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目前,高压圈式定子线圈绝缘结构普遍采用环氧粉云母带,全粉连续绝缘结构。经真空低温干燥,然后直线模压成型端部不同化,嵌线后整机浸漆烘干固化的制造工艺。上述绝缘结构和制造工艺在全国线圈质量评定试验过程中暴露出制造中的薄弱环节在端部绝缘。线圈击穿部位在直线出槽口处、转角和端部击穿占的比例较大。因为铁心槽口处的电场强度比较集中,为提高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散嵌定子线圈制造过程中匝间绝缘质量控制方法,分析探讨了采用盐水针孔试验方法控制漆包绕组线、散嵌定子线圈匝间质量;采用漆包绕组线与绝缘树脂的兼容性试验来保证散嵌定子线圈匝间绝缘质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18.5 MW样机定子线圈的几种结构,通过采用三种不同结构定子线圈经过模拟铁心及1/12样机定子铁心试嵌验证,确定了样机定子线圈、嵌线吊把线圈的工艺制造方案。解决了样机定子嵌线与接线制造难点,18.5 MW样机定子嵌线顺利完成,并一次性通过嵌线后所有的试验项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成型定子线圈嵌线时的翻槽工艺,分析了翻槽过程中定子线圈的受力及其对绝缘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翻槽后线圈的电气强度进行了考核。  相似文献   

5.
陆超 《电机技术》2023,(2):46-52
针对背绕式绕组高压直线电机(JX型)不同形状环绕式定子线圈嵌线的工艺难点,进行了定子嵌线并头工艺的系统分析、验证及优化。通过背绕式定子线圈嵌线工装和工艺的确定以及定子并头焊接工艺验证和翻身工装设计等工艺的创新,解决了定子嵌线和并头焊接中的关键点及难点,实现了新型结构直线电机产品从研发概念到产品产出的一个过渡,为直线电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袁轶彦  王春彦 《防爆电机》2012,47(5):30-31,38
针对圈式定子斜槽线圈制造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斜槽线圈工艺建模,将斜槽线圈结构简化,确定了斜槽线圈制造工艺,总结出一种斜槽线圈制造工艺方法,也满足了斜槽铁心嵌线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水轮发电机磁极线圈匝间绝缘的试验与分析方法,介绍了匝间冲击试验的不良波形、过渡过波及合格波形,不良匝间绝缘的冲击试验波形。提出了预防磁间线圈匝间绝缘短路的工艺措施及测试手段,包括铜排加工、匝间绝缘材料的保管及剪裁工艺、磁极线圈垫绝缘前的清理工作及绝缘铺设、磁极线圈套铁心工艺及热压工艺、匝间绝缘的清理以及匝间绝缘冲击试验等。对水轮发电机磁极线圈的匝间绝缘的全过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卷包型绝缘结构及工艺的探索性试验的总结,阐明了采用卷包型绝缘结构和工艺来制作工作电压6kV组及以下的交流电机定子线圈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是进一步减薄对地绝缘厚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施凉奎 《电世界》2004,45(2):36-38
槽绝缘和上下线圈边间的绝缘狭条须在嵌线前准备好,端线间的相间衬垫可在嵌线过程中根据端线长短、线圈形状再行剪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卷包型绝缘结构及工艺的探索性试验的总结,阐明了采用卷包型绝缘结构工艺来制作电压6kV级及以下的交流电机定子线圈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是进一步减薄对地绝缘厚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分析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开俊 《中国电力》2012,45(9):7-10
“十一五”以来我国风电规模快速增长,但风电与电网发展不协调。为更好地推动风电可持续发展及场网协调发展,基于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从风电运行安全、消纳需求、规划建设等角度,分析风电并网对电网带来的影响和原因,从技术发展、电源优化、网架建设、统筹规划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为电力行业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风电爬坡实现的多步预测是保障大规模风电并网后电网安全和电能质量的有效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突变理论的风电爬坡多步预测方法,首先将风电爬坡事件视为一种突变现象,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加权累加方法处理中尺度气象数据,确定突变爬坡的相关变量;然后分别建立上行和下行爬坡的突变预测模型,通过综合考虑增大预测步长和减小预测误差,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以训练模型参数,实现风电爬坡的多步预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比较有效地预测风电爬坡事件,与统计方法相比具有更大的预测步长和更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考虑风电和光伏预测精度伴随时间尺度缩小而提高的特点,建立了一种考虑风光不确定性接入的含风光出力旋转备用容量的多时间尺度机组组合模型及其调度方法。该调度模型基于3个不断缩小的时间尺度级,将逐级提高的风光预测值更新至风光出力等效负荷和旋转备用中,采用下级修正上级偏差的方式,对不同时间尺度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获得逼近最大化消纳风光出力且兼顾传统机组经济最优化的机组组合方式。以修改的IEEE 30节点系统为算例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井下智能阀门控制器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石油生产成本,因其供能蓄电池常难以满足其井下长期反复作业的需求,提出一种适应其结构的无线充电装置,采用双螺旋互套式线圈结构,建立井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数学模型,分析负载功率给定时系统高效传输的条件,得到影响定功率系统高效传输的重要参数。运用电磁仿真软件设计和详述装置材料、线圈线径等装置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并经优选后得到一种给定功率时传输效率达93%的井下无线充电装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音圈电机在长时间往复运动容易发生故障的缺陷,提出一种取消供电引线,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非接触电能传输的新型音圈电机结构。本文对新型音圈电机的供电结构进行了数学模型推导分析,并且通过有限元优化分析软件对不同永磁体分布方式和结构尺寸参数下的气隙磁密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最后完成对永磁体磁路结构和供电磁路结构的尺寸优化设计,令该新型结构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并制作了一台样机验证了该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王志强 《宁夏电力》2009,(6):56-58,62
介绍了风力发电产业特点及宁夏地区风资源状况,并就风电发展内外部环境、电网结构现状、风力发电企业结构布局、风电的快速发展对电网调度、调控技术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虚拟电厂运行机制为可再生能源以及需求侧分布式电源并网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含风、火、水以及柔性负荷的虚拟电厂,构建了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该模型在对风电出力全部消纳的情况下,优化其内部各单元出力,缓解风电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保证虚拟电厂满足对某些负荷稳定供电的情况下,达到运行经济性最优。针对min-max-min型两阶段优化问题,将其分解为混合整数特性的主问题以及计及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线性优化子问题。然后引入线性优化强对偶理论与列约束生成算法对主问题与子问题进行迭代求解,与此同时,在迭代过程中采用Big-M法将子问题的对偶模型线性化。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两阶段鲁棒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风电机组功率与风电产能息息相关,为提高风电产能及其收益,有必要对风电机组功率进行优化。应用前馈神经网络,从历史运行数据中挖掘风电机组功率与风速和控制量间的函数关系,进而提出逐点优化策略和聚类优化策略,用于实现风电机组功率优化,即在已知测量风速时,优化确定风电机组控制量,实现风电机组功率最大化。后者优化策略在前者优化策略基础上,应用K均值聚类方法聚类风速,从而降低优化计算复杂度,利于风电机组功率的实时优化。定义平均功率增益、功率增益百分比和功率增益概率三种指标用于测度功率优化效果。将两种优化策略应用至H56-850型风电机组,将优化后的风电机组功率与历史运行记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优化策略均可有效提高风电机组功率输出。此外,聚类中心数为5的聚类优化策略,能以较低的优化计算复杂度,达到与逐点优化策略相近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的结构特性,给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机组组合是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发电周期内各机组的启停计划来降低发电成本,同时满足系统负荷需求和其他约束条件。风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特点,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使传统的机组组合方式难以适应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要求,研究含风电的机组组合对于应对风电引起的负荷波动、保证电力系统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综述了国内外对含风电机组组合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风电接入电网对电力系统机组组合问题带来的影响,归纳了常用的建模方法和求解算法。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其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e fast variations of wind speed during extreme wind gusts result in fluctuations in both generated power and the voltage of power systems connected to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WEC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trol strategy which has been tested out using two scenarios of wind gusts. The strategy is based on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s controls of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SMES). The WECS includes squirrel cage induction generator (SCIG) with shunt connected capacitor bank to improve the power factor. The SMES system consists of step down transformer, power conditioning unit, DC–DC chopper, and large inductance superconducting coil. The WECS and SMES are connected at the point of common coupling (PCC).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LC) is used with the DC–DC chopper to control the power transfer between the grid and SMES coil. The FLC is designed so that the SMES can absorb/deliver active power from/to the power system. Moreover, reactive power is controlled to regulate the voltage profile of PCC. Two inputs are applied to the FLC; the wind speed and SMES current to control the amount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generated by SMES. The proposed strategy is simulated in MATLAB/Simulink®.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of SMES is robust, as it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the PCC voltage,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s during normal wind speeds and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of wind gusts. The PCC voltage was regulated at 1.0 pu for the two studied scenarios of wind gusts. The fluctuation ranges of real power delivered to the grid were decreased by 53.1% for Scenario #1 and 56.53% for Scenario #2. The average reactive power supplied by the grid to the wind farm were decreased by 27.45% for Scenario #1 and 31.13% for Scenario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