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室内设计之“和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约“设计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室内设计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和约“是和谐的约束,其目的在于协调室内设计中人、空间、环境三者的关系,使各种有差异、甚至相互对立的因素互补互融,建构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本文通过回顾历史,阐述了“和约“思想的演变,并着重从空间与空间、空间与人及空间与环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和约“思想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出了“和约“思想对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休闲体验型乡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变迁交互影响的新形势与新问题,文章通过借鉴社会学科"空间生产"及相关理论体系,形成休闲体验型乡村人居环境变迁理论分析框架。据此从驱动因子、作用方式、反馈机制三个方面建构休闲体验型乡村人居环境变化机制,并进而得出结论:乡村空间演变是介于休闲体验产业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之间的中介性要素。文章明确了从空间规划设计干预入手,激活并改良乡村内生性演变动力所应遵循的四项优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田伟丽  宫定宇 《山西建筑》2009,35(21):20-22
针对小店河聚落中公共空间形式、不同形式与所承担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种行为的对应关系,从自然地理、风水理念、礼制观念等角度出发,分析公共空间形成、布局与聚落结构的关系,及其在聚落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探寻目前村庄规划如何体现村庄自然人文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高萌 《城市建筑》2014,(14):40-41
本文通过对建筑外部空间中相近概念的比较,明确了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在综合归纳其属性和功能分类的基础上,从“生态化”原则出发,提出了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营造内容,并提出了实现生态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活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表征。第三空间作为除了工作与家庭以外的另一种空间形式,是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街道可达性、充足的功能混合度及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等是产生城市活力的空间基础。但是,现行城市设计中的第三空间布局往往是基于感性“设计思维”,缺乏对城市活力相关要素的理性分析。本文以武汉为例,探讨第三空间活力与哪些空间要素相关及如何相关等问题,进而构建以活力为导向的第三空间城市设计模式。研究过程:首先,建立与第三空间活力相关的要素库;其次,以武汉现状最具活力的地区为样本,利用多源数据量化要素库及第三空间活力,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数学模型,研究提出第三空间布局的普适性建议,并归纳第三空间布局的量化方法,以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磊 《建筑学报》2022,(3):51-57
回顾深圳小美赛从“构想”到“行动”的实践过程并介绍其代表性项目案例,作为提升城市社区公共环境的一种尝试,小美赛项目在不同社区和不同类型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实践中探讨设计介入空间的方式,通过与人和生活产生的相互联系诠释空间行动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7.
梁路 《室内设计》2006,(1):11-15
本文结合现代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从“形式服从人性”(Form Follows Humanity),即通过创造以人为本的室内空间赋予人们舒适方便、能激发灵感和体现精神关怀的办公环境、“和谐就是美”(Harmonious Is Beautiful),即通过创造自然和谐的室内空间赋予人们健康生态、能提高效率和表达贴心温馨的办公环境以及“用空间去感知文化”(Use Space To Apperceive Culture),即通过创造独具神韵的室内空间赋予人们心旷神怡、能传递艺术和延伸文化底蕴的办公环境这三个方面,对现代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江萍  刘端 《华中建筑》2008,26(12):97-101
该文以时间为主轴线,从“架空建筑的萌芽架空形式的进化架空层的产生架空空间的发展”几个层面,探讨了国外住区建筑底部架空空间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同时,从“古代干栏建筑近代骑楼建筑现代架空建筑”对我国住区建筑底部架空空间的发展概况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内外演变过程作以简单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朱星平 《地下空间》2004,24(4):530-535
设计“健康”的地下空间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能够获得充足、新鲜、温湿度适宜的自然通风和充足日照,提高其空间环境质量,对于“非典”乃至“禽流感”等公共空间卫生危机后的地下空间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采用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和自然采光设计的“健康的”同时也是“绿色的”地下空间必然是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张杰  吕杰 《城市规划》2003,27(9):40-45
反思了我国当前大尺度城市设计、实践对日常生活的忽视及其存在的普遍问题 ,归纳出存在着技术的纯粹性、形式的均衡性、思维的静态性等现象 ,并分析了其理论渊源 ,论述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哲学启示 ,提出了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 ,同时指出营造这种设计的几个方面 :(1)紧凑的城市形态 ;(2 )发展宁静交通、鼓励和改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 ;(3)适当密度的混合功能街区 ;(4 )低多层高密度城市建筑类型与街道体系的建立 ;(5 )城市场所与环境特色的营造 ;(6 )发展市民日常休闲为主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7)以政府、社区为主导的城市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建设的中心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转移,城市群规划日益成为西部地区城乡规划体系中的热点.通过对滇中城市群空间演变规律的研究发现,该区域城镇聚散过程与地理学家Peter Hall和Kathy Pain研究的“多中心城市”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研究在分析滇中城市群空间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空间演变的动力和原因,指出其发展过程的“分散化集中”趋势,并进步讨论了这一趋势在滇中城市群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辨析了纪念场所设计中历史与记忆、记忆与纪念的相承关系,并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从“线索”“结构”“情节”“语汇”等维度解析中共诸暨县“一大”纪念馆的空间建构逻辑,设计强调“源于纪念,归于日常”的理念,以开放性、参与性空间情境将事件精神融于市民生活,实现场所纪念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  相似文献   

13.
当代建筑越来越多地偏向于建筑形态的视觉消费,而对于建筑空间的深度挖掘者少之又少。路易斯·康和伊东丰雄是在各自所处时代引领建筑发展的建筑大师,对建筑空间有着深刻把握。从对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思想及作品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公共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之间的关系从“对立”到“消解”,再到“整合”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对具体案例的具体解析中,把握这一设计趋势,探析公共建筑“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整合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马盼盼 《居业》2021,(7):31-32
近年来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和第三次"婴儿潮"的来袭,促进了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从而也引起社会各界对儿童成长发展需求的密切关注.校园空间是儿童停留时间更长、活动频率更高的场所,本文从小学校园空间的通用化设计为出发点,论证其与小学校园空间的耦合关系,依据其公平性、友好性和安全性方面设计原则,并从划分功能空间,空间环境参与度,决策互动参与三个设计策略方面提出通用性设计研究,为小学校园空间提供更多的设计参考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竹竿厝”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工商业较发达城镇,与商业店铺相结合的民居形式。本文首先对“竹竿厝”的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及发展变迁三个方面依次进行介绍,进而从建筑学和城市学的角度分析“竹竿厝”的空间组织特征及城市发展的贡献。最终在漳州固有的红砖文化氛围中探寻独特的“竹竿厝”街巷空间。  相似文献   

16.
1“空间利用”的概念和原则 近年来,住宅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建设资金有限,建筑用地日趋紧张,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不可能有较大提高,因此而导致供求矛盾突出。如何在一定的建筑用地、建筑面积定额及投资条件下争取更多更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已成为目前住宅建筑科研和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空间利用”也因此更加受到关注。笔者认为,“空间利用”虽非建筑学中的新概念,但以往多着眼于一些零星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及某种具体建筑形式的探讨,缺乏“空间利用”的概念及原理上的理论探讨,丽必要的理论研究可进一步促使对住宅建筑空间利用的重视并有助于其形式和方法的创新。 众所周知,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及其相应的环境,住宅建筑的目标就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遵循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7.
周详  吴欣雨 《中国园林》2023,39(12):74-80
“透明性”从一种空间美学,演变为一种用以描述事物深层组织关系的空间性质,因兼具“秩序性”与“多义性”而衍生出“矛盾性”特质。这种矛盾性源于“现代性”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对立统一——共时态的理性逻辑追求“秩序性“,历时态的流动观念则导向“多义性”。“透明性”的“矛盾性”以图示语言为载体,通过语素“词义扭曲”、语体“结构重组”和语义“语涉双关”3个层面予以呈现。不同层面的矛盾在绘画、建筑、景观3种艺术形式中存在差异化外在表征,且在“绘画-建筑-景观”的演进顺序中,呈现出逐步综合与复杂的态势。景观空间中的“透明性”矛盾,可以归纳为“动态生长”“尺度嵌套”和“时空层叠”3种表达形式。针对上述3种特性,当代景观设计可分别通过“形式动态与过程设计”“分级渗透、抽象隐喻与视廊建构”“异质拼贴与厚性共融”等多种基于“透明性”的设计手法,来充分挖掘设计场地的“矛盾”潜力,并创造新型景观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18.
王坚 《山西建筑》2009,35(21):30-31
从公共空间的概念入手,讲述了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过程,总结和归纳了“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使公共空间的设计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介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群的设计思考过程,并通过南方地区设计策略冷巷针对校园中不同建筑寻找合适表现及演变形式的实践,使建筑在适应气候的同时给人以独特的空间体验,探讨建筑应对气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王为 《建筑师》2012,(2):5-14
本文通过解读斯蒂文霍尔围绕”孔洞性”概念展开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背景.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它在环境、功能、尺度等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呈现出的形式差异。通过揭示由“孔洞和方法上的改变.这篇论文试图证明现象学理论在观念层面上对空间”命题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