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二号矿石、汶洋石、山仔濑石、房栊岩石、山秀园石、芙蓉石、大山石等一些近年来在寿山石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寿山石品种进行了研究,详细测定了它们的密度、硬度和矿物组成等.研究表明,二号矿石、房栊岩石和大山石主要由地开石组成,连江黄石、山仔濑石和汶洋石主要含有伊利石,叶蜡石是芙蓉石和山秀园石寿山石品种的主要矿物组成.综合现有的研究资料,建议将寿山石分为田石系、高山石系、月洋石系和连江黄石系.  相似文献   

2.
寿山石的矿物组成与宝石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寿山石是产于福建省的著名宝石,有100多个品种,应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对50多个样品详细研究表明,根据寿山石的密度,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密度为2.57-2.67g/cm^3,以地开石为主要成分;第二类,密度为2.71-2.79g/cm^3,以含伊利石为主;第三类,密度为2.81-2.87g/cm^3,矿物组成为叶蜡石。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密度来判断寿山石的矿物组成,不同品种寿山石的矿物组成有所不同,高山石、都成坑石、坑头石等主要由地开石组成,月尾石和芙蓉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善伯洞石和旗降石以含高岭石为特征。田黄石的矿物组成较为复杂,分别见有以地开石、珍珠陶石成伊利石为主,田黄石矿物组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普遍存在的微量的伊利石。这可能与田黄石形成过程中的水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寿山石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寿山石品种繁多,其鉴别和分类也一直是个难题。首次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NIR)研究了不同类别寿山石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根据寿山石样品状态(块状和粉末状)的不同表面形态、粒度、质量等因素对近红外光谱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近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峰归属,旨在探索一种无损、便捷的寿山石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完全可以区分寿山石的三个主要类别,即高山石类(高岭石族)、芙蓉石类(叶蜡石)、汶洋石类(伊利石)。在块状寿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1400nm区域,高岭石族矿物表现为一对双峰;叶蜡石和伊利石都仅有一特征单峰,叶蜡石表现为1392nm,伊利石表现为1406nm。寿山石样品的表面形态对近红外光谱没有明显的影响。粉末状寿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吸收峰更为尖锐,分裂程度更好。除了1400nm处的吸收峰外,在2180nm左右,高岭石类矿物表现为双峰,而叶蜡石和伊利石为单峰,但叶蜡石的吸收峰位于2168nm,伊利石位于2195n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取10mg左右的寿山石样品粉末,便可获得清晰的近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4.
浙江昌化黄石的外观极似寿山田黄石。为了区别昌化黄石与寿山田黄石,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方法对产自浙江的昌化黄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昌化黄石样品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地开石,含微量的明矾石;寿山田黄石则以珍珠石为主或为珍珠石与地开石的混合物。昌化黄石样品中的地开石呈细鳞片状和假六方板状,有别于寿山田黄石的团粒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寿山石因主要产于福州北郊约30km的寿山而得名。近年来,在我国国石的评选中,寿山石作为候选石名列前茅,其身价倍增。以红褐色系列寿山石样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测试、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矿物组成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根据其主要矿物组成将该系列寿山石样品分为3类:高岭石族类、叶蜡石类和伊利石类。研究表明,可根据其相对密度值来确定寿山石的主要矿物组成,对其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6.
1寿山石文化寿山石,以产地福建省福州市北45Km的寿山乡命名;是一种以迪开石或叶蜡石等为主要成分的工艺石材,质致密、细腻,硬度较低,很容易雕刻。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一种,狭义的“田黄石”专指产于寿山乡溪流冲积层中的砾石型黄色寿山石工艺石材。这里的田黄石资源早已基本采尽。印起八代,魏晋衰。极易雕刻的寿山石在印坛界的引进,促成明清篆刻艺术的兴盛,由此结束了两千多年以金铜(玉)为材的历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篆刻的石章时代。寿山石成为治印人不可缺少的材料。特别是乾隆等皇帝对寿山石的偏爱,更促进了寿山石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工艺雕刻界素有“红、黄、青”三大佳石之称。红者 ,昌化鸡血石 ,凝红欲滴 ;黄者 ,寿山田黄石 ,润色通灵 ;青者 ,青田封门青 ,温润若明。而其中又以田黄最为珍奇 ,自古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御封。由于田黄现今资源稀少 ,尤为贵重 ,几乎三倍于黄金之价格。石中瑰宝话田黄寿山石因产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北郊的寿山而得名 ,寿山石有的以产地命名 ,有的以坑洞命名 ,还有的是以石质命名 ,基本上可归纳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大类。田坑石系指水田里零星产出的寿山田 ,以黄色品种最为珍贵 ,即“田黄石” ,简称“田黄”。由于…  相似文献   

8.
重点研究了老挝石的化学成分、形貌特征和矿物组成,并与寿山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老挝石样品的相对密度为2.52~2.65,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和Al_2O_3,与高岭石族矿物的标准值相近;在显微镜下,老挝石样品中地开石的颗粒较粗,高岭石颗粒较小,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地开石晶粒结晶完好,呈假六方片状,粒径较大,高岭石呈片状,结晶程度较好,粒径较小,珍珠陶石颗粒细,结晶程度较低。通过统计,老挝石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族矿物,包括地开石、高岭石和珍珠陶石,没有叶蜡石和伊利石。老挝石样品中含有高岭石矿物的占2/3以上,高山石类寿山石中含有地开石的占2/3以上,寿山田黄石中未见高岭石,而"老挝田黄"样品均含高岭石。  相似文献   

9.
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国内外久负盛名。对寿山石的研究历史悠久,但更多集中在分类及主要品种的矿物学和宝石学研究,有关寿山石成矿地质条件及成因研究相对较薄弱。本文通过梳理讨论了寿山石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方面的主要问题,认为寿山早白垩世火山喷发盆地小溪组第二段酸性火山碎屑岩是成矿的物质基础,提出了北东向构造控盆(寿山盆地)-北西向断裂控岩(火山岩及火山作用)-火山机构控矿(矿床)-火山断裂控体(矿体)-叠加与改造(基底侵入岩及后期断裂)的成矿与控矿模式;讨论建立了寿山矿田次生石英岩型蚀变矿物相及矿物组合分带,划分出5个蚀变矿物相和6个矿物组合分带。这将促进寿山石矿的勘查、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工作,乃至矿物学方面疑难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近一段时间来,大量来自老挝的"老挝石"进入福州寿山石原石市场,给福州的寿山石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笔者收集了福州市场上部分"老挝石"样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中红外光谱(MIR)和近红外光谱(NIR)等测试方法对"老挝石"样品的外观特征、矿物组成及鉴别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老挝石"样品的相对密度为2.52~2.60,微透明—半透明,颜色以白色、红色、粉红色为主,黄色较少,颜色不及寿山石丰富明快。"老挝石"样品的矿物组成包括高岭石、地开石和珍珠陶石,未见叶蜡石和伊利石;含高岭石的"老挝石"样品多为红色或浅红色,透明度较差,类似于寿山石中的善伯石等品种;由有序度较高的地开石组成的"老挝石"样品颜色较浅,透明度较高,与寿山石中的一些坑头石和高山石品种接近;以珍珠陶石为主的"老挝石"样品颜色较浅,多为白色,透明度较好,半透明,而在寿山石中含珍珠陶石的品种很少。"老挝石"的矿物组成与寿山石中的高山石类相似。但是,高山石类寿山石的大多数品种以地开石为主,而"老挝石"样品中含高岭石的占多数。这可能是寿山石与"老挝石"在矿物组成上的重要区别。在鉴别"老挝石"时,应十分注意这一点。近红外光谱分析可以鉴别高岭石,有可能为"老挝石"的鉴别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现场无损检测方法。褪色实验表明,在通常条件下,光照不会使"老挝石"产生明显的褪色现象。一些石商反映的褪色现象,或许与"老挝石"表面所含的水分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种石膏仿寿山石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燕山大学珠宝玉石鉴定研究中心收到了一些标称是"寿山石"的样品。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检测,测定了样品的折射率、密度、硬度等参数。结果表明,这种样品的折射率约为1.53,相对密度为2.31,摩氏硬度为2.5。虽然样品的颜色、硬度、折射率等与寿山石的都很接近,但是样品的密度低于寿山石的。为了确定其真伪,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别对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样品主要由石膏和含水量不确定的烧石膏组成,并不含有地开石、珍珠陶石、叶蜡石、伊利石等组成寿山石的矿物相,是一种寿山石的仿制品。这种仿制品在外观上与寿山石很相似,常规宝石学参数也相似,但是前者的密度低于寿山石的。因此,建议检验机构在寿山石的常规检测中应该测定其密度,如果发现密度偏低,应采用其它手段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12.
运用常规宝石学仪器、X射线粉末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采自福建寿山的旗降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宝石学和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旗降石样品含有多种高岭石族矿物,大部分以地开石为主,但也有以高岭石为主要矿物的品种。结果认为,寿山旗降石样品的透明度与组成矿物的颗粒粒度、堆叠有序度有关,颗粒粒度越大,堆叠越有序,结晶程度越好的样品透明度较高,质地较好。另外,Fe离子为旗降石样品黄色体色和红色团块的主要致色离子,且Fe离子的质量分数越大,颜色越深。  相似文献   

13.
三种绿色印章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我国珠宝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西安绿""丹东绿"等绿色印材,其多被用来仿冒绿色寿山石("月尾绿"),并以高价售卖。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仪器,对"西安绿""丹东绿"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以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寿山"月尾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月尾绿"主要由铬云母组成,Cr,Fe元素是其呈浅绿色并略带灰黄色调的主要原因之一;"西安绿"主要由伊利石组成,其Cr,V元素的质量分数远高于"月尾绿"中的,且前者几乎不含Fe元素,这可能是其呈艳丽绿色的主要原因;"丹东绿"主要由斜绿泥石组成,Fe元素的质量分数较高且几乎不含Cr元素,致使其呈现较深的暗绿色。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发现,与"月尾绿"相比,"西安绿"中伊利石的片晶厚、粒度小,"丹东绿"中斜绿泥石的片晶薄、堆积紧密,挠性发育。这三种绿色印章石在绿色色调、光泽、密度、内含物等方面存在不少的差异,可作为其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高山汉是汉族中的一个特殊的族群,是从川、黔、湘、滇、鄂、鲁等地汇集到广西西部的一支汉族支系,生活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群山之间,周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山汉的服装沿袭了汉族传统 “上衣下裳”的形制和平面造型的艺术结构;配饰不仅保留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吸收了周围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服饰纹样以花朵纹为主,同时结合宗教、鸟兽、梯田、文字等多种纹样;服饰色彩搭配方面以蓝色和黑色为主,并辅以色彩鲜艳的纹饰。整体服饰风格既体现了汉族传统的造型艺术又吸收了周围少数民族的精华;既体现了自身的民族个性又饱含着对生命延续和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展现出高山汉人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5.
张露  牛犁 《纺织学报》2015,36(5):93-97
高山汉作为生活在大山之间、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支特殊的汉族群体,其服饰延续了汉族传统,装饰艺术亦独具特色,对其装饰艺术的研究可深化对汉族特殊族群服饰艺术的了解,扩充目前汉族服饰研究的范围。为此,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高山汉服饰研究发现:其纹样主要集中在背带、童帽、绣花鞋、围腰、银饰等服饰品上,题材以动植物等自然界的事物为主,并辅以宗教、文字、人物等纹样;组织形式包括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连续纹样等;工艺手法包括传统的绣、贴、镶、嵌等。高山汉服饰纹样通过写实与夸张的有机结合,平面与立体的相辅相成,传承与吸收的内在底蕴形成了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16.
福建寿山石“月尾紫”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自福建寿山地区的寿山石"月尾紫"品种进行了光学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的系统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月尾紫"呈显微微晶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地开石,基质中可见大量的紫红色矿物赤铁矿。赤铁矿呈浸染状分布,是致使"月尾紫"整体呈现紫色的原因。由于赤铁矿本身色调和富集程度不同,导致"月尾紫"的紫色调有深有浅,同时由于赤铁矿浸染分布于地开石颗粒间,使得"月尾紫"呈现不透明状。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地开石颗粒主要呈假六方板状,棱角清晰,厚度均匀,呈叠瓦状、书册状排列,能谱测试结果显示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微米级球状矿物颗粒为二氧化硅。  相似文献   

17.
贮藏温度对芙蓉李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室温和低温贮藏对芙蓉李果实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为芙蓉李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方法以室温为对照,测定采后贮藏期间各项理化指标变化来评价不同温度对芙蓉李果实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低温贮藏可有效抑制芙蓉李果实采后贮藏期间腐烂率和失重率上升,延缓果实硬度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结论低温贮藏可提高芙蓉李采后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青田石被誉为我国"四大国石"之一而蜚声海内外。随着优质篆刻用青田石资源的枯竭,亟需通过矿业遗迹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契机,展开遗迹保护与矿山公园的前期工作。通过青田县山口矿区野外实地考察,开展对矿床及其典型地质剖面的描述与拍照,结合该地出产的青田石雕,利用地层、构造及火山地质等研究成果揭示青田石特色花纹、品种、找矿标志等的形成原因。从科学价值、稀有性、保存情况三个方面对矿物岩石花纹遗迹和找矿地质标准遗迹进行评价,得出这两类典型矿产地质遗迹均达到国家级的结论。这些遗迹综合反映了青田石的形成过程与其人文、美学特征,具有很高的科学、观赏、科普与旅游开发价值。目前需要对遗迹采取分批保护,为申报矿山公园创造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