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尔康市大藏乡春口村与其他文化区聚落相比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其村落空间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出神圣的场所精神。以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以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空间上的映射进行深入地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在其影响下传统村落场所精神的传承,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从村落自然与民族分布、民居空间形制、造型与装饰入手,诠释了广西恭城县南坪河流域传统村落"九甲风格"的景观特征。深入剖析文化景观形成原因,认为不同时期的民族迁徙是形成多民族聚居的基础;文化的空间传播促成民居空间形制的统一与差异;精神信仰上的认同导致建筑造型与装饰风格趋于一致,并有利于延续地域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纵向时间、横向空间及精神层面构建多民族聚居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与方法,拓展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地域景观均质化问题,本文以景观基因的研究视角切入,选取泉州沿海地区4个代表性沿海村落景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建立景观基因识别体系,识别了沿海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布局、建筑和历史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泉州沿海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构成及特点,为传统村落后续的旅游发展、保护规划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葛晖 《建筑科学》2021,37(9):后插14-后插16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是河南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带型、环型和团块型,地域文化涵盖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主要由新县、商城县、淮滨县等构成.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乡土文化景观衰落、村落环境肌理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村落景观发展管理机制、重塑文化景观肌理、选择合适村落开发模式等手段,对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整治设计.  相似文献   

6.
葛晖 《建筑科学》2021,37(9):后插14-后插16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是河南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带型、环型和团块型,地域文化涵盖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主要由新县、商城县、淮滨县等构成.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乡土文化景观衰落、村落环境肌理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村落景观发展管理机制、重塑文化景观肌理、选择合适村落开发模式等手段,对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整治设计.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应是整体性的文化保护,社区参与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手段。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在阐述开平碉楼传统村落社区参与文化景观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从制度增权的视角建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以促进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和乡村文化景观,从一定空间范围看其存在明显的域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这一空间分异成为传统村落区系特征识别及区域系统保护的研究核心,同时国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已逐步走向类型谱系与区划。因此,尝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区划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首先,构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4种类别21个类型的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村落数据型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因子,并进行系统聚类。最后,将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因子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形成传统村落区系划分方法。此外,以重庆32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实证应用。研究表明:①形成一套“因子解构—数据收集与处理—主成分提取与系统聚类—区系划分”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区系划分方法;②重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可划分为4个区系。为下一步传统村落区域性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护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和村落肌理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辛庄传统村落为例,分别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街巷以及公共空间、院落组群四个方面分析了辛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对空间形态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辛庄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出合理意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且不断发展进化的活态景观。三峡库区文化景观由于三峡水库的建设受到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三峡库区的传统村落。因此,本文选择三峡库区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凤阳村为例,通过对比其文化景观在三峡水库建设前后的差异,从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物质性、非物质性的角度,提出保护发展三峡库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方法,为三峡库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2.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3.
嘉绒藏族是藏族社会中的重要文化组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村落选址与布局能映射出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而对于嘉绒藏族选址及布局的研究较为少见。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以马尔康市为中心的四土地区,因此文章选取了以马尔康市为代表的7个国家级嘉绒藏族传统村落,经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以及GIS数据处理,归纳总结出了嘉绒藏族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特征与规律,结合村落演变与当地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总结出了宗教场所对村落整体布局的影响,最后得出了村落选址与布局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高原藏族传统村落在适应地形与环境,并不断融入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以中查藏寨为例,从村落选址与格局、村落公共空间、村落环境景观,解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并从建筑整体布局、建筑平面、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装饰,分析该村落的建筑风貌特征,为保护该地域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不仅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突出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进程,还拥有相当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广西侗族的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遭到了破坏并且在逐渐的失去原貌。为此,主要对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界定做了解释,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价值,以及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该文聚焦金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梳理文化景观要素信息,通过文化地理学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景观要素特征识别,最终笔者认为金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呈现“四缘”空间特征,即地缘-相地聚居性、民缘-生活导向性、筑缘-宗法本位性、文缘-雅俗共融性,该文成果可为传统村落集群化保护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博山古窑址村落作为当今极少存有古窑址的聚集地之一,在当今地域文化景观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文章以博山地区古窑址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测绘,基于地域文化风貌,分别从古窑村落的物质景观和价值景观两大层面对村落景观特色进行剖析,通过认识、分析和归纳古窑村落的景观形态,提炼出该村落一些形态构成模式,最后总结与评价古窑址村落的景观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村落文化景观是地理环境(“看得见的手”)与地域文化(“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概念具有多学科属性,对应着地理科学、人文科学与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研究综合运用GIS技术、历史人类学视野与建筑学的描述性方法,以诺邓村为例探讨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通过不同学科的研究结论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一过程表明,两只“手”自始相伴、相互交织,是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内在逻辑机制.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析初探——以肇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两个层次和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祈求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机发展。以肇庆为例,首先分析其在广东的文化形态分区区位;再以肇庆辖区内22个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该分析框架进行文化景观解读。最后,本文提出传统村落的动态发展结论,并指出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两大类型及其发展方向。其一是城镇化的传统村落,应在变化中传承村落原生的文化基因。二是再村庄化的传统村落,应建立“环境-产业-社会”协调互动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青海省班前村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造成传统藏族村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该文试图从藏传佛教思想入手,研究传统村落,探索藏传佛教与村落布局的关系。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及进一步理解传统村落的整体价值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