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设计置于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语境考察,这一复兴与发展的轨迹以童寯、刘敦桢、郭黛姮、张锦秋、汉宝德、冯纪忠、贝聿铭以及王澍为代表,而王是将它发扬光大并在建筑学的多个方面贡献于世界现代建筑的最突出的一位代表。这一方面因为其探索规模更大、类型更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人建筑空间与时间传统的发掘。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空间和现在时态时间,王澍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而将旧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则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态的时间体验,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扎哈·哈迪德是20世纪后期国际上最有争议的建筑师之一。从表面上看,一位现代建筑领域著名建筑师与中国古典园林是不同风格也毫无关系的,建筑师本身成长的经历也没有多少中国文化背景,但这两者之间在表意性、构成手法和空间处理上却存在有很多话题。把中国古典园林同哈迪德一起解读,可为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一位建筑师在当下的园林中用了彩色玻璃,一定会被批判。很少有人知道拙政园里卅六鸳鸯馆窗上的蓝色玻璃是舶来品,但拙政园当时的主人就这么用了。当代设计试图要求建筑师从客观的角度去设计去研究建筑包括景观,而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主观的,完全取决于主人的审美、生活和社交以及文化趣味。园主人当然会听取造园师和文人朋友的意见,但这园子毕竟是他自己用,他在现实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都要在高墙之内合成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  相似文献   

4.
张宾 《安徽建筑》2011,18(3):28-29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文章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表达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古典园林艺术,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是建筑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视觉经验是园林创作的基础之一,文人在园林绘画创作中从多重角度对园林的观照,是文人山水审美的综合呈现,也是产生园林空间和意境的起点。文章基于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的园林绘画作品中呈现的文人视角,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针对《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中的作品进行了园林空间分析、视觉经验总结及景点路径复原,并生成了明代拙政园全景式画卷,试图追溯东方古典山水艺术的视觉思维与园林境域观望的一致性[1]。  相似文献   

7.
童寯公开发表的建筑评论主要为了批判抗战前流行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并提倡“国际式”建筑。这些评论涉及建筑的民族性、时代性、真实性、经济性、阶级性等5大议题。通过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横向上将其在这些议题上的观点放置在当时建筑界的讨论中,对比不同建筑家观点的异同,纵向上追溯这些评论话语的来源。通过纵横两个方向的梳理,试图建构一个理解童寯建筑评论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我国古典园林魅力渐趋减弱这一现象,引出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生活的思考。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现代生活变化的总结,认识到目前国内中国式园林萧条而西方式园林大受欢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思考了中国式园林在现代生活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设计手法急需改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中绘画与园林两种艺术形式的密切联系之叙述,揭示出古典文人写意园所具有的“以画入园“这一美学规律,进而说明古典文人山水园与绘画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共生关系,中国古代的山水园强调与绘画的互渗与交融,将绘画原则转借到园林的建造上,使园林艺术与山水画艺术有机地统一起来,二者互为依存,携手并进,形成一种有机互动之结构,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以来,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从未停止,关于园林与当代设计的关系也有各种尝试。在笔者比较熟识的当代建筑师中,王澍、董豫赣、童明、葛明等,都既对江南古典园林有着持续和深层的研究,又不断将对园林的理解尝试用于当代建筑的实践中。早在2007年,童明、葛明、董豫赣创立"与会",首次会议即于东南大学讨论园林,并在2009年出版《园林与建筑》一书。在他们四人中,董豫赣应该算是最执着于园林情趣的一位,他发表在《时代建筑》杂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基本追求是可居、可游与可赏的统一。在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应用传统的园林建筑形式满足现代社会功能的综合要求、将现代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既满足现代使用功能需求又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园林建筑组群是本文试图探讨和实践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由绘画、雕刻、山池、园艺以及多种艺术组成,是东方建筑的代表。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及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剖析现代城市景观与古典园林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期予以充分的继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园林叫“构园”,讲究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密联系,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动态可变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的宇宙思维模式。本文从古代中国宇宙思维模式的产生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境,指出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建筑仍机理论的生动体现,对现代建筑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卓刚 《华中建筑》1990,(2):45-47
1977年9月,广州建筑师们在《建筑学报》上发表文章,以广州火车北站、广交会大楼、东方宾馆、友谊剧院、白云宾馆、白云山庄、矿泉客舍等一大批著名建筑为实例,热情洋溢地向全国介绍了“广州建筑与庭园”,表明广州新建筑风格已从庭园中脱颖而出;1978年,中国建筑学会园林绿化学术委员会成立;1980年全国“古典园林古为今用”座谈会在苏州召开;1980年5月8日《人民日报》报导:以中庭大厅为特色的广州白天鹅饭店因设计新颖而博得中外赞誉。这一切,在建筑界引起巨大反响,从而揭开了中国现代庭园复兴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献词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建筑师和规划师,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他把近90年的人生体会融入中国现代建筑和规划学科的建设之中。坐落在上海松江的方塔园,是冯先生晚年的杰作,他也因此而在1987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的荣誉院士(Hon.FAIA)。方塔园的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在方塔园中,冯先生成功地融合了西方的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深刻地把握或者说平衡了“理性和情感”—这一人性的两极。我们认为方塔园是中国当代视觉艺术中“通权达变”的成功典范。今年是冯纪忠先生从教60周年,我谨以此文献给这位德高望重的建筑大师。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1)
该文以中国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元素和景观特点与钟孺乾的绘画迹象论概念相联系,分析"迹"与"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和运用,以及传统绘画迹象论与中国古典园林间的耦合关系,希望借此提高大众对迹象论和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也为造园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代装饰》2014,(6):148-148
一个名为“康盛周庄”的水上俱乐部项目近日建成,位于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的北部。两个L型建筑物围合着一个内部庭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空间。单坡屋顶向着湖边延伸,形成深远的挑檐,不仅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宁静致远,还塑造了优雅轻快的滨水建筑形象。为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和“江南水乡”,建筑师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中获得灵感,通过巧妙处理建筑、庭院与水的关系,使用封闭与半封闭的庭院、半透明和实体的墙壁、水景的灵活布局等多种设计语言,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此外,建筑师还研发了一种自行研制的金属瓦,由主设计师命名为“LiWa”,外观具有中国江南名居小青瓦的传统意象,可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和单元拼装。  相似文献   

18.
通常规划师、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时,重视的往往只是建筑环境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而忽视时间性设计。真正高明的建筑环境规划设计,除了要重视建筑空间的设计以外,还要注意时间性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建筑环境永恒的魅力,体现对人的深切关怀以及符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十分注意对时间性因素的考虑,达到空间性设计与时间性设计的完美结合。本文介绍了古人关于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若干论述,通过若干例子,归纳总结出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一些成功经验,指出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不同时间尺度着眼,并注意从动植物的配置,天文、气象的变化,游览路线的安排和建筑布局等几个方面入手。总结中国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我们在建筑环境规划设计中,注意时间性设计的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邱彩琳 《安徽建筑》2014,21(6):13-14
宋代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逐渐完善,尤其是文人园.从唐代的形成到宋代的成熟,无不体现中国园林的多样性.文章从宋代文化绘画的发展与文人园的关系,以及宋代文人生活思想等方面,以北宋司马光独乐园、南宋吴兴章参政嘉林园、丁氏园等私家园林为例,主要论述了宋代文人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模棱两可:化境八章(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西方古典建筑学要用比例与均衡来将建筑要素联结为一个有限而完整的整体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则要将园林建筑与建筑之外的诸要素——山水、林木甚至使用者都联结为一个无始无终的“化境”之环。因此,在中国园林里,重要的不是对建筑本身的本体论讨论,而是致力于研究园林要素间的那些居间调节物,是它们以转折的力量发动了园林要素间的相互转化,继而将分离的要素缔结为无始无终的化境园林。以此为线索,文章将讨论计成为何要将今日被建筑师所鄙视的装修问题看作是联结园林的首要,并诠释他将“装修”行为命名为“装折”中的“转折”用意。此外,文章还将阐述用西方柱式的柱头比例来套现中国建筑大木作部分的斗拱,此外可能也是失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