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火阿三"阮炳炎是上虞市道墟镇一家家庭义务消防队的队长,春节期间,人家合家团圆过年忙,而"救火阿三"和他的队员们忙着救火。大年三十晚7时左右,上虞市道墟镇的长娄村发生火灾,当时"救火阿三"一家人正在吃年夜饭,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阮炳炎二话不说,带上大儿子阮立升和当过消防兵的二儿子阮立法,迅速出了门,又叫上了同村的阮伟兴和陈阿强等5名义务队员,驾一辆三轮电动车上了路。他们配合上虞市消防大队官兵,很快将大火扑灭。“救火阿三”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几个人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就想着要睡觉。没料到的是,事情又来了…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上虞市道墟镇肖金乡,是鲁迅笔下闰土的故里。方圆几十里,说起阮炳炎,也许没几个人熟悉,但若提起救火阿三,那可真是如雷贯耳、家喻户晓。他是何许人也,为何名震乡里,在当地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近日,笔走访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救火奇人。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上虞市道墟镇肖金乡,是鲁迅笔下闰土的故里。方圆几十里,说起本名阮炳炎,也许只有几个人熟悉;但若提起救火阿三,那可真是如雷贯耳家喻户晓。他是何许人也.为何名震乡里?  相似文献   

4.
被群众昵称为“救火阿三”的,是上虞市道墟镇汇头陈村家庭义务消防队队长阮炳炎。春节以来,他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像这样放弃休息,义务在家值班,老阮已有11个年头了。 阮炳火出生在“义务消防世家”。他爷爷、父亲都是乡里有名的“救火乡绅”,到他已是第三代了。由于他在家排  相似文献   

5.
救火阿三     
他的大名叫阮炳炎,家住上虞市道墟镇肖金村,1989年创立全市首家家庭义务消防队。8年来,救火28场,保护财产价值近百万元,被人们称为“救火阿三”、“火神菩萨”的对头。——题记1989年的一天,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镇上一家商店里来了一位40岁上下、农民模样的汉子,只见他从怀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从上世纪初,城厢内外绅商居民,为了自保自救,纷纷设立救火社组织。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救火联合会。上海救火联合会分为四区,即东、南、西、北四区救火联合会。在一些热心社会公益人士的支持下,通过居民住家捐款,四个全新的救火会在沪南这片老城四周矗立起来。本版图片为上海救火联合会东、南、西、北四区救火会所在地场景。右上图为上海救火联合会警钟楼。  相似文献   

7.
正无论从哪个起点,沿着杨树浦路走,一走到兰州路桥的桥堍,就能够看到一处炫人眼目的红门,这就是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杨浦支队杨浦中队的驻地了,而在近百年之前,这里是杨树浦救火会所在地。百年风,百年雨,百年时势变迁,但建于1920年的那幢西洋风格的建筑依然,砖混结构,坐北朝南。楼的西面  相似文献   

8.
<正>对出生在解放后的很多上海人来说,救火会这三个字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可在不少老一辈的上海人看来,知不知道救火会甚至可以作为是否了解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是因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是救火会不计回报,承担起了上海繁重的城市消防工作,更是因为它对这座城市的影响,直至今天,依然不可磨灭。救火会其实就是消防队,是救火联合会的简称,它是个舶来品,最早诞生于上海租界,是我国最早的消防机构。晚清时  相似文献   

9.
杭东 《中国消防》2011,(14):52-53
救火会是个舶来品,最早诞生于上海租界。1852年(清咸丰二年),公共租界有两家洋行成立了两个义勇消防队。1866年(清同治五年),工部局成立火政处,即火政委员会。在公共租界有了救火会的17年后,法租界才有了自己的救火会。  相似文献   

10.
阿三的晚餐     
《Planning》2018,(Z1)
<正>青瓦片渗出几缕间断的袅袅轻烟,阿三用竹筒对着炉灶吹啊吹,还是没有生出一点火苗,只是时而放出呛人炊烟,柴火有一些发潮,前些天的暴雨,泼湿了阿三放牛捡回来放在屋檐底下的柴火,阿三推开住着蜘蛛和蟑螂的后门,出外头重新找干燥的秸秆来引火,否则这锅水煮到天黑未必能够煮开,家里在秋季收完农作物之后,都会把玉米、大豆之类的秸秆留下来,可以当做柴火的引燃物,阿三的父亲催促阿  相似文献   

11.
<正>面对大火,江苏省阜宁县一位年轻人在消防官兵未到场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冲入火中,抢出随时可能爆炸的液化气罐后,又救出屋内两位八旬老人。参与扑灭火灾后,他不顾腿上被玻璃划伤流着血,驾着摩托车悄然离开现场。一时间,他成了当地街头小巷的美谈,群众纷纷称赞他为救火“阿三”,他就是阜宁县城管队员姚士群。火海里抢出液化气罐5月31日上午,姚士群参加秸秆禁烧宣传活动时,偶然发现沙岗居委  相似文献   

12.
<正>清朝末年,江苏宿迁新盛街的火神楼,一度成为群众自发组织的救火会"根据地",也可称得上宿迁最早的"消防队"。近日,为追根溯源,笔者慕名前往,一探宿迁几百年的消防史。在宿迁,有一种情怀叫老街,有一种回忆叫新盛街。曾经繁华喧闹的老街,如今随着拆迁安置,早已冷冷清清。立在街头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八个大字依然镌刻在老街的一处门厅上,在时光中静默着。  相似文献   

13.
<正>救火会最早出现在天津市。康熙初年(1662—1664年),随着清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北方的重要都会,城区人口不断增长,面积不断扩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火灾也不断增多。天津贡生武廷豫创立了国内第一个民办消防机构——同善会。至清朝中期,天津的救火会已有十多个。这些救火会的主要倡导者基本上是地方知识分子、富绅及盐政等,负责人一般由当地商界头面人物担任,会员大多由店铺中的  相似文献   

14.
晓敏 《安徽消防》1996,(1):40-40
古代安徽,发生火灾一般由当地驻军、街署员役组织居民救火,少数地方专门组织了救火兵丁.成立了救火会之类的民间组织。直到光绪末年创办警政时期,安徽才出现了一种新的近代消防组织形式,即消防警察。  相似文献   

15.
解放以前,湖州城区对消防事业已很重视,但当时的消防队员,都是商店的职工自愿参加,属于民办性质。解放时,城区有永安、广济、志同、太和等10个救火会。会员系义务性质,经费向各救火会地区商店或工厂摊派。  相似文献   

16.
浅谈消防     
一 消防,词典上意释:救火与防火。 但是,日新月异的今天,它真正的含义大概不仅仅为词典上解释的那么笼统,它的内涵范围已经发展得十分广泛。 也许,不少人知道“救火”的含义,火情出现打“119”火警电话就会有消防队伍神速般出现在火灾现场进行救火和防护工作,把火灾带来的各方面的损失尽可能  相似文献   

17.
陈猛  梅震 《中国消防》2010,(1):51-51
<正>说天津"水会",当先说这人力压水救火机,俗称"水机子"。它外形看似简单、粗糙,其实构造很讲究。机身正中,是紫铜水罐,上端为喷水口;唧枪,一头与喷水口衔接,一头被精雕成龙头;两侧,是铁打的压力机;救火时,4人分列两端操作压力,水便从龙头中喷射而出。水机子堪称"水会"各种救火工具中的顶梁柱。每个"水会"一般有四五台,大小不同,依火势选择出动。救火时,要随时换人,轮流休息。旧时天津城,衙门、庙宇鳞次栉比,民居、商户参差稠密,火灾频发。1674年,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前,上海无所谓市政,与城 市安全密切相关的消防事务一般由善堂(类似现在的福利慈善机构)承担,但善党由于受资金的限制,消防设施及救火能力是极差的。 清末,上海城厢有头铺平安社、四铺永庆社、钱业永庆社、木商永庆社、果育救火社、俞大顺救火社等共42家救火社。这些消防机构或由善堂开办,或当行业组织,也有不少属商业性救火社。这些分散的救火社实际上并不具备扑灭大火的能力。 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有几家开设在租界的外资火险公司试图打开老城厢的火险保险市场,而当时确实也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商店愿意投…  相似文献   

19.
名人与火     
从古至今 ,一些名人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 ,演绎出一则则有关火事轶闻。孔子处罚不救火者春秋时 ,鲁国人因打猎放火烧山 ,结果引起山火。鲁国国君非常害怕 ,担心大火会烧到城里 ,亲自率领众人去救火。但人们都热衷于追逐野兽而不去灭火。国君就派人找来孔子。他问孔子 :为什么众人不去救火而去追逐野兽?孔子回答说 :“对乐于追逐野兽的那些人 ,你没有处罚他们 ;对那些辛辛苦苦去救火的人 ,没给予奖赏 ,所以就没有人去救火了。”国君觉得有道理 ,就要孔子拿出具体的办法来。孔子觉得现在事情太紧急 ,要是对救火者都奖赏 ,全国的财富奖完也不够…  相似文献   

20.
正小时候,很少见到消防车,一年到头也就是在村头通往县城省城的柏油路上见到过几次,满眼火红的大卡车,拉着警笛呼啸着疾驰而去。里面坐着什么人也看不清楚,光听村里年长的人说里面都是从县城来的消防兵。那时侯县城还没有驻守的消防队,只要是消防车来了,那一定是不远的什么地方发生了大的火灾,否则消防车不会光顾的。我们这里有句俗话,叫做"救人如救火",还有"水火无情"。把救火与救人相提并论,也足见救火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