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龙湾井田位于晋获褶断带的西侧,沁水块坳的南端,析城山坳缘翘起带的北侧。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度为131.86m,共含煤12~15层,煤层平均总厚度为8.74m,含煤系数为6.63%,含可采煤层2层,平均总厚度为4.65m,可采含煤系数为3.53%。根据区内钻孔资料,对区内含煤地层、可采煤层的赋存位置、特征及煤质、煤层气含量特征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了区内煤层的特征、分类及煤层气含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隆尧县丰达煤矿地质背景和全区主要可采煤层2号煤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煤层的煤岩特性,宏观煤岩类型多为半暗—暗淡型煤;有机显微煤岩类型以镜质组为主,矿物主要由黏土组成。煤质分析表明,原煤属中灰、中高挥发分、低硫、低磷、特低氟、低氯煤;煤层为气煤,属中高发热量、强黏结性、易选煤。通过研究煤质特征,发现2号煤层用途广泛,主要用作炼焦用煤、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大城勘查区地质背景和全区可采煤层5#煤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煤层的煤岩特性,宏观煤岩类型多为镜煤和亮煤;有机显微煤岩类型以镜质组为主,矿物主要由黏土组成。煤质分析表明:原煤属低-中灰、中高挥发分、中硫、低磷、特低氟、低氯煤;镓在钻孔20-1和46-1达到工业品位。煤层以气煤为主,属高发热量、中等-强黏结性、弱结渣性、中等可选-较难选煤。通过研究煤质特征,发现5#煤层用途广泛,主要用作炼焦配煤和动力用煤。  相似文献   

4.
新疆阜康矿区五宫煤矿含煤地层为八道湾组,可采煤层23层(组),资源储量丰富。该区煤层具有层数多,厚度大,燃点低等特点,在当地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自燃。通过对井田地质勘探资料和煤层煤质资料的分析,了解了自燃对煤层的影响,查清了井田及其附近火烧区的分布,分析了燃烧变质作用带来的煤质指标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井田内煤层自燃的影响范围为35 m。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红柳林井田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2-2、3-1、4-2、4-3、4-4、5-2的煤质特征,阐述了各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及显微煤岩特征,结合各煤层基础资料分析了可采煤层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得出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均为长焰煤(CY41)和不粘煤(BN31),是直接液化的原料用煤、气化用煤和优质动力煤。  相似文献   

6.
南湾勘查区位于宁南煤田王洼矿区南部,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含可采煤层4层,为一、五、八、九煤,可采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结构以简单—较简单为主。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煤,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总体属低灰—中灰、中高—高挥发分、中等固定碳、低硫—中高硫、特低磷—低磷、中—中高热量煤,煤类以不粘煤为主、长焰煤次之,主要作为动力、气化、间接液化、煤化工等用煤。分析研究勘查区煤层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硫分、发热量等煤质指标与分布特征,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合神府矿区郭家湾勘查区煤炭勘查工作成果,系统分析研究区可采煤层的煤岩特征、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确定了区内煤类、煤岩类型,并初步评价煤炭的液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含量为45%,惰质组含量为52.3%,壳质组少量(含量0.9%);无机组分以碳酸盐矿物为主,含少量黏土矿物;煤质总体以特低-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不黏煤为特征;直接液化用煤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角5-2煤层,资源量约为1 501万t,该区其他煤层煤基本不适合直接液化。  相似文献   

8.
以准格尔煤田西南部黄玉川煤矿6上煤层为研究对象测试了样品的煤岩显微组分、煤质参数、硫分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确定了6上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结合煤层厚度变化及煤地球化学参数分析了原始泥炭沼泽沉积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黄玉川煤矿6上煤层为深成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低变质程度烟煤,低水、低灰、低硫、高挥发分,形态硫主要以有机硫为主,不易脱除。有机显微组分组主要为镜质组和惰质组,煤中无机显微组分主要为结晶度较高的粘土矿物高岭石类。含煤沉积体系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原始泥炭沼泽覆水条件良好,为还原性中~高位泥炭沼泽,成煤时部分分层曾受海水影响。  相似文献   

9.
《煤》2016,(7)
通过调查河东煤田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可采煤层2号煤的基本情况,分析煤层的物理化学性质、煤岩特征及工艺性能等,对2号煤的煤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宏观煤岩类型大部分为亮煤和暗煤,镜质组主要以均质镜质体为主,特低灰到高灰、以中灰为主,低硫到中硫、以低硫为主,特低磷到低磷、以低磷为主,低热值到特高热值、以高热值为主的1/3焦煤(1/3JM)、肥煤(FM)。通过研究煤质特征得出:2号煤主要用于炼焦,此外也可作为动力用煤、化工用煤及其他用煤。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煤岩学、煤化学等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云南省彝良县小发路优质无烟煤 C5 煤层的煤岩、煤质特性,结合煤相参数分析其地质成因。 结果表明:小发路优质无烟煤 C5 煤层灰 分产率极低(最低1.49% ,小于5.00% 的占76.5% );相对其他典型无烟煤(太西煤、晋城无烟煤 等),C5 煤层煤氢含量高(多为3.22% ~3.37% )、自由氢极高(2.95% ~3.12% )且氧含量极低 (1.44% ~2.27% );C5 煤层煤以光亮型煤为主(79.8% ),镜质组中结构镜质亚组与碎屑镜质亚 组相近,惰质组中以结构亚组为主。 C5 煤层剖面性质变化不大,煤相参数TPI大多大于1.00,GI 为4.22~5.78,煤相为低位森林沼泽相。  相似文献   

11.
《煤》2016,(1):56-59
合水东部勘查区位于陇东煤田,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共发育5层煤,其中3层可采。根据岩性特征延安组可分为三段,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第二段,煤层厚度变化小。可采煤层煤质特征为低灰、中-低硫、中高挥发分、高发热量弱粘煤,可作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相似文献   

12.
郑连军  赵明坤 《煤》2010,19(5):53-55
在总结分析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通许找煤区各含煤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对其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做出了评价,划分了含煤地层的煤组;阐述了各段煤层的分布规律和稳定性,并从标志层、古生物特征、煤质和煤岩特征、物性特征进行了煤层对比。为此区进一步的勘查找煤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禹州煤田构造控煤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禹州煤田总体构造特征,分析了断层、向斜、滑动构造等因素对该区主要可采煤层二 1煤层赋存和分布的控制作用,论述了构造控煤因素对二1煤层厚度、煤质的影响,为预测新的有利含煤区指出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煤层及煤层气1.1煤层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全区分布有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其中以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层段,煤系和煤层在全区均有分布。太原组一般含煤 2~ 9层,可采及局部可采者 2~ 5层,最大累计厚度 20~ 30m,主要可采煤层位于中下部。山西组一般含煤 2~ 3层,可采及局部可采者 1~ 2层,累计厚度和最大单层厚度均低于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位于中下部。北部含煤性好于南部,从北向南可采煤层层数减少,厚度变小。石炭二叠纪煤炭资源总量约 5000亿 t。从北部的准格尔,向南经保德、兴县、柳林、石楼,到乡宁和韩城,煤级依次为…  相似文献   

15.
贵州盘县马依东一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煤质技术》2009,(4):7-11
简单介绍了马依东一井田含煤地层及主要可采煤煤层特征,阐述了其宏观煤岩类型及显微煤岩特征,通过对其煤质特征的分析,表明该矿区煤种主要包括焦煤、瘦煤、贫瘦煤和贫煤.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贵州坪山煤田概况,结合主采煤层煤的物理性质、煤岩类型及煤变质程度,系统分析了坪山井田可采煤层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沉积环境与煤层灰分、硫分等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煤层硫分自南东向北西逐渐降低并呈不规则的带状分布,并初步提出了该井田煤的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吴孟秋 《西部探矿工程》2024,(2):142-144+148
煤矿位于国保背斜两翼,总体构造形态为走向南西—北东向,倾向为北西向和南东向,倾角一般为10°,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平均厚度为226.33m。含煤10~23层,含可采煤层6层(17、18、19、24、25、26煤层),其中17、19、26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18、24、25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6层可采煤层均为较稳定煤层。井田内煤类单一,为无烟煤三号(WY3)。通过地表踏勘、钻探验证、样品化验、测井等工作手段查明矿区煤层特征,了解含煤地层特性。通过煤质特征及岩相特征进行分析,可为同类地区煤层勘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煤质特征分析法,对本区的主要含煤层段二叠系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准确确定了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二2煤层,并对这些煤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对比,获得煤岩层赋存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巷道开拓、采掘的正确部署。  相似文献   

19.
《煤炭技术》2015,(11):117-119
根据钻孔数据及井下新鲜煤层样品测试结果,分析了黄玉川矿4#煤层煤岩煤质特征,以及煤层和煤层顶、底板厚度稳定性,探讨了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结果表明,4#煤层煤岩有机显微组分以惰质组和镜质组为主,无机显微组分以黏土矿物为主,属于低水、中灰、高挥发分的Ⅰ变质阶段烟煤。煤层厚度较稳定,顶板厚度较不稳定,煤层顶、底板岩石抗压强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煤层开采水文、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找出韩城矿区单井之间生产特征差异性的原因,基于该区主采煤层的含气性特征,从煤岩变质程度、显微煤岩组分、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4个方面探讨了影响该区主煤层含气性的地质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煤层含气性具有2个典型特征,太原组11号煤层含气性好于山西组3号煤层和5号煤层,这与煤层的埋藏深度和沉积环境有关;各煤层的含气饱和度为25%~94%,平均为63%,随埋深变化较小,但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分析原因该区煤储层为欠压储层,还没达到不同煤岩吸附性能差异的临界点。同时发现,随煤岩变质程度和镜质组含量的增高,煤岩含气量和吸附性均呈升高的变化,认为这是2次煤化作用对煤层气地质条件控制效应的具体体现;煤层含气量受构造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