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金虾汇金阁     
《中国烹饪》2012,(4):28-29
以海虾为主料烹制的菜肴。要体现虾肉的鲜甜、口感嫩脆滑。在食材上。四月清明节前。虾最为肥美。烹制过程中。越新鲜的虾越宜采用简单、快速的烹调方式,以体现虾肉本身的风味口感。此组虾肴体现了中西融合之风。同时秉承金阁将粤菜传统手法和当代创新搭配、食材讲究、既养身体又养眼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农历的六月,天气炎热,饭菜难咽,许多人家喜爱喝粥,既顺咽易食,又可补充体内水分。喝粥的佐料在特别讲究之家是"虾籽鲞鱼"。这虾籽鲞鱼不是在菜场买的,而都是在苏州有名的糖食店内有出售,因为这是一道十分名贵的佐料。  相似文献   

3.
虾脑圣汤     
有一家叫“虾佬圣汤”的餐饮企业,以经营高端的海鲜汤锅为特色。据说该店汤锅的汤底使用了多种名贵的海鲜原料,并且是按一定的配方比例秘制的.味道很不错。由于我所在的酒楼每天卖出的椒盐虾、风尾虾也很多,而大量剩下的虾头却丢掉了。于是.我尝试着把虾头与各种原料一起吊成汤,再来做菜.效果相当不错.我给它取名叫虾脑圣汤。  相似文献   

4.
自在享夏食     
《中国烹饪》2014,(6):17-19
因为食材丰富,所以夏天的菜最是不拘一格,既可以毫不讲究地胡乱炖炒,也能够精雕细琢为精品,此组菜肴,就是这种风格的最佳注解。凯撒脆皮虾、宴遇紫苏烤肉制法复杂,成品滋味浓厚.外婆烧瓠子、外婆辣酱炒猪肝不仅菜名接地气,味道也是天然去雕饰。  相似文献   

5.
在东北吃虾     
正东北人对螃蟹、虾并不表现出多大的热情,早些年是因为肠胃里缺油水,打牙祭需要热量高的食物。现今家常餐桌也有了讲究,基围虾、竹节虾、青虾等种种名目,来自市场或超市,产地不详,即便确属渤海湾一带出产,也不具东北代表性,放之四海皆有。虾之种种,要么来路不明,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辗转至此。倒是从我父亲那辈人身上,可以确切地知道东北这方水土生长什么样的虾。他告诉我,要说虾,在他儿时,江  相似文献   

6.
肖龙坤 《四川烹饪》2009,(11):44-44
吃虾.一是要品它的清甜味,二是要感受虾肉的柔滑,这便是朋友老张吃虾时说的话。老张是厨师.一次我陪朋友去他所在的酒店吃饭,他竞当场给我们表演起自已吃虾的绝活。他让服务员端来了一小碗活蹦乱跳的大虾,顺手拈起一只,掐去虾头就放到了嘴里,接着他又含了一口高度白酒.只见他鼓着腮帮子,脸上还不时地流露出笑容。大约过了两分钟后,他才开始慢慢咀嚼嘴里的那只虾。  相似文献   

7.
提起吃西餐,老年人都说吃不惯,又甜又腻还不说,使用的餐具也别扭.价钱昂贵还吃不饱。可年轻人不这么说,都说奶油甜点咖啡牛排非常好吃,环境幽雅.装修华丽,能吃出西方文化情趣.也很浪漫。改革开放后,北京的西餐厅越来越多.莫斯科餐厅、麦当劳、肯德基、好伦哥等各国餐厅到处都是.青年人过生日、过圣诞节、过周末常常出入。可问起吃西餐有何讲究.如怎样入坐?  相似文献   

8.
面点与虾的结合.既要保证面点的特色,又不能失去虾的柔媚。倘若出炉的成品无法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那无异于一场悲剧的感情经历.相对婚姻而已,没有结局的恋爱毫无存在的意义。与风起云涌的热菜江湖相比.面.是中的鲜虾品种显得沉静内敛,犹如一口古井,只有当某一天你意外的发现它的清冽甘甜时,才会发出激动的赞美。  相似文献   

9.
梅子 《食品与生活》2004,(11):33-33
上海绿杨村酒家为了使广人消费者在秋冬季节进补养生,一饱口福,新近推出食疗菜,受到好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绿杨村酒家就在上海创建首家食疗餐厅,其菜肴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保健养生。既遵循中医饮食有节,五味调和,又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平衡膳食的原则。 本次推出的菜肴中,汤菜可谓一大特色。选用原料丰富,烹调方法多样。烹制汤菜的原料有鸡、鸭、鱼、虾、蟹、时蔬、鲜果、干果,无不入馔。再添加了冬虫夏草、天麻、人参、杜仲、黄精、苁蓉、茯苓、黄芪、蛤土蟆、枸杞、山  相似文献   

10.
家有蟹油自调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菜肴素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世。而菜肴的味.常谓之为菜肴的“核心”、“灵魂”。评判菜肴的味又以是否“鲜美”而定论。在味精未曾被发现和应用于烹饪中之前.蟹油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常见的一种鲜味调料.历代厨师都非常重视和讲究蟹油的制作和使用。它的味道鲜美,食用方便.可以长期保存.是家庭烹饪中的常用鲜味调料。  相似文献   

11.
1.选红萝卜一个,用刀切成厚度为2厘米的长方形。2.用直口刀刻出虾背轮廓,随后削去多余的部分。3.用直口刀刻出虾枪、虾眼与头部的大致轮廓。4.用V型戳刀在虾背上戳出虾节。5.虾的足是用直口刀在刻好虾的腹部两侧刻出,最后除去下边的废料,用两根细长的红萝卜丝做虾须,即成。6.用苦瓜、白萝卜、西瓜皮等分别雕出点缀部分。跟我学(33)──虾趣@张永鹏  相似文献   

12.
刘政 《饮食科学》2004,(6):24-24
虾,俗名“长须公”“虎头公”“曲身小子”等.是一个庞大的水生动物家族.品种繁多.身体大小差别很大.有重达数斤的.有小如米粒的.常见的有龙虾、对虾、白虾、青虾、毛虾等.动物分类学将其列作长臂虾科。虾分为海虾与淡水虾两大类.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江河湖海中.在我国江南.老百姓习惯将淡水虾俗称作湖虾或河虾。  相似文献   

13.
正相比于大鱼大肉,很多朋友钟爱海鲜,有些朋友每年都会去沿海城市旅游,除了放松精神欣赏风景,选择沿海的很大原因就是想去放肆地吃海鲜了。虾肉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而且虾的品种很多,做法也很多。做虾也是很有讲究的,但有些人做出来虾肉散散的不紧实,腥味也比较重,让人大倒胃口。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我们平时做虾过程中不正确的小习惯有大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极品虾呢?  相似文献   

14.
龙虾副产品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虾已成为江苏、安微等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产量与消费量同步增长,但直接食用或进行虾仁加工,废弃物多得惊人(可食部分只占虾体的20%左右),每年要产生数万t下脚料或副产品.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龙虾副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与食疗成分,尤其是甲壳素、虾青素的重要来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对龙虾副产品开发调味品及虾味添加剂、甲壳素、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虾青素、蛋白质、脂类、酶、碳酸钙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对龙虾副产品综合利用的重视,促进龙虾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食与美酒》2012,(11):173-173
李锦记最新上市的鲜虾鲜和辣虾鲜特级鲜酱油.传承百年品牌历史和传统的酿造工艺.历经双簧发酵、滴滴精酿,令豉香浓郁但自然不霸道,不掩盖食材的本味;同时鲜虾鲜、辣虾鲜藏正含有虾的精粹,能够极致复原或提升食材品质。辣虾鲜,在虾鲜中加入小米辣,令柔和清新的辣味在回口鲜甜的虾味中爆发。  相似文献   

16.
虾壳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盐酸处理虾头、壳获得蛋白质含量为76.55%、钙15.2%、磷5.28%的虾头、壳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8.13%。化学分为0.9013。大鼠实验结果表明,虾头、壳蛋白的蛋白质功效比值、生物价和蛋白质净利用率依次为2.792、3.477、80.798%和78.153%。各项指标均与牛奶粉蛋白质无显著性差异(ρ〉0.05)。表明虾头、壳蛋白具有优良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外食品工业》2007,(12):16-16
简陋的仿版粉丝虾煲 现在虾卖得还比较便宜.很大的冰鲜虾14块一斤.对于一直生活在内陆的我来说,很诱惑的。以前一直喜欢把虾白煮,调一碗蘸料.吃得不亦乐乎。10月杂志上介绍了一款基围虾粉丝煲.看起来蛮馋人的.心动之后就行动啦。  相似文献   

18.
说起来,虾子生吃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日本人老早老早以前就吃生虾了.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久在北方生活的人,却并不觉得这种乐西特别好吃,只是感觉新鲜,尝尝而已.天底下生虾的吃法很多,可我觉得只有一种吃法好吃,那便是江苏的醉虾.江苏的醉虾妙就妙在虾子醉而不死,故而很鲜,且一定要用青壳虾,不能太大,也不可太小,只有选这种虾“醉”,才能肉嫩而肥,至于酒和调料的讲究,则更是尽在不言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烹饪》2014,(7):94-97
对于食材的排列组合与调料的搭配运用。大概是烹饪艺术中最讲究的法则了,在不同厨师的手中,会产生不同的奇妙效应。此组菜肴,除了依然体现出川菜重味的特色之外。也可见制作者对于食材搭配的独特心思。如在藤椒口味兔中选用了酸菜。使其呈现出自然的酸香味;在腊味红腰豆中。常用于辅料的红腰豆成为主料。因着腊肉丁的作用。香味浓郁。口感软糯,为佐酒佳肴;姜蓉相思虾一菜,姜蓉也成为调味的主力军。生姜先搅碎。再入油炸,随后入菜。这种处理方法去除了姜原来不易被人接受的生涩味.使其口感酥香,与虾的搭配可谓佳作天成。  相似文献   

20.
对红发夫酵母利用黄浆水发酵产虾青素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约16h生物量达最大值为5.84g/L;发酵60h-72h虾青素产量达最大值为2.43mg/L.虾青素的含量达最大值为512μg/g干菌体。通过比较黄浆水与合成培养基的发酵,发现黄浆水培养红发夫酵母获得的生物量、虾青素产量分别是合成培养基的1.85倍、1-30倍,而虾青素的干细胞含量为合成培养基的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