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各色各样的华人形象、中国功夫、中国的风土人情,等等。好莱坞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有拼贴、移植和融合三个层次,建构的也是"美国式的中国文化形象",即"美国式的中国人物形象"和"美国式的中国国家形象"。好莱坞之所以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主要基于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占据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以及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题材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文学和影视作品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形象塑造的好坏得失直接影响着作品主题和内容的表达。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中,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有血有肉、忠孝两全的核心英雄人物——谷子地。本文将以"谷子地"这一在革命战争题材中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为分析对象,研究影片是如何塑造这一新英雄主义的形象及其作为共产党员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建国初期的反特电影到当前的谍战剧,谍战题材的文艺作品历史悠久,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谍战剧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风格特色,除了其剧情的跌宕起伏吸引观众的目光之外,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作为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本文将以谍战题材电视剧《黎明之前》为例,浅析剧中的共产党员"刘新杰"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当下国内影视理论研究对乡土电影和农村题材电影缺乏严谨的概念域定,常混淆两者为同一理论范畴.乡土电影和农村题材电影的概念外延虽有重合之处,但内涵却各有侧重.厘清二者的概念之差异,对于深入开展乡土电影与农村题材电影的影视理论研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主要类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最高目标必然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国家政权的政治诉求和思想观念。新世纪以来,多元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坚持继承传统,牢牢把握住政治主题,充分发挥其意识形态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执政党政治诉求、政权合法性的反映。与传统主旋律电影革命有所不同的是,历史题材电影还积极弘扬包括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等内涵的民族精神,同时,为了在经济市场化和影视产业化转型中生存与发展,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更着力于人性内涵的表达,努力开掘出更具普世价值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农村题材电影是其优良传统.近些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吉林省的电视剧产量丰富、影响深远,一度形成了"吉林电视剧现象",甚至引起媒体争相关注和讨论.在全国范围内,东北影视,特别是吉林影视尤其值得人们研究和关注.研究吉林影视剧现象与东北文化传播,能为振兴东北文化和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本文分析了吉林影视剧创作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吉林影视的发展和东北文化传播提供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了这一时代文学的标志.从题材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元杂剧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熠熠生辉的经典艺术形象.其间,尤为令人激赏难忘的莫过于那些敢爱敢恨、至情至性的青年男女形象了,如张生、崔莺莺者.相较于那些追求爱情的青年女子形象,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则显得颇为逊色.  相似文献   

8.
电影<第一书记>中的主人公形象沈浩,是不同于同类电影题材所赞颂的高、大、空类型的公仆形象,以崭新的时代风貌与文化气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大众的极度赞赏.电影以真实、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位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人民干部形象:是怀才不遇文人的代表;是事业与家庭夹缝中的奋斗者;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者;是人际关系的极致运用者;优越物质生活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相当一部分农村题材小说中,作家们精心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村干部形象.这是在乡村有着特殊地位的一个群体,通过这些村干部形象,作家们对农村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索,特别是对权力在乡村中的魔力进行了富有深度的阐释.同时也暗示了作家们对乡村政治文化的热衷和乐此不疲的韧性.  相似文献   

10.
一般而言,虽然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必然会受到一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却极少有人会把政治和艺术单独放在一起来研究。因此,在中国电影的研究中,对于其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也就成为了较少被人探讨的角色。本文将以电影《青春之歌》(陈怀皑,1959)为例,探讨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共产党员形象,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电影中所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往往是一个教导型的荧幕形象。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相信对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电影艺术也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韩两国电影中的教师形象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在整体形象、教育阶段、教师行为、个性特征、教师性别以及艺术表现六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实际上反映了现实中两国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中国社会和教育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韩国社会和教育则既继承了东方儒家文化的传统,也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国际化浪潮日趋扩展的冲击下,中韩两国电影中教师形象的塑造也出现了相同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个性化.明了这些异同,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认识和理解两国电影中教师形象的艺术塑造,进而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两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诸多作家强烈感受到当下农村生活的混乱与破碎,他们运用了非常态视角、荒诞与狂欢等叙事策略来表述时代变革中的乡村,不再对农村生活进行整体性的叙述,这在贾平凹、阎连科、林白与莫言等作家近些年的乡村长篇叙事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从而,表述混乱的新世纪乡村小说形象地展现出支离破碎的乡村图景.  相似文献   

13.
由1986年始,我国出现了大批的历史题材小说,这些小说以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为其基本的历史观,大胆地运用虚构,想象,戏拟等手法来重构历史,从而间接表达他们的历史观.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出发,以<白鹿原>,<故乡天下黄花>等文本为例来阐释新历史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来说明农民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进而说明农民题材油画创作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在改变农民形象的同时也改变着艺术家的观念,促使农民题材油画创作在当代呈现多样性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歌剧在悲剧审美的观念上与西方审美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如何把握悲剧的标准,是进行审美评价和审美升华的基础。只有明确到中国悲剧题材歌剧主人公音乐形象的本质审美特征,观众才能在歌剧欣赏中理解中国悲剧题材歌剧的深刻内涵,达到与作品与演员的共鸣,达到悲剧题材歌剧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电影长达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塑造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总统形象。这些形象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好莱坞对美国政治社会的深刻洞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美国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本文试以美国电影中的总统形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演变历程与产生的政治和历史根源,来研究美国文化的时代变迁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部《誓言无声》又使谍战题材重新回归荧屏。2006年的《暗算》三部曲的出现,让谍战剧摈弃了以往叙事的俗套路,开启了叙事手段的新篇章。2009年《潜伏》的出现使谍战剧达到了巅峰时刻,全国掀起了一阵谍战狂潮。谍战剧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打动着观众的心。人物是谍战剧的灵魂所在。本文通过研究新时期谍战剧塑造人物的特点,剖析究其内在的特色和走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推动谍战剧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姜文是一位兼做演员和导演的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美学特征。文章从对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追忆、回归人性本真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寓言式的叙事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鬼子来了》(2000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这三部电影,进而厘清姜文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上海租界区的"孤岛"电影成为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繁荣时期,电影创作题材由最初的古装片到后来的现实题材影片,不仅保留了那个年代特殊的印记,也为电影史留下了瑰丽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20.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