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向国  李森林 《土工基础》2010,24(4):71-72,102
运用灰色理论的多变量动态灰色建模方法建立了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因素和有效加固深度的预测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对有效加固深度进行了预测,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2.
强夯法处理填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四川建筑》2010,30(1):95-96
通过对强夯加固填土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强夯加固前后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和不同夯击能下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得出强夯加固地基存在盲区(距地表50cm左右),且强夯影响深度可大致分为高加密区、中加密区和低加密区。有效加固深度随夯击能增加而增大,有效加固深度为锤底直径的2.5倍左右。  相似文献   

3.
高能级强夯的加固效果显著,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有效加固深度是评判加固效果和确定强夯方案的重要指标。以10 000kN·m高能级强夯加固某抛填路基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单点多次夯击的强夯数值模拟,以夯击后的应力为标准来计算有效加固深度。结果表明:随夯击次数的增加,有效加固深度先增大后稳定,6击后有效加固深度的增幅极小。经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到土体参数对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敏感性排序。落距和锤重与有效加固深度呈正相关关系,锤径则为负相关关系。锤重对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大于落距,在夯击能相同时,重锤低落所得到的累计夯沉量与有效加固深度均更大。提出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估算公式,并实现了量纲统一,该公式与模拟结果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4.
有效加固深度在强夯地基处理工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业界对其一直争议较大,得不到明确肯定。作者从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出发,汇集国内同行的科研成果,引入了双层地基概念来对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明确阐述了锤底静接地压力(锤半径)是有效加固深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强夯地基处理有效加固深度的界定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效加固深度在强夯地基处理工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业界对其一直争议较大,得不到明确肯定.作者从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出发,汇集国内同行的科研成果,引入了双层地基概念采对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明确阐述了锤底静接地压力(锤半径)是有效加固深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强夯法的加固原理和优越性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有效加固深度的判断标准和影响因素,并对有效加固深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以期为地基处理中强夯法的运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定方法与判定标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统计收集了国内外强夯法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的9类40多种确定方法及10多种判定方法和标准,对有效加固深度——这一强夯技术理论中重要而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工程实用角度澄清了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及与影响深度的区别,建议规范明确界定有效加固深度的深刻内涵和量化指标,避免由于概念分歧在合同中产生纠纷。提出并推荐了综合确定有效加固深度的原则、方法和判定标准,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影响软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为强务法加固地基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强夯加固深度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对强夯加固有效深度效果进行了预估,神经网络仿真拟合计算证明,神经网络能较好地预估强夯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模型实验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坑底墩式加固在不同加固深度、加固宽度、加固长度和加固间距工况下对基坑变形、桩身受力及桩后土体土压力等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墩式加固可以有效控制基坑开挖产生的支护结构侧向位移与坑底隆起;加固长度与间距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较大;与加固长度和间距相比,加固的深度与宽度对坑底隆起的影响更大;墩式加固对于控制支护结构侧向位移的作用更大,对坑底隆起的作用更小。为达到最高性价比的加固效果,墩式加固的加固深度与长度宜取0.3~0.35倍基坑深度,暗墩宽度宜取0.3~0.4倍基坑深度,暗墩间距宜取0.2~0.3倍基坑深度。  相似文献   

1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后的现场静载荷试验与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得到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最小平均值qc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依据设计要求建立采用静力触探法定量评价强夯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和标准,利用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数据对该强夯地基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发现强夯地基软弱层并确定软弱层区的分布范围。采用探井取土样及土工试验对该强夯地基湿陷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发现2个探井中地基土剩余湿陷量较大;分析软弱层的成因并采取石灰砂桩等补强处理措施,消除强夯地基隐患。采用静力触探法,依据承载力标准较精确地划分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和影响深度;采用土工试验法,按照消除湿陷性标准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发现两者确定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体外预应力在钢筋混凝土梁中的加固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体外预应力进行了介绍,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体外预应力在钢筋混凝土梁中的加固设计,指出体外预应力技术是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加固效果明显且施工方便,能缩短工期,节约造价。  相似文献   

13.
结合8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风成砂地基工程实例,通过现场变形监测、标准贯入和深层载荷试验等检测手段,研究了强夯加固风成砂地基的深层土体变形规律、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及加固效果,对比分析了收锤标准对风成砂地基土体变形、有效加固深度和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滨海含软土夹层粉细砂地基高能级强夯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粉细砂场地地基常分布有软土夹层或淤泥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处理难度大。目前采用高能级强夯加固滨海粉细砂场地的工程案例较少。结合具体工程研究了某地下水位较高且含软土夹层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开展的5、8、12、15MN·m能级强夯加固试验。除5MN·m能级强夯试验区外,其余试验区均先采取高能级点夯加固深层土体,然后采用中等能级点夯加固夯点间土,最后利用低能级满夯加固地基浅层。对比分析了夯沉量和强夯前后的旁压、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发现夯击7~8击后夯沉量变化明显减小,每遍的单点夯击击数宜控制在8~9;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旁压模量和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均明显提升,高能级强夯能有效消除滨海粉细砂的液化势。试验场地内上述各个能级的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为7.5、9、10.5、10m,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表征土体相对加固程度的提升系数沿深度大致呈直线下降。现场试验数据还表明,将地下水位降低到距地表以下2.5m有助于提高加固效果;软土夹层的存在会明显影响加固效果及限制有效加固深度的发展,因受软土夹层的影响,场地15MN·m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明显偏小。建议在级配不良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按照规范JGJ 79—2012中细颗粒土的标准来确定高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一钢筋混凝土厚板桥梁的剪切破坏实例,对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无腹筋构件受剪计算公式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完成的截面高度为500~1200mm大尺寸梁的剪切试验结果及收集的其他文献的大尺寸梁和厚板试验数据对规范公式进行了验证,分析了最小配箍率和纵向分布钢筋对构件受剪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腹筋梁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规范公式虽然引入了截面高度影响系数,但尚不能充分考虑截面高度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范公式对纵筋配筋率较低且截面高度大于1000 mm的小剪跨比构件(a/h0<2.0)以及纵筋配筋率小于1.00%和截面高度大于1000 mm的大剪跨比构件(a/h0≥2.0)计算偏于不安全;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箍率能够有效避免大尺寸构件发生剪切破坏,而配置纵向分布钢筋则不能有效避免截面高度大于1000 mm的无腹筋构件的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和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极限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决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取值的重要条件。通过混凝土中钢筋开始锈蚀条件的研究和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条件的研究,建立了碳化腐蚀条件下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的确定方法。经过大量计算,分析了影响大气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取值的因素,给出了我国几个典型城市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首先给出了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分析了影响软土地基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种估算方法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以推动强夯法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铁路涵洞病害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龙华 《山西建筑》2009,35(19):333-334
阐述了某铁路涵洞的病害现状及危害,进行了涵洞裂缝的趋势性分析,针对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压力注浆的地基加固方案,介绍了具体的施工工序,得出了采用树根桩加固处理后,整治效果良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高真空击密法加固滨海吹填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真空击密法加固某滨海饱和吹填砂性土地基。试验结果表明:1)井点强降水能迅速降低夯前地下水位和静孔隙水压力,有效抑制强夯时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增长;2)不同夯点产生的动应力对土体沿深度产生叠加效应,深度为(2~3)倍夯锤直径处的土体强度提高最显著,且夯点间距越小加固效果越好,但对有效加固深度没有明显影响;3)加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