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建立了吐鲁番拗陷中下侏罗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5个三级层序、10个四级层序;并于层序格架内分析了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及生储盖组合特征.进一步探讨了陆相压性浅水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从储层性质横向变化的机理及形成圈闭的控制因素出发,将研究区内隐蔽圈闭划分为岩性、地层和复合圈闭3大类、8亚类,对各种圈闭类型、成藏特征及其发育区域和层位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纵向上岩性和地层圈闭分别受控于层序界面和体系域,复合圈闭受构造活动期次及岩性侧向封堵的复合条件控制,而在平面展布上隐蔽圈闭具有条带状的特征;进而对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应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赛汉塔拉凹陷白垩系地层的沉积充填、层序发育特征,建立全凹陷Ⅲ级层序地层充填格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都如吉洼槽极其周缘Ⅲ极层序S1低位体系域、S2的高位体系域、S3和S4的低位体系域位于有利的生油洼槽,储层发育,是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先巴扎地区志留系碎屑岩地层岩性油气藏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岩芯、测井、录井和三维地震数据,对先巴扎三维志留系进行高分辨层序地层研究,划分为2个三级旋回和5个四级旋回.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开展精细储层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人机交互地震相分析,追踪和刻画滩相砂体,分析滩相砂体的叠置关系,开展砂体反演和储层预测,追踪识别5个四级旋回内的有效单砂体共11个,为地层岩性油藏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存在多个大型地层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等构造层序。二叠纪到三叠纪,玛湖地区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大型坳陷斜坡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三大构造层序的叠置。下二叠统为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结构构造层序,北部地层厚、南部地层薄,在北深南浅的箕状结构背景下沉积,凹陷区为分布广泛的细粒混积岩,为优质烃源岩建造,朝向斜坡区岩性逐渐变为砂岩、砾岩; 中二叠统为坳陷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中部厚、周缘薄的构造层序,发育盆地边缘扇三角洲,表现为盆大、水浅,盆地边缘扇体有限,盆内砂泥互层沉积; 上二叠统—三叠系,玛湖地区处于准噶尔大型坳陷盆地的西北部斜坡区,在浅水、缓坡和湖侵背景下形成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呈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三大构造层序的纵向叠置,形成了该区多层分布地层-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5.
辽西低凸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针对该区地质、地层和层序方面等认识不清的问题,应用层序地层学、物源体系分析和沉积岩石学等方法,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主要目的层东营组的沉积体系展布规律。通过构造-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整体和系统性研究。根据体系域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各体系域界面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变化,划分出东二层序中低位体系域、湖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类型及其有利砂体展布和分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沉积体系。分析层序、构造活动和沉积环境,不同体系域沉积体系域发育特点和有利砂体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储层物性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了研究区下一步有利的油气藏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层序格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入了解层序和沉积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及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存在4类油气成藏模式.海侵构造型,受层序与构造双重控制,SQ1海侵域下沥青砂岩段发育砂坪和潮汐水道优质储层,与上覆灰色泥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油气经断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可成藏;高位岩性型,受沉积与断裂控制,SQ1高位域上沥青砂岩段和SQ2高位域上砂岩段多为混合坪沉积,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由断裂及连通砂体运移至其中可成藏;地层型,受控于层序地层展布,SQ1底部下沥青砂岩存在地层超覆,受上覆泥岩遮挡可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型或岩性上倾尖灭型油气藏;在井区北部地层埋藏较深未遭受剥蚀区域发育有古油藏残余型.  相似文献   

7.
黄骅坳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样式及隐蔽圈闭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中部沙河街组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对沙河街组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在该组划分出2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及21个体系域,建立了黄骅坳陷中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并探讨了其与沉积、构造演化的对应关系.根据现代沉积学研究结果,在黄骅坳陷中部沙河街组划分出5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体系、湖泊三角洲体系、近岸水下扇体系、深水浊积体系和湖泊体系.结果表明:该区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主要是歧南凹陷的低位域和高位域砂体.  相似文献   

8.
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对梨树断陷的构造格架进行重新划分,对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分深部、中部、浅部三套成藏组合,存在近源侧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远源垂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将梨树断陷层构造单元划分为:毛城子斜坡带、八屋隆起带、小宽洼陷、小城子斜坡带、桑树台洼陷、双龙洼陷等6个构造单元;认为陡坡带存在构造(断鼻)油气藏,主洼槽带(断槽)存在岩性(湖底扇)油气藏,中央隆起带存在构造、岩性、潜山、地层油气藏;次洼槽带存在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斜坡带存在构造-岩性、地层油藏;八屋隆起带(中央隆起带)有效的储层和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小城子、毛城子斜坡带(东部、北部斜坡带),不整合面和泥岩对油气的封堵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因素;桑树台洼陷陡坡带,有效的储层和圈闭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巴彦呼舒凹陷目前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还不清晰。研究中运用岩芯、测井、地震、粒度分析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分析,详细地探讨了巴彦呼舒凹陷在南屯组沉积时期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沉积分别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部的缓坡带和西部的陡坡带,湖泊相则发育在两者之间的中部洼槽带内。整体来看,沉积格局呈现了明显的“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特点,自西部陡坡带至东部缓坡带,沉积相类型由扇三角洲过渡至深湖⁃半深湖后又逐渐过渡至辫状河三角洲。通过成藏条件研究,发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储层物性好且常紧邻大规模的优质源岩,陡坡带、缓坡带、洼槽带处易形成陡坡反转构造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濮凹陷,洼陷的勘探有利目标应在烃源岩,中央隆起的勘探有利目标应在盖层之下,因为在洼陷处无断层,地层连续,油气横向运移,如遇到有利圈闭即可聚集成藏;若有断层,则有可能向上运移至高部位,在圈、运、保三方面条件较好的地方聚集成藏,以主要接受前梨园洼陷(区内最大的生油洼陷)供油的白庙构造油气藏为例说明,生油岩是前梨园三3-4地层,油气在邻近生油洼陷的前8块中首先富集,然后顺断层向白庙构造高部造运移,正是这种运移成藏式作用,形成了白庙地区油气藏在构造高部位以中浅层富集为主,构造低部以中深层油气藏分布为主的油气藏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部建新-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Ⅰ、Ⅱ、Ⅲ油组均发育有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岩性圈闭,近年来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该区陆续发现一批轻质油藏。在对建新-拖市地区地层层序和生储盖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质、气测、测井、试油等多项井筒技术资料全面总结了该地区储层的特性,并探索了使用定量手段评价油层产能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古潜山储层岩性组成和储集空间十分复杂,储层类别的划分具有很强的模糊性,且测井资料对储层的反映往往具有多解性,模糊性,通过对测井,岩芯和试油试采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古潜山储层的模糊评判方法,即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划分储层类别并建立评价标准,应用模糊模式识别法对古潜山储层进行精细的综合评价,举出了在辽河西洼曙103块和华北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古潜山储层的评价实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古潜山划分为4类储层并总结了各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根据模糊聚类分析的结果建立了各类储层的测井评价标准,应用模糊模式识别法对多口井的古潜山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岩心,试油,试采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模糊评价方法应用于古潜山储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文安斜坡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部斜坡的中段,从该区域已有油气成藏研究来看,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等各种类型的隐蔽油藏在该区均有发育。地震反演对储层砂体在空间横向上的分布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发现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手段,井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在岩石物性差异较大的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该地区通过约束稀疏脉冲反演(CSSI)研究进行储层预测,对该工区内隐蔽油气藏的发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岩性地层油藏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是我国典型的岩性地层油藏,其特点是构造简单、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岩性油藏主要受构造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范围和区域盖层等因素控制.烃源岩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沉积环境对岩性地层圈闭具有控制作用,盖层控制岩性油藏发育的规模.该区有3种成藏模式,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分布于洼陷带,砂岩透镜体、砂岩上...  相似文献   

15.
复杂岩性油藏作为目前油田开发中十分重要的油藏类型之一,其精细描述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为了给有效开发和调整部署提供依据,系统梳理了目前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发展方向,并总结复杂岩性油藏研究进展。从国内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研究现状入手,总结了该项研究存在的6项主要问题,主要包括岩性岩相识别与分类、储层地质成因分析难度大、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具有特殊性、裂缝表征难度很大、测井精细二次解释精度低、地质建模井间储层预测准确率低等。基于文献调研和综述,结合科研实践,认为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核心内容包括岩性岩相识别与分类、储层地质成因机制分析、储集空间识别和描述、储层物性精细测井解释和储层地质建模等5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项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储层裂缝表征、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和流体识别等。  相似文献   

16.
对开发后期的潜江组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油田进行精细地层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并引入层序地层学的观点,进行精细小层划分,解决地层对比中“等时性”问题,结合油藏开采特征研究,发现了在油田开发早期忽视的岩性油藏。针对发现的岩性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出挖潜方向及措施意见,从而达到“双高”油田增储上产,提高采收率的...  相似文献   

17.
榆林气田山2段低渗砂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榆林气田山2段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晶间孔为主,有少量杂基溶孔.岩性是影响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和含气性的主要因素.同一岩性储层的孔渗关系、孔隙类型和结构、储产能力、电性响应特征趋于一致;随着岩性的变化,"四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发生变化.在精细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和准确识别岩性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岩性建立了不同的参数解释模型,最终实现了对储层的综合评价.指出了井间储层的有利区块,为下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orecast the profitable oil and gas reservoir, which is the key of finding hydrocarbon,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of special geologic bodies. With the guiding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thinking of integration of point-line-surface by using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logging, seismic, seismic attribute, and logging constrained inversion in 3D data volume, the special geologic bodies of Member 3 of Dongying Formation in Littoral Slope Zone of Qikou Sag, which has important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are recognized and described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s a result, the developed scale, geometric shap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the special geologic bodies are forecasted; the inner structure and sequence structure patterns of the geologic bodies are also ascertained. From the lowstand system tract (LST) and lacustrine expanding system tract (EST) to the highstand system tract (HST), the geologic bodies have evolved from relative centralization of lake basin reducing period to three relative dispersive isolated parts of broad lake basi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ce and regula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 bodies, the conclusions can be obtained that three types of potential profitable reservoir traps, including the lithologic lens traps, lithologic updip pinchout traps and structural-lithologic composite traps, are forecasted. In addition,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new area (few-well area and no-well area) is offered in the guidance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