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源一盖共控论是在“源控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经验,参照全球其它地区的资料,依据“系统论”的原理提出来的。其主要内涵是:盖层、特别是区域盖层和烃源一样是油气系统及油气藏形成的前提条件,优质的储集层、畅顺的通道、规模可观的圈闭是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才能发挥富集油气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沉积盆地只要具有了活跃而充足的油气源和封闭性良好的盖层,就有希望成为富含油气区。指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源条件和封盖条件非常优越,可成为我国21世纪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2.
源-盖共控论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源-盖共控论是在“源控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塔里木盆地的油握勘探实践经验,参照全球其它地区的资料,依据“系统论”的原理提出来的。其主要内涵是:盖层、特别是区域盖层和烃源一样是油气系统及没气藏形成的前提条件,优质的储集层、畅顺的通道、规模可观的圈闭是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才能发挥富集油气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沉积盆地只要具有了活跃而充足的油气源和封闭性良好的盖层,就有希望成为富含油气区。指出塔里木盆地的油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油气勘探前景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 的油气生产和勘探发现出现了由自给有余到供应不足的转变,在此情况下,科学家们根据有关的国内外情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和建议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量的有关信息中间,不免鱼龙混杂,使读者难定取舍。作者把近30 年油气勘探信息研究的体会写出来供参考。 一、油气勘探的主要依据 长时期来,国内的同行据华北、大庆等地的勘探经验提出了“源控论”,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把“油气源岩”扩大为“生油气岩”,就变得过份了。油气的主要构成烃类即碳氢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是十分丰富的,宇…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4):420-420
自1981年国民经济建设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国家计委连续在4个五年计划内组织了长达16年之久的天然气重点科技攻关。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我国第一次天然气科技攻关开始于“六五”的“煤成气的开发研究”(编号65-18)。这项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的新领域,把我国长期以来仅以油型气理论(即一元论)指导天然气勘探,发展为以两元论即油型气和煤成气理论指导天然气勘探。把我国油气勘探从避开含煤的盆地和地层,而有科学依据地开始在含煤的盆地和地层勘探油气,这不仅是理论的突破,而且使煤成气探明储量从攻关前仅占全国气层气的9%至1995年底上升为约40%。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九五”油气勘探进展及“十五”勘探方向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九五”期间,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成果显著,发现了莫北、三个泉两个油气富集带,探明并开发了沙南、石南油田及呼图壁气田,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复合油气放富油气系统概念,建立了适于陆梁隆起区的“源外沿梁断层控制阶状油气运聚模式”和中央坳陷区的深源浅聚运聚模式。“十五”期间,新疆油田公司应继续以“突出预探,重在发现,择优探明,注重效益”为方针,分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开展油气勘探,以玛湖-盆1井西、昌吉、东道海子-大井三个复合油气系统中的继承性正性构造单元及其斜坡区为重点目标区,以白垩系、侏罗系和下第三系为首选勘探层位,同时兼顾石炭系-三叠系勘探以及深层大构造勘探。  相似文献   

7.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刘震  陈艳鹏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岩性油气藏》2007,19(2):121-127,133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2006年)。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8.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是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根据近几年笔者对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实例,认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除了具有“源控”特征外,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受油气成藏过程控制的特征;对一个地区烃源岩的评价,尤其对高过成熟的烃源岩的生气潜力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静态条件下的评价,必须结合成藏过程综合评价。同时以中西部前陆盆地为例,讨论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对油气勘探方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论述了组成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控制油气系统发育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该凹陷的油气勘探远景与方向。研究表明,西湖凹陷发育4个含油气系统,多属凝析油与天然气系统,其中平湖组—花港组系统为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含油气系统发育受源岩、储层、盖层、构造演化、输导网络及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具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应在寻找平湖组含油气系统和构造型油气藏的同时,加强对深部层系与非构造油气藏的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制定科学的勘探程序,合理划分勘探阶段是油气勘探的客观要求,也是勘探管理工作必需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含油气系统观点和方法出发,以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和油气田勘探的认识规律为指导,提出了勘探阶段的划分方案。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使沉积盆地与区带之间的勘探阶段有了明确的内涵,奠定了勘探阶段划分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地质作用与区带详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存在成因不同的两类原油和天然气;夏盐-玛东型古生界成熟--高成熟古原型原油;石南-石西型成熟-高的腐殖型气层气。这些油气在平面和剖面上有其特定的分布特征。根据油气成因,运用含油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陆西评价区划分为两大目标含油气系统、三个含油气系统,即玛湖凹陷-玛湖东环带含油气系统;风域 -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盆1井西凹陷-基东鼻凸复含油气系统;下二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拓展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领域,丰富和发展石油地质基础理论及认识,以近年来勘探实践为基础,总结现阶段油气勘探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及源内深层非常规天然气大规模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中—下油气成藏组合已成为勘探主体,深层具备油气聚集条件,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形成了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共存的分布模式。二叠系优质烃源岩持续供烃,是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前提,并发育源内和源外2套油气成藏子系统,二叠系发育不同类型的源内储集层,具有大规模天然气,特别是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这不仅拓宽了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领域,支撑从大油田建成大油气田,也对进一步完善全油气系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深层源内非常规油气是未来富烃凹陷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499-501,52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腹部、东部,现已出现3条北东-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在腹部、南缘,可能还会出现2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这些油气富集带的出现与分布,是与盆地基底存在着具有网格状深大断裂带紧密相连的,特别是近南北向的深大断裂具有拉张和走滑性质,是盆地下“地震活动带”,构成了油气和深部热物质由南向北运移的“高速公路”,盆地盖层在这些地带也正是断裂发育带.已知的原油和地层水分析资料,从不同侧面都支持这个观点.根据这种思路,提出了今后的勘探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是西部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发现程度差别较大。从已发现的天然气藏分布入手,分析成藏条件,总结成藏模式,预测有利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与区带,指导盆地天然气勘探。分析认为,盆地主要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佳木河组)、侏罗系3套气源岩,从石炭系至古近系发育5套天然气储盖组合。气藏具有独立、近源成藏特点,盆地天然气成藏主要有2种模式:源内—自生自储—不整合面—断裂原生成藏模式,以陆东—五彩湾石炭系为代表,是盆地主要成藏模式;近源—下生上储—挤压背斜带—断裂次生成藏模式,以南缘山前古近系为代表。有利勘探领域主要有:陆东—五彩湾(以石炭系为主)、南缘山前冲断带(侏罗系—古近系)、中拐凸起带(以二叠系为主)以及盆地深层(以石炭系、二叠系为主)。加大这些领域天然气勘探是实现该盆地油气并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油气勘探领域勘探难题与技术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全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大盆地和吐哈、酒泉两个中小型盆地;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三大盆地。指出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环境、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条件与东部含油气盆地相比具有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认为前陆冲断带、地层岩性油气藏、克拉通盆地中下组合、油田老区四大领域是西北地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面临许多复杂而特殊的地质难题和技术难题,西北各油气区需要不断创新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走技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大油气田的勘探方向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南深北浅的楔形地质结构与区域单斜形态决定了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白墨系主要发育低幅度背斜、断裂-岩性体、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藏,这是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南缘强烈的冲断活动与压扭作用形成的复杂叠加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战略突破领域;被晚期深埋的腹部石炭系—三叠系大构造则是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多个油气储量增长高峰的特点,近10年来非构造油气藏、中深层油气藏的储量发现大幅度攀升,非构造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重新认识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准噶尔盆地在今后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其地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对盆地的形成,盆地的演化模式,生油凹陷的判断,油源对比、油气再次运移,以及中央隆起、乌伦古断陷的含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根据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强调指出,指导油气勘探必须把握油气藏形成的三个环节,即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和油气聚集。只有这样才能使油气勘探部署大体符合地下油气分布的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是 目前准噶尔盆地勘探的重点目标区,通过对准南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明确了该地区油气具有“近源”“近断裂”分布及晚期成藏等特点,指出该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断裂和储集层,并总结出了“源上一背斜一断裂和相控”及“近源一断背斜一断控”两种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对中段三排构造对比及综合研究,指出了第二、第三排构造带中部成藏组合为今后勘探的有利目标,对指导南缘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