用电压矢量等缺点,采用细分优化的12区段选择电压矢量开关表来代替传统6区段电压矢量表,构成一种改进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磁链轨迹和转矩脉动,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直接转矩控制广泛应用于异步电机调速系统中,但其磁链模型中积分环节迟滞偏移较大,以致转矩和定子电流都含有很强的脉动分量。提出了三电平供电定子磁链全速检测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调速方案,通过在定子磁链观测模型中加装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实现对定子磁链和转矩的全速跟踪,有效地改善了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低速运行状况,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胡子凡  陈林 《电气传动》2005,35(12):8-11
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模糊逻辑的直接转矩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电机转矩偏差和定子磁链偏差,运用模糊逻辑控制器动态地得到所期望的空间电压矢量,再结合空间矢量调制技术实现对异步电机的控制.该算法结构简单,可大大减小转矩脉动和磁链脉动.仿真结果证实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刷双馈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参数变化引起的电机特性不稳定的问题,在电压-电流-磁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定子磁链辩识方法。考虑定子电阻的影响,准确估算磁链和转矩,并将其应用在无刷双馈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无刷双馈电机定子电阻变化对系统特性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该系统对负载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A Direct torque and flux control design for a sensorless induction motor, following a Lyapunov-based stator flux observer is presented. In this control scheme, the torque error signal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stator flux reference vector are delivered to a PI predictive controller. The predictive controller also uses information on the amplitude and position of the actual stator flux vector and measured stator currents to determine the voltage command vector for space vector modulation inverter. In addition, a conventional PI speed controller is used to generate the torque reference signal. Using the fifth order model of the three-phase induction machines in a stationary two axes reference frame, a nonlinear stator flux observer is developed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rotor speed, rotor and stator resistances simultaneously. The stability of this observer is proved by Lyapunov theory. It is shown that if the persistancy of excitation condition is satisfied, the estimated quantities converge to their real valu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me is verifi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9.
Direct torque control (DTC) is known to produce quick and robust response in AC drives. However, during steady state, notable torque and flux ripple occur. They are reflected in speed estimation, speed response and also in increased nois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control algorithm, which provides decoupled control of the torque, and flux with constant inverter switching frequency and a minimum torque and flux ripple. Compared to the other DTC methods, this algorithm is much simpler and has less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and can be implemented on most existing digital drive controllers. Algorithm is based on imposing the flux vector spatial orientation and rotation speed, which defines the unique solution for reference stator voltage. This paper contributes (a) Calculation of stator flux vector, torque and flux increments (b) The position of new stator flux vector determination (c) Calculation of the stator reference voltage (d) comparison of errors of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ies. In this paper, computer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been discussed for the proposed algorit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