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坚 《华中建筑》2012,30(4):56-58
分析巨型结构的应用机制、探讨与其密切关联的、在建筑(尤其是高层、超高层建筑)躯干上布置无柱大空间、开大洞的建筑意义,以及巨型结构建筑区分主、次体系的超越结构体系自身的功用,及其所能协助解决的原本与其无关的纯建筑问题:于地面层布置观众厅等大空间,人居环境中设交往场所,加大花园面积与提升其品质,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2.
"城市无形结构"是城市空间的一个装置。通过应用非确定性过程去设计算法。最终,这个复杂的结构使公众能够步行进入一个自由轨迹的迷宫,体验各种各样的空间密度。该设计根据结构网格确定多重结构体验,并使用加强编织芳纶纤维编造。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地体验、测绘调研、历史图像、现存结构的综合分析,提出并应用基于大木作的空间体积分析方法,认为韩城文庙明伦堂运用构架的结构、用材、辅助构件等差异,形成了明间、次间与梢间不同的空间品质(结构与氛围).这一案例表明,地方木构建筑在一定结构规则限制下的空间设计变通,体现了现存韩城明伦堂在结构与空间上的关联设计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西扎的建筑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光线、几何等空间要素,很少有人可以直白地感知到它们的结构。但仅从空间呈现层面来判断空间与结构的关联,以及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对结构的重视程度不够充分,因为大量存在于其建筑中的悬挑空间和交错空间,从专业角度暗示了结构体系的积极参与;除了性能之外,结构的意向性表达也是不能被忽视的。该文希望以结构视角为切入点探讨西扎建筑设计中匿形的结构设计逻辑及其与空间设计的关联,并通过结构还原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5.
北京保利国际广场总承包工程T1塔楼为超高层空间网格结构,由21个网格节点层组成,每个网格节点层包含10个七肢腿的"X"型节点,整栋建筑"X"型节点所有肢腿的空间位置均不相同,但相互关联,均需精确定位。为了保证复杂空间网格结构的施工精度,采用动态纠偏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深化设计,制作、安装联动,动态纠正制作、安装偏差,大大降低了施工偏差,提高了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昆钢集团晓塘花园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天圆"建筑项目工程实践,介绍了半椭圆形空间网架结构玻璃采光顶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秦杰 《城市住宅》2015,(4):113-116
为满足不同工程领域对空间结构跨度、净空及拆装方便性、经济性的新要求,借鉴大型飞艇和浮空器受力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大跨度空间悬浮结构。通过系列探索性模型试验,对空间悬浮结构的制作及安装等过程进行探索,对空间悬浮结构成形过程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检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大跨度空间悬浮结构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本文成果可作为大跨度空间悬浮结构研究的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浅谈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亮 《山西建筑》2003,29(14):17-18
介绍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应用及其类型划分 ,并从空间网格结构、张力结构两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提出了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 ,以使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9.
"空间句法"是一项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空间进行演绎的方法,它的实施原理是基于数学法则与原理对空间要素进行推导与解读。空间要素在城市设计及相关分析中反映了大量的实用信息,而正是"空间句法”这种对空间进行模拟和演绎的方法,为针对空间要素进行量化计算与分析提供了可能。然而它是因何而生的呢?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视角来透视乡村公共空间特 征的变化,选取近代以来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的西安 白鹿原地区乡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和深度 访谈,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乡村所衍生出的社会治理 结构,并揭示出不同社会治理结构下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 规律。经研究认为,近代以来该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经历 了“自治-扁平化-原子化-行政强干预”的发展阶段,乡村公 共空间相应呈现出“繁荣发展-异化-全面衰退-离散化”的特 征。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公共空间特征与当时乡村社会治理结 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 新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再关联。  相似文献   

11.
郝芳宇  吴迪 《城市建筑》2023,(17):170-173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为研究对象,以结构的空间属性表现为视点,对铸工车间再生为建筑馆的“所见即结构”式空间进行解析。研究通过人与空间的主客体关系,从人对空间的两个知觉维度——感知与体验,探究结构从物质属性到空间属性的转变,解析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结构是如何塑造空间并引导和改变空间感知,从而实现自我表达,为建筑与结构在空间中彼此成就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建筑创作》2017,(3):184-193
课程题旨 结构与结构的表现法是自阿尔伯蒂时代就奠定了的建筑的内在性(INTERIORITY)内容,现代以来,由于学科分离、分工协作的社会状况,建筑师需要将结构与空间加强关联,让结构摆脱仅作为技术概念的限制从而进入文化的语境。在具体的设计中,“架构”的概念作为结构与空间的媒介对于学生理解设计是有益的。架构是结构在进行空间构成时发生意义叠加或转化的状态,它是结构这一技术性的要素融合了场地、功能、尺度甚或建筑学的先在性(ANTERIORITY)历史等众多建筑要素后的结果。它是建筑学内在性在当代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杨宇振 《新建筑》2012,(5):45-49
回顾中西学者关于近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讨论;归纳传统中国"公"观念的三重空间维度;进而辨析公共空间的三种内涵;比较分析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空间的特点,指出传统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网络化、关联化的结构,与资本主义公共空间因劳动分工的阶层化形成的明晰空间关系位置与边界不同。近代以来中国的公共空间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对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构造,需要更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设计构成中,空间、结构、符号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对对象进行整体塑造时,协调好这些关系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关键。人对空间的要求决定建筑室内设计的方式,空间、结构和符号的合理性是最为重要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5.
张新明 《山西建筑》2010,36(2):20-21
从结构空间化的角度,对不同建筑师创作的三个建筑进行了结构上的分析,展示了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空间与结构的建构性整合,指出了创作构思与结构创新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6.
空间网格结构基于离散变量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华 《空间结构》2000,6(3):26-32,55
空间网格结构离散变量的优化设计是空间网格结构的截面尺寸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和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建立空间网格结构离散变量优化设计问题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空间网格结构离散变量优化设计的特点和算法效率。文中采用相对差商法。对空间网格结构杆件截面尺寸的离散变量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文章最后给出了两个算例,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邬丹  张清 《华中建筑》2014,(12):7-11
该文通过具体案例对SANAA事务所建筑作品中蕴含的结构与空间的关系进行解析,分别从功能、等级秩序、内与外、场所感四个方面,探讨结构对空间的塑造能力。该文旨在从SANAA事务所建筑思想中提炼出一种积极运用结构手段进行空间设计的新思维,希望结构与建筑的互动能在传统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灵活,并通过提升结构因素的重要性来召回建筑的本体秩序。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结构构思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结构与空间造型之间的关系,并详细论述了使用结构方法进行建筑空间造型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成松 《结构工程师》2003,29(3):187-190
本文提出了结构空间及其组合的概念.作者认为,无论何种复杂的结构空间,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结构元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把这些基本元素划分为面元、杆元和体元,讨论了这些结构元素的组合原则及组合体系合理性的判据.  相似文献   

20.
从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这三种典型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入手,分析了它们的受力特点和使用上的优缺点,并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论述了其在体育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