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基于中国城市“场所及场所营造”的概念,通过泉州古城铺境生活模式与韵律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传统邻里的“场所精神”;采用“建筑民族志”的图绘研究方法呈现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观察记录、时间-空间分析等图绘以及针对当地邻里日常实践记录的民族志,涉及铺境传统邻里的世俗活动与信仰活动交织、日常礼俗与节庆仪式交替、纪念功能与场所记忆交错,展现铺境场所营造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与自下而上的“地方信仰”相叠加的二元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为例,从城市纪念性空间场所功能的整合.场所空间的套叠.以及场所精神的把握入手,探讨了类比“城市综合体”这一实体的“纪念空间复合体“的“虚空”范畴。随着城市用地紧张的不断加剧.原有城市纪念性空间在无法扩展的前提下.逐渐向一种功能、空间、精神高度综合的形式演进,趋于浓缩。  相似文献   

3.
"纪念"是一种将"记忆"赋予在实体上从而进行"回忆"的行为.纪念性园林是通过园林设计的手段存储记忆,并打造一个除传递纪念性主题外具有功能属性的场所.纪念性园林除拥有历史价值外,还具有实用价值,即园林绿地功能.彼得·沃克作为当代景观设计大师,在9·11国家纪念园林的设计中巧妙运用空间叙事手法,达到了良好的纪念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清华大学历史文物建筑明斋门厅室内空间营造设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现场测绘,阐释建筑师以记忆作为理论方法的具体空间营造与设计操作步骤。指出建筑师从记忆重塑出发,如何重塑历史空间的营造过程,从而延续空间记忆,凸显场所价值,赋予建筑更深刻的内涵与意义。重点阐述了通过空间设计唤起历史记忆的创新方法,提出了记忆重塑在文物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意义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邓伟平 《重庆建筑》2005,(12):27-32
本文根据“场所理论”,从“场所空间”角度来分析三峡广场商业步行街系统的“场所空间”特色,并从“实体形态”、“活动与含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设计以计划经济时期单位集体居住大院为原型和传统元素当代表达为理念,让文化和地域有机融合,使居民们在纷扰喧嚣的城市生活中获得归属感,通过将四川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完美融合,以此打造具有成都人民独有记忆的特色社区活动空间,呈现出对集体记忆空间的追忆。以集体记忆空间重构为出发点,从空间形态、建筑细节、景观元素、产业四个方面分析西村大院中集体记忆空间建筑语言和手法设计,探索符合现代生活又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以唤醒人们的归宿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彭文峥  郭璇 《室内设计》2013,28(5):44-49
文章借用“情景对话”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传统街道的空间分析中,研究独特的传统街道空间形态和场所意象;剖析了场景与情节的构成要素,以及其如何被空间体验中的人们强烈地感知并唤起人们共同的场所记忆;探讨了营造空间认同感、体验感的途径。以期对现代城市步行街的更新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瓜洲古渡遗址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遗址场所空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留存着诗意并沧桑的时空记忆。随着我国历史文化遗存复兴之风,如何在活化场所空间同时传承空间情境,重新建构独特的叙事性历史情境体验成为重要的课题。文章以古渡公园(原瓜洲古渡锦春园遗址部分)场所空间更新为例,以传统园林的手法,从格物与及物、相地与觅源、营建与造境三个方面,探索历史遗存空间改造实践与中国传统园林理论体系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周维 《建筑师》2009,(6):109-113
本文通过对武汉万科茂园景观规划、设计构思的记述,探讨针对城市普通工业旧址的改造与利用。在此过程中.以非具象的中国典型园林空间再定义工业旧址场所.使保留的厂址空间最终呈现其再生的功能与价值,因为我们确信大量“普通的”、以明确目的建造的场所(比如:工厂)中蕴涵着这些并未预设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奥热(Marc Augé)的当代人类学理论出发,以历史、身份及人与空间关系的“人类学场所”特征为出发点,以上海月星·环球港的商业空间生产为例,探讨建筑师在“非场所”生产中赋予空间“场所”意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介于室内外之间的“第三空间”具有传统的适应性经验,其空间形式和空间属性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以“第三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进行历时性追溯,探讨“第三空间”功能、形式、意义的演变及发展动因,总结出“第三空间”从“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从空间与环境的调适关系到空间与环境、人及社会等多重适应关系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建设场所“郊区化”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养老建筑建设“社区化”的新方向。通过对北京城市养老建筑的实地调查,分析与阐述老年人行为对空间使用的影响。从养老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等方面寻求一些设计手法,并期望对今后社区养老建筑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聚落分析和公共建筑空间发展的回顾,提出“聚落型空间”概念,并结合实例阐述了聚落型空间的图式、形态和类型,提示了聚落空间在当代公共建筑设计中被广泛运用的价值所在:场所性与公共性。  相似文献   

15.
论住宅小区环境中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中引入场所与空间的概念,能使“家”的概念变得清晰和完整。本文就如何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中体现场所精神,尊重居民的参与权,创造居住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实现住宅小区环境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6.
神圣空间的创造——对安藤忠雄“水之教堂”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解读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对“水之教堂”。作了深入剖析,试图从场所、几何、空间形态及自然几方面,探究其对神圣空间非传统的个性鲜明的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塑造、表达与表现。  相似文献   

17.
陈贝贝  杨剑 《四川建筑》2007,27(2):49-50
如何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是城市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提高城市公共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个国内外城市建设实例研究,对比空间与场所性质上的异同,由此推导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张军  孟妍君 《建筑技艺》2013,(4):120-129
以丽江文化论坛和丽江解脱林项目为例,以丽江地区住屋演变的发展背景为切入点,以历史与传统造就的文化积淀与物化表征为原型,将建筑从外部到内部空间的特征把握作为传递场所精神的手段,在关联丽江本地历史、文化特性与人感知的基础上,分析将记忆与体验充分体现在空间要素的设计上的方法,进而分析空间秩序与理性组织如何有效地被感知,试图总结为该地的环境和人建立秩序关联和维系场所与环境内涵的方式,使原创在新的积淀中成为人永久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记忆的空间媒介,以实在、功能、象征为记忆之场的构成要素,以经验、价值、意义为三元要素的经验结果,从空间尺度、时间阶段、存在状态等多重维度开展识别与解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证例,通过对公园不同时期历史场域、场所、场景的识别解析,提出相应记忆之场要素的修复、活化和呈现策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园“记忆之场”的动态经验和建构,创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20.
童鑫 《城市建筑》2013,(22):7-8,10
本文通过对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概念方案的设计理念的阐述,提出了当前科研建筑中“功能叠合”的设计理念,阐述了其对科研建筑中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场所精神营造、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