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等方法建立了Zr-Fe-Cu三元系700℃等温截面。证实此截面存在2个三元固溶相Zr(Fe,Cu)和Zr_2(Fe,Cu),分别用τ_1和τ_2表示。确定体系中存在7个稳定二元化合物Fe_2Zr、FeZr_3、CuZr_2、Cu_(10)Zr_7、Cu_8Zr_3、Cu_(51)Zr_(14)、Cu_5Zr,其中Cu_(51)Zr_(14)对第三组元表现出较大的固溶替代,体系中不存在Fe_(23)Zr_6相。  相似文献   

2.
利用扩散偶和平衡合金法,采用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对Al-Zn-Zr三元系800℃等温截面进行实验测定。实验确定了13个三相区;三元化合物Zn_(50)Al_(25)Zr_(25)(T相)稳定存在于此等温截面,拥有比较大的成分区间(16.84%~55.1%Zn、18.02%~56.3%Al和26.0%~28.53%Zr,摩尔分数),并能与该体系中所有的二元化合物平衡共存。Zn在Zr-Al化合物Zr_3Al、Zr_2Al、Zr_3Al_2、Zr_4Al_3、ZrAl、Zr_2Al_3、Zr l_2和ZrAl_3中最大溶解度分别是7.5%、0.84%、0.33%、0.89%、0.91%、1.12%、0.64%和3.8%(摩尔分数);Al在Zn-Zr化合物Zn_3Zr、Zn_2Zr和ZnZr中最大溶解度分别是1.6%、1.3%和13.6%(摩尔分数)。  相似文献   

3.
Mg—Zr,Mg—Zn及Mg—Zn—Zr合金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铸态和均匀化处理后的Mg—0.54Zr,Mg—5.68Zn及Mg—5.65Zn—0.50Zr合金的微观结构在三种合金中,均发现有{012}透镜片状孪晶Mg—0.54Zr合金经均匀化处理后产生了ZrH_2相Mg_7Zn_3相呈块状,主要分布于铸态Mg—5.68Zn合金晶界,测定为bcc立方结构(a=1.417nm);经均匀化处理后,Mg_7Zn_3相溶解,产生MgZn_2相铸态Mg-5.65Zn-0.50Zr合金由MgZn_2相和Zn—Zr化合物组成;经均匀化处理后,弥散析出了针状MgZn_2相  相似文献   

4.
采用合金相分析法测定了Cu-Ni-Ti三元系在600℃的部分相平衡关系。借助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方法,对热处理后的Cu-Ni-Ti三元合金的组成相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u-Ni-Ti三元合金在600℃下生成两个三元化合物,实验检测到3个三相平衡和5个两相平衡;结合三个边际二元系和本文的实验信息,构筑了Cu-Ni-Ti三元系600℃的等温截面。  相似文献   

5.
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等方法测定了Zr-Cr-Cu三元系700℃等温截面。结果表明,此截面由10个单相区、18个两相区和9个三相区组成。第3组元Cr的加入,导致高温CuZr相共析分解温度下降,在700℃时形成稳定的三元相τ。研究确定体系中富锆角和富铜角不存在三元化合物。富锆区合金由ZrCr_2、(α-Zr)和CuZr_2 3相构成。富铜区合金由Cr、Cu和Cu_5Zr3相构成。  相似文献   

6.
选用真空钨极纽扣熔炼炉制备Zr-xSi(x=0,2,3.3,4,7 mass%)合金。采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合金退火态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铸态纯Zr的物相为α相,添加Si元素后,合金中出现了Zr5Si3和Zr_2Si相的衍射峰,当Si含量为7%时,可明显看到Zr_2Si相的衍射峰强度增加;四边形块状、长条状为初生的硅化物Zr5Si3,颗粒状化合物为Zr_2Si,随着Si含量增多,硅化物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当Si含量为4%时,四边形块状的Zr5Si3相及颗粒状的Zr_2Si分布均匀。力学性能及断口研究表明:铸态Zr-4Si合金的抗压强度最高,约1154 MPa,屈服强度为845 MPa,伸长率为10.3%,展示了良好的综合性能;合金断口中的裂纹被清楚的观察到,且为脆性断裂,表明塑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在近α-Ti合金中加入适量的Si,能提高其高温强度。Si与Ti、Zr形成细小的硅化物相,分布于α相的内部和边界,起到强化作用。我们曾用电子衍射方法,对几种含Si的钛合金的弥散相进行分析。结果,除了(Ti,Zr)_5Si_3和Zr_5Si_3两种六方晶格的硅化物相外,许多含硅的钦合金也存在四方晶格的TiSi相。  相似文献   

8.
通过平衡合金法实验确定Zn-Al-Ti三元系450和600°C等温截面的相关系。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对样品进行分析。在450和600°C等温截面中分别存在7和8个三相区,由于锌在Ti_2Al_5相中的溶解,使得仅在高温下(990~1199.4°C)存在的Ti_2Al_5相能够在较低温度下稳定存在。450°C等温截面中的T相并非Ti Zn3的延伸相,而是一个三元化合物。T_2相是Zn-Al-Ti三元体系中一个新的三元相,并且在450和600°C下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9.
李永森 《金属学报》1979,15(4):566-597
<正> 在近α-Ti合金中加入适量的Si,能提高其高温强度。Si与Ti、Zr形成细小的硅化物相,分布于α相的内部和边界,起到强化作用。我们曾用电子衍射方法,对几种含Si的钛合金的弥散相进行分析。结果,除了(Ti,Zr)_5Si_3和Zr_5Si_3两种六方晶格的硅化物相外,许多含硅的钦合金也存在四方晶格的TiSi相。  相似文献   

10.
《铸造技术》2017,(6):1283-1287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Mn含量对近共晶Al-12%Si-4%Cu-x%Mn合金组织与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n含量的增加,铝硅铜锰合金铸态组织中的Al_(15)Mn_3Si_2相数量不断增多,且初生Al_(15)Mn_3Si_2相的形态逐渐从小的块状及不发达的树枝状转变为发达的树枝状和细杆状。同时发现,添加元素Mn的S2(0.8%Mn)、S3(1.2%Mn)、S4(1.6%Mn)合金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均高于S1合金,说明在Al-12%Si-4%Cu合金中引入的富锰相Al_(15)Mn_3Si_2是有利于改善合金耐热性的,并且随着富锰相数量的增加,合金的高温抗拉强度不断增加。但S5(2.0%Mn)合金中的初生Al_(15)Mn_3Si_2相大部分呈现发达的树枝状和细杆状,脆性很大,耐热性能反而不如S1合金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合金法,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及X射线衍射法(XRD),试验测定了Ti-Mn-Si三元系合金相图富Ti端800及1 100℃等温截面中的相关系。结合试验数据和已知子二元系相图,发现Ti-Mn-Si三元系富Ti端800℃时存在3个三相区:BCC(Ti)+HCP(Ti)+SiTi_3、BCC(Ti)+Si_3Ti_5+SiTi_3、BCC(Ti)+Si_3Ti_5+X(X为三元新相); 4个两相区:BCC(Ti)+Si_3Ti_5、BCC(Ti)+SiTi_3、HCP(Ti)+SiTi_3、HCP(Ti)+BCC(Ti);2个单相区:BCC(Ti)、HCP(Ti)。富Ti端1 100℃时存在2个三相区:BCC(Ti)+Si_3Ti_5+SiTi_3、BCC(Ti)+Si_3Ti_5+X; 2个两相区:BCC(Ti)+Si_3Ti_5、BCC(Ti)+SiTi_3; 1个单相区BCC(Ti)。  相似文献   

12.
采用真空电弧炉熔炼和真空管退火,制得Dy-Al-Ti三元合金试样,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并辅以差热分析(DT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能谱仪(EDS)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实验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Dy-Al-Ti三元合金系600℃等温截面中的物相关系,确定了Dy-Al-Ti三元系600℃等温截面的两相、三相区边界以及固溶度,并构建了Dy-Al-Ti三元系600℃等温截面相图。研究结果表明,Dy-Al-Ti三元系600℃等温截面由14个单相区、27个两相区和14个三相区组成,并证实了两个三元化合物相Ti4Al43Dy6和Ti2Al20Dy在600℃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对添加少量合金元素Cu和Ge的Zr-4+xCu+xGe(x=0、0.05、0.1、0.2,质量分数,%)合金在360℃/18.6 MPa/0.01 M LiOH水溶液中进行静态高压釜腐蚀试验。利用TEM和SEM研究了合金和氧化膜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添加适量Cu和Ge可以延缓氧化膜中微裂纹的形成,显著提高Zr-4合金在360℃/18.6 MPa/0.01 M LiOH水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在Zr-4+xCu+xGe合金中主要析出密排六方结构的Zr(Fe,Cr)_2和Zr(Fe,Cr,Cu,Ge)_2型第二相,随着Cu和Ge添加量的进一步提高,还会有粗大的四方结构的Zr_2Cu和Zr_3Ge第二相析出,第二相的氧化易导致应力集中并促进微裂纹形成,不利于Zr-4合金耐腐蚀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Mg-Zn-Nd合金中的低Nd三元化合物T1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对Mg-Zn-Nd系低Nd三元化合物T1相的成分、结构及其相平衡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Mg-Zn-Nd系低Nd侧存在一个六方结构的三元化合物T1相,其晶格常数为a=b=1.5 nm、c=0.87 nm;其成分(原子分数,%)范围为:Mg 27.0-33.4,Zn 60.2-66.4,Nd 6.1-7.4.该化合物在300-400 ℃的温度区间与α-Mg存在两相平衡.在300,350和400 ℃时分别存在T1 α-Mg MgZn,T1 MgZn L及T1 Mg2Zn3 L三相区.  相似文献   

15.
以SrCO_3、SiO_2、ZrO_2和(NH_4)H_2PO_4为实验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出磷酸盐Sr_(1+x)Zr_4P_(6-2x)Si_(2x)O_(24)(x=0~0.4)粉体.XRD和SEM分析表明:在1100 ℃,4 h温度下煅烧能够合成单相Sr_(1+x)Zr_4P_(6-2x)Si_(2x)O_(24)(x=0~0.4)粉体,1100 ℃,4 h条件下制备的Sr_(1+x)Zr_4P_(6-2x)Si_(2x)O_(24)(x=0~0.4)粉体成球状,平均粒径在300~500 nm之间.在1100 ℃煅烧温度下适当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Sr_(1+x)Zr_4P_(6-2x)Si_(2x)O_(24)(x=0~0.4)单相粉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X衍射分析仪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不同添加量的Zr(0.15%,0.3%,0.45%,0.6%)加入Al-20Si合金后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0Si合金中添加微量Zr能使合金中初生硅形态从粗多边形和星形细化为细小多面体形状,并逐渐球化;共晶硅形态从粗大片状、针状结构变为离散颗粒细纤维结构。当Al-20Si合金中的Zr添加量为0.3%时,其细化变质效果最明显,初生硅平均长径比由1.71降至1.26,共晶硅平均长度由20.6μm降至8.7μm。此时,合金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分别由初始的89.4MPa和0.67%增至132.1 MPa和1.2%,分别提高了47.8%和79.1%。从XRD和EDS分析结果可知,Al-20Si合金中加入Zr元素形成了Al_4Si_5Zr_3合金相。由断口分析可知,添加Zr形成的Al_4Si_5Zr_3相使合金颗粒弥散并形成了钉扎强化,从而使其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Cu-0.5Te-0.2Zr合金铸态组织与合金中Te、Zr形成的相及其分布。研究表明,Te主要以Cu2Te的形式以长条状或棒状分布在晶界处,此外以少量三元共晶组织的形式存在;Zr的主要存在形式有未溶相、次生相、Cu5Zr二元共晶及三元共晶;未溶相以单质颗粒状存在于晶内,次生相以弥散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存在于基体内部,二元共晶组织和少量的三元共晶组织呈不规则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8.
利用熔旋快淬技术在铜辊速度为40 m/s的条件下制备了Fe88Zr7B4Co1薄带,分别经550、600、650、700、725、750℃退火处理30 min,形成纳米晶薄带.研究了退火温度、外磁场和驱动电流频率对巨磁阻抗效应的影响.发现存在一个最佳退火温度650℃.其bcc α-Fe相的晶粒尺寸为11.3 nm,在此温度下制备的Fe88 Zr7 B4 Co1纳米晶薄带具有最强的巨磁阻抗效应:在H=90 Oe下,频率约为1 MHz时Fe88Zr7B4Co1纳米晶薄带的磁阻抗△Z/Z0达到-52%.Fe88Zr7B4Co1纳米晶薄带具有比未掺杂的Fe88Zr7B4更强的巨磁阻抗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系统研究了经6%和12%预压缩变形处理后Zr-Sn-Nb-Fe-Cr-Cu合金在时效过程中的第二相析出行为。研究结果发现,预变形量对Zr合金时效析出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在相同的时效条件下,预压缩变形量为12%的合金第二相粒子平均尺寸比6%的合金小约10nm;600℃下时效时,Zr合金的第二相粒子平均尺寸与预变形量呈线性反比关系。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在500℃低温时效30min时先析出含有少量Cu元素的正交结构Zr3Fe相;当时效1800min后,除了大尺寸的Zr3Fe外还有六方结构的Zr(Fe,Nb)2析出,但预压缩变形量对Zr合金的第二相析出种类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验测试及动力学机制方程拟合,研究了放电等离子烧结Zr-x Cu(x=0,5%,10%,质量分数)合金吸氘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合金元素Cu的加入,相结构由纯Zr的a-Zr单相转变为Zr-Cu合金的a-Zr和Zr_2Cu双相.相应地,其吸氘达到饱和的时间逐渐延长,由纯Zr的20 min增加到Zr-5%Cu的80 min和Zr-10%Cu的130 min,吸氘后的纯Zr相结构为氘化物e,而Zr-Cu合金相结构为e相、Zr_2Cu和Zr_7Cu_(10).动力学机制方程拟合结果显示,纯Zr吸氘过程受二维扩散机制控制,而Zr-Cu合金吸氘过程受化学反应机制控制.Cu的加入改变了其吸氘机制,从而降低了吸氘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