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法化的作用下,“然”由具有实义的动词、代词意义逐渐虚化。作形容词词尾是其虚化后的重要功能之一。唐宋时期是“然”作词尾呈现出最活跃和最丰富形态的一个阶段,对唐宋时期词尾“然”的构词形式的归纳分析,并和现代口语中保留下来的词尾“然”的词语比较研究,即是对语法化作用于“然”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翻译语料中的语言现象的研究已不少见。但是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翻译语言特点的研究却鲜有人涉及,且在分析的语料方面,对于经贸语篇的分析探讨略显不足。在此试图从语法隐喻入手对翻译过程中原语与译语的隐喻化特点做归纳分析,以期挖掘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语言研究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语法化的作用下,"然"由具有实义的动词、代词意义逐渐虚化.作形容词词尾是其虚化后的重要功能之一,唐宋时期是"然"作词尾呈现出最活跃和最丰富形态的一个阶段,对唐宋时期词尾"然"的构词形式的归纳分析,并和现代口语中保留下来的词尾"然"的词语比较研究,即是对语法化作用于"然"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语法化研究中,现在时范畴属于语义虚化以外的问题,是语法化功能上的延伸。传统语法对现在时功能表现的研究比较多,但未能从转喻的角度进行合理、深入地解释现在时表示将来时的认知过程。本文使用包孕理论解释了动词现在时范畴表示将来时的认知操作。  相似文献   

5.
语法隐喻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翻译研究。从语法隐喻角度来看,法律文本英译中的译者可能需要从多种译语表达式如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做出选择,那么哪种译文更具表达的适宜性呢?试图从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一致式译文和隐喻式译文,以期为选择合适的译语表达式提供一个标准和依据;同时也通过译文分析来检测功能语言学在法律翻译研究中的指导作用。认为经过隐喻化后的译文更符合立法语言的要求,对隐喻式译文的选择是一种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6.
"就"表示事件对时间规律或标准、事物对数量规律的偏离,是表示特例的语法标记。"就"的语法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是从动词虚化为副词,然后副词的意义进一步虚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话语标记语Look的形成过程及翻译策略,为话语标记语的翻译策略提供更好的诠释,通过实例逐步演绎Look从实义词到标记语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话语标记语Look的形成过程是语法化和语用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语用目的对其采用灵活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人们对翻译的研究都是围绕译者、译本、翻译理论与方法等展开,翻译也常常被看作是对人——"译者的个人行为"或是对物——"译本"的研究,鲜有人将它作为一种团队活动纳入社会活动和社交生活的范围进行审视。藉此,对"合作翻译模式"这种"非个人化的、分工合作式"的全新翻译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合作翻译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是采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紧缩构式进行全方位的多维立体研究的开创之作,对汉语复核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有成就的总结与开拓,对构式语法的"汉语化"实践与系统性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新探索,对多种语言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是紧缩构式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明显的精准性、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多元性等特色。紧缩构式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别具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法是语言组织的规则。虽然语法的重要性及可教性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对于语法教学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议:形式与意义之争、外显式与内隐式之争以及归纳式与演绎式之争等。语法教学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外语教学,并为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就语法教学而言,现代外语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对三个方面的研究:语言形式的选择和操练、语言素材及语言交际活动、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1.
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甲骨文中“于”字的语法化过程。“于”在“往/步,于+处所”的语法语义框架中开始意义的虚化,重新分析为“往/步,于+处所”,出现介词化的倾向。这时“于”经常被借用于引进祭祀对象,形成“V+于+对象”的范式,这种格式反过来促进了“往/步+于+处所”中“于”完全介词化。“于”从引介空间到引介时间,最终完成“于”的语法化过程,形成介词“于”分别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的不同格式。  相似文献   

12.
英语命令、建议式虚拟语气与祈使句的间接引语在语法特征上的相似,其语法范畴相对模糊。在语用框架内从礼貌原则、指示语理论和语用现象语法化3个层面上解读命令、建议式虚拟语气,证明其独立存在的合理性。指出命令、建议式虚拟语气与祈使句的间接引语存在着时态和语用意义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甲骨文中"于"字的语法化过程."于"在"往/步,于+处所"的语法语义框架中开始意义的虚化,重新分析为"往/步,于+处所",出现介词化的倾向.这时"于"经常被借用于引进祭祀对象,形成"V+于+对象"的范式,这种格式反过来促进了"往/步+于+处所"中"于"完全介词化."于"从引介空间到引介时间,最终完成"于"的语法化过程,形成介词"于"分别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的不同格式.  相似文献   

14.
英国语言学家哈利迪在系统语法中提出语言等级的概念,即语言通常有五个语法单位,或五个等级,它们由高到低分为语段、句子、子句、词组和词素。语段,就是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段。在语段的句子之间,意义上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结构上有较为密切的语法关系,形式上一般以一定的语言手段为组合的标志,与上下文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把语段等级为一个翻译单位,对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语段的切分和语段与翻译的等值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做为人类认知和诠释世界的重要方式,人类语言的隐喻系统不但存在于词汇和句子层面,还存在于语篇层面。人类隐喻系统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在此以Halliday语法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其实现的主要手段即名词化及其表现形式。从语言维和文化维的角度探讨了语法隐喻汉译即如何正确达到交际维的问题。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去研究语法隐喻的翻译可以进一步揭示人类隐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湖口方言音系及语法变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湖口方言没有纯语音变调,语义变调也不多,但语法变调十分丰富。语法变调主要包括:轻声化、轻音化、仄声支配式首字变调和代词所有格变调。其中轻声化与轻音化,类型灵活多样而又有规可寻,对语法层面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进行对比研究,取其精华,合理嫁接,以适应学生特点,突出中国特色。认为语法翻译法与交际式教学法经过糅合、嫁接、改良后可成为目前颇具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提高,并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把语句结构分为一致式和非一致式。研究认为,该理论对英语比喻辞格的分析有很大的适用性。比喻的语法表层意义与话语深层意义的一致性体现的是simile关系,非一致性体现的是metaphor关系。这对于深入研究英语比喻辞格,探讨在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分析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介入翻译研究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对性别的探索使翻译所处的低等的、再生的地位得到重新关注.翻译本身的被性别化,为整个翻译理论提供了隐喻框架.性别和翻译的隐喻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语义学的角度,分析由“得”组成的典型重庆话话语如“要得”、“吃得”,以及其相关否定形式如“要不得”、“吃不得”等组合的涵义转化和虚化过程,并探讨重新分析和类推在重庆话语法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