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生态网络在城市非建设用地评价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强  宋军  王天青 《规划师》2012,28(12):91-96
生态网络在非建设用地评价中具有划定非建设用地保护边界、评价非建设用地中生态类用地斑块、协调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开发三大作用。针对当前非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网络对非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以缓解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矛盾,并以青岛市为例,提出了生态网络构建流程,基于该流程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网络等级;在市域层面分析现状建设用地对生态网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以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为重点,划定非建设用地的各类边界,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导则。  相似文献   

2.
“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概念辨析及其规划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非城市建设用地"是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该命题引起了规划业界和学界的较多关注。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还存在概念界定模糊、研究规范性差、规划成果实效性差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整理"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关概念及其演变过程,梳理相关规划研究成果,从而对有关研究中的"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实质内涵有所把握。进而,通过借鉴若干国外非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即将实施的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提出重新界定"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思路,指出应将其理解为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用地分类",用于有关的规划编制。最后,基于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试对这类用地的规划控制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本生态控制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为市民提供公共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展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划定标准、规划定位的研究,分析基本生态控制区规划实践经验与不足针对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布局、用地规模、公共绿地指标难以深化和延续的顽疾,广州市尝试开展"基本生态区控制性规划",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思路,以基本生态用地为对象进行专项控制性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生态用地(包括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内生态用地)的定性、定位、定量控制要求简要介绍广州对自然保护与绿地系统、水源与湿地、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及其它四大类36个要素生态限制的评估.划定基本生态控制区的方法,建立行政单元、功能单元和规划管理单元三层次的生态控制区规划体系,提出三层次规划中基本生态用地分布、规模、人均指标等控制要求,阐述在集中城镇建设区指标控制、边界控制、通则控制和非集中建设区边界控制、分类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兰昀  郑丽 《城市规划》2013,37(6):47-51
按照国家批准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要求和国务院对重庆城乡总体规划的要求,以新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单独设立"其他建设用地(H9)"用地类别为契机,针对重庆市主城区具有在非城镇建设的广大乡村地区开展必要的特定重要建设活动的现实需求,结合主城区山地多的特殊情况,权衡城市发展需求及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等实际,提出在其他建设用地中类下设立"独立建设用地"小类的设想,并对独立建设用地的内涵、特征、规划控制方法、规划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以期为下阶段主城区独立建设用地专项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正式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风景区规划体系,并且首次提出风景区规划应编制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相应制订了风景区用地分类标准.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对该分类标准在城中湖泊型风景区现状用地分类与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程磊  朱查松  罗震东 《规划师》2009,25(4):63-66,94
在<城乡规划法>推行规划全覆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备受关注,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得以开展.针对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中存在的非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等问题,寻求用地保护与发展需求的结合,遵从生态优先理念,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平衡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发展方是解决问题之策.  相似文献   

7.
天津滨海新区于2006年实施控规全覆盖,在编制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时,编制了城市外围生态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其具有与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样的法律地位及约束效应。本文对滨海新区城市外围生态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生态用地界定与分类,以及生态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单元划分、指标构建等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中小学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指导中小学规划与建设的相关标准主要服务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其中,中小学用地标准是中小学规划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所需硬件条件的重要保障,尤其需要有针对性的优化以响应政策变化和现实需求。文章基于教育现代化所需硬件条件的目标要求,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现行中小学用地标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提出其在指导中小学空间布局、用地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管控三个方面的不足,并以武汉市为例,从构建分区分类的宏观管控体系、分级分类精细化地建立用地指标体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集约利用指引三个方面提出超大城市中小学用地标准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小学规划与建设标准的迭代更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发展导致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产生了很大变化。旧金山区划在引导控制商业用地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城市设计理念,引入了多种创新措施,如混合区、特殊区和命名区等,实现了区划用地管理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本文通过解析旧金山现行区划中的商业用地类型并分析其演变过程,介绍历次区划商业用地类型的增补和变更及其所依据的研究和规划,分析旧金山区划对城市设计理念的吸收及其精细化用地分类、混合控制等策略,提出可供我国城市商业用地分类借鉴的几点启示,包括在法定规划中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开展商业用地近期建设规划工作,尝试将城市商业用地规划“控规化”,以及探讨增补规划用地分类的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0.
宋博 《规划师》2012,28(2):23-28
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拓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关注趋多;其强调生态环境优先、统筹城乡发展等理念值得肯定,但其规划内涵较为"模糊"。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可知"非城市建设用地"本身难以成为一个真实的规划对象,或者说"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提出有悖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初衷。城乡规划体系的本来目标就是统筹各方发展诉求、合理配置土地使用功能,故应当对"城乡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统筹布局和管控,优化用地分类,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和空间管制体系,建构城乡统筹的完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杭州非建设用地纳入规划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为研究课题,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产生的侵占森林绿地、湿地、农田或其他一些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寻找解决方法。具体对杭州市的非建设用地各个因子加以分析,确定了杭州市非建设用地类型、数量、分布和总体结构形态。通过纳入规划的非建设用地总体形态分析,形成了杭州市生态性总体规划格局,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立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生态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情况 ,提出建立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从制定新的土地利用及评价标准体系入手 ,在原有土地利用建设经济性指标基础上增加土地自然生态功能指标、土地社会经济性指标、土地文化资源指标三方面内容 ,为全面剖析城市“土地”的生态综合价值提供系统科学的依据 ;在规划编制中根据新标准增加土地基本综合生态状况评析、土地利用潜力评估过程 ,以确定适地性的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土地利用方式方法、适宜的建设开发强度 ,建构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使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更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 ,切实发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红线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由于对城市生态用地概念的界定模糊,理论学界对其内涵难以整合、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对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有效措施,导致我国目前生态空间日益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态势。2012年实施的新的城市用地分类,突出了土地的生态价值,但却仍未明确生态用地类型。基于此,并在对天津市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地分类法,ANDERSON(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分类系统)分类法,CORINE(欧盟环境信息协调)分类法等土地分类方法,结合天津市的生态系统,生态空间布局和土地生态功能,研究出适用于规划设计、编制、实施管理的生态用地分类方法,便于城市生态红线规划管理的操作。  相似文献   

14.
李红燕 《山西建筑》2014,40(30):42-43
对城市用地分类进行了简述,探讨了城市规划用地的方法,并结合山西省太原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规划用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其他城市的规划用地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王琳  魏晶晶 《建筑与文化》2016,(12):218-219
当前,城市用地的分类与使用关注于人类的利用方式,忽视了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在生态服务功能的视角下,将城市用地分为生态用地、潜在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其中,潜在生态用地即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又具备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应充分重视。生态服务功能视角下的城市用地分类与现行用地分类国标之间存在不完全对应关系,潜在生态用地对应的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需辅以一系列控制指标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是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逐步扩展,但无序的城市外延扩展将会导致大量的城市问题,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福州市中心城区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强度,探讨其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土地利用功能布局调整与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用地分类的困境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城市用地分类的特征与实质入手,分析了我国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出现的矛盾和困境。通过研究英国和香港的成熟经验,提出我国城市规划土地与建筑用途管理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开发强度的主张角度看,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可以划分为分散化、集中化与折衷化三大类.不同的开发模式,对交通产生不同的影响.国外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研究城市开发强度对交通发展战略、交通及城市运营效率、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需求的影响等方面.高强度开发是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基本特征,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城市的开发模式对交通的影响效果与国外既有相似,又有差别.通过综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对比,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 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 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 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 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 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 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 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 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 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 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 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 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 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 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 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乡非建设用地是保障城市健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推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结合新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来探索更有效的城乡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控制方法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研究与设计工作者的重要方向。该文分析重庆主城区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现状情况,剖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从保护策略、控制方法、法律保障三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