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析乡村规划的主体、对象和目的,以及乡村规划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对于正确制定乡村规划和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辨析了划分农民的职业特征与身份特征,进而指出农民身份制是乡村发展困境的政治原因,并且农民身份的政治制度的安排与其保护农民的目的相背离,同时还指出农民封建身份制与市场经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市场经济下农民身份的制度安排是失效的,乡村发展的市场化又会侵蚀农村、农业和自然环境,并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村庄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乡村规划需要解决的目标与任务。第三,村庄依据所处的区域功能和发展目标从属于该功能区域的规划类型,只有规划发展目标仍然保持乡村功能和形态的乡村适用乡村规划,但是这类地区的乡村规划不应是现行法定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而是落实国家政策、区域发展目标的工具,乡村规划的目的是以乡村规划的方式将保护农民的责任主体由国家分解到利益相关的地方政府,明确城市承担起乡村保护的责任,并利用乡村规划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化,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涉及面广、内容众多,文章通过作者工作实践,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讨了乡村规划编制的思路和重点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联系城市与乡村、引导乡村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有效地破解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本文在解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要求及反思当前村庄规划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以增城区大埔围村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为例,探索面向实施的美丽乡村规划路径及建设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发展的起点,是厘清当前社会和乡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是乡村经济发展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文章简要分析乡村规划的基本特征,用白箬铺镇这一成功案例为引,探究国内乡村规划发展方向和国外乡村规划的先进经验。在乡村振兴的思路下,研究我国乡村规划的发展关系与优化策略,并以长沙县安沙镇文旅融合小镇规划项目为实际案例,分析乡村规划项目的规划思路和发展策略,从中找寻乡村规划发展的最优解,优化乡村资源配置,让市场成为乡村经济的主体,最终调动群众积极性,共同完成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双重背景下,公众参与成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决策的关键一环。如何在村庄规划基础上探索更具普适性和操作性的参与式规划途径,是当前规划理论和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总结提炼参与式规划的现有理论与新内涵,进而结合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九峰村的村庄规划实践,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参与式规划的工作重点及方法,为培育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供规划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坚持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乡村振兴规划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具有重要意义。以乡村振兴规划中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构建规划框架。从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治理参与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并以河南省中牟县四个不同类型的村庄为实践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当地村民需求,将需求贯彻于规划过程,探讨不同类型村庄乡村振兴规划的具体举措,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乡村规划农民公众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使"三农"问题再次受到高度重视。针对目前我国乡村规划中公众参与不足所导致的农民主体利益诉求被忽视、切身利益遭到损害的情况,本研究对乡村规划中多元利益主体进行梳理,突出农民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利益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出和构建适用于新时期适合中国本土乡村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客观诉求的农民公众参与模式,强化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多途径的参与模式在决策、规划和实施三个层面来提高农民公众参与的强度和深度,确保农民成为乡村规划的主要受益者。  相似文献   

8.
张鹏 《城市住宅》2021,28(3):164-166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口生活环境,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通过介绍美丽乡村规划目标、基本原则和推进要素,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农村产业结构建设、农村发展环境整治和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等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规划体系,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乡村规划建设都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大总要求,乡村规划发展显得尤为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优秀的乡村规划案例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各乡村之间条件、环境差异万千,因此各地的规划方案设计还应以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对待。本文从地域性原理的视角出发,以厦门同安五峰村为例,对乡村规划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10.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省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的规划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乡村政策的梳理,整体分析了国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政策演进的脉络和要求,从广东省的层面剖析了乡村规划建设政策推进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从乡村规划编制到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实践探索。提出,广东省的乡村建设实践在村庄规划编制、乡村特色挖掘与塑造,以及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新农村“组合抱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建设、以“道”兴村的模式。同时指出,未来乡村振兴应该结合文化、产业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总结,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和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乡村发展开启了新时代,也对乡村规划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积极响应时代呼唤,尽快推进乡村规划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面向全国发起了“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活动”。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竞赛的组织方式和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探究其在推动乡村规划教学发展上以及推动高校师生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该竞赛在推动规划教学发展、引导教学对象内容与定位及规划方法、以及推动多元力量共助与反哺乡村发展的教学方式等方面为乡村规划教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四川省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区乡村发展的跟踪调查发现:十年来成都市震区乡村经历了从过渡安置到恢复重建,再到发展振兴的三阶段发展历程。在分阶段发展政策引导下,震区乡村整体表现出规划驱动项目建设、善治保障乡村治理的新型发展范式。作为乡村发展的工具包,震后乡村规划成为推动乡村项目落地实施的驱动器与合法性来源。而震后救援中基层政府所积累的社会信任与居民互助型社会支持网络,在推动震区乡村走向自治与共治交互治理模式的同时,也奠定了乡村规划与项目建设的情感基础。这种乡村发展范式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启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规避传统路径依赖,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实施驱动效能;同时构建基层政府高信任度与社会网络高联结度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实现乡村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之一是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好的乡村规划和良好的住房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关键策略是提升乡村规划,提高农村建筑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建筑模式,具有节约资源、工期短等优点,合理地利用装配式建筑可以为新农村规划添砖加瓦。本论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理论,分析装配式农房的建设模式,探讨重庆市装配式农房的建造方式,为重庆市装配式农房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政策的逐步推进,乡村规划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状村庄景观风貌规划过于注重理论等问题。结合《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指出我国未来乡村规划设计需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以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规划设计与乡村文化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主要围绕地域文化、乡村规划设计内涵和特征、乡村规划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从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物质文化等角度入手,探索乡村建设和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乡村规划设计中实现文化回归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各地纷纷先行先试,探索乡村振兴的地方路径。"特色田园乡村"即是江苏省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的乡村振兴创新举措。本文以苏州市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树山村为例,结合持续五年的规划编制与在地实践,针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痛点问题,提出规划引领、双创引进、文化引擎、要素引入、活动引流五大"博引策略",探索"陪伴式"的乡村规划路径,以期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强化了乡村规 划的引导作用,为乡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 向。然而,尽管当前对于乡村规划实践的关注 较多,但针对乡村规划理论的探索较少,导致 乡村规划未能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乡村规划 更多地沦为一种市场资本单向往乡村渗透的 扩张工具。本文将核心—边缘理论引入乡村 规划理念的探索,提出强化核心、开放边界的 乡村核心—边界理念,使乡村在保留特质的基 础上适应时代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 以厦门市欧厝村为例,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 合,在分析作业方式、文化认同、聚落形态三 方面凸显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乡村核心—边 界理念为指导,从产业、文化与空间三方面提 出较为系统的振兴策略,为类似的村落规划 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面向操作的乡村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第一次从规划引领、城乡一体的要求出发,出台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提高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了乡村规划管理制度,保障了乡村建设工程切实依据法定的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实施落实,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行使权属管理职能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也有利于维护建设单位按照规划使用土地的合法权益。但上位法表述原则,对于乡村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管理模式、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核发的程序与条件等没有给予明确。乡村与城市差别很大,不能一味地照搬城市管理模式。本文从可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杭州市乡村规划管理的研究,尝试找寻适合乡村发展的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广西深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出台。今年起,广西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由规划师、政府做主,向与村两委、村建设理事会和村民共同主导的方式转变,实行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度,村民建房要先批后建、一户一宅,走出一条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有序、农民积极参与、特色塑造鲜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设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围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下,乡村地区将以紧凑型乡村居民点建设为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与城市地区、特别是与教育研究节点之间形成对流关系。日本乡村地区的规划与治理是在地方政府及村民自治会共同引导下,通过挖掘、发扬地域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特色产业振兴、乡村规划编制、建设行为管控。本研究在未来乡村发展战略及建设重点、乡村规划编制目标与具体内容、乡村基层治理分工三个方面对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