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1例 CRF患者按CRF分期标准分为氮质血症期(氮质血症期组)26例、肾衰竭期(肾衰竭期组)21例和尿毒症期(尿毒症期组)24例。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 iPTH的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肌酐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RF组、正常对照组血清 iPTH 水平分别为(586.2±273.3)、(51.2±19.3)ng·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氮质血症期组、肾衰竭期组和尿毒症期组血清 iPTH、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均 P<0.01);与氮质血症期组比较,肾衰竭期组血清iPTH、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尿毒症期组血清 iPTH、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氮质血症期组、肾衰竭期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氮质血症期组、肾衰竭期组和尿毒症期组血清iPTH水平与血清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r=0.916、0.883和0.927,均P<0.01)。结论监测血清 iPTH能客观地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对防治CRF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病理特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性别、年龄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对209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行肝穿刺活检及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209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5~80u·L^-1,血清AST45~80U·L^-1。HBeAg阳性120例,HBeAg阴性89例。209例患者肝脏均有病理改变,异常率为100.0%(209/209)。G1为24.4%(51/209),G2为36.8%(77/209),G3为33.0%(69/209),G4为5.7%(12/209),G2-G4为75.6%(158/209);S1为42.1%(88/209),S2为37.3%(78/209),S3为13.9%(29/209),S4为6.7oA(14/209),S2-S4为57.9%(121/209)。男性患者肝组织炎症及肝组织纤维化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岁、≥20~〈29岁、≥29~〈40岁患者肝组织炎症及肝组织纤维化发生率与≥40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活动,不同年龄的患者与病理G分级、S分期无明显的关联,不同性别的患者与病理G分级、S分期也无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胆汤对荷瘤小鼠的胃肠道5-羟色胺和嗜铬细胞分泌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 Colon-26腺瘤建立小鼠荷瘤模型。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温胆汤组和荷瘤对照组。在第7、14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肠中5-羟色胺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嗜铬细胞的密度。并观察每组小鼠的摄食量。结果正常小鼠第1周和第2周小肠的5-羟色胺含量分别为(1.57±0.09)μg·g-1和(1.54±0.11)μg·g-1,而接种肿瘤细胞后的小鼠分别为(2.93±0.17)μg·g-1和(3.99±0.32)μg·g-1,显著高于正常小鼠。而温胆汤组则分别降到(2.03±0.17)μg· g-1和(3.05±0.17)μg·g-1,显著低于荷瘤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显示小肠中嗜铬细胞在肿瘤细胞移植后的第1周和第2周显著增加,而服用温胆汤的小鼠小肠嗜铬细胞数量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4天,荷瘤组小鼠和温胆汤组小鼠的平均食量分别为(0.70±0.12)g和(1.12±0.04)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胆汤可以通过减少肿瘤患者肠道嗜铬细胞数量和5-羟色胺含量而减轻肿瘤相关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注射液(商品名:密固达)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1例2型糖尿病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6例),2组患者均口服碳酸钙 D3(商品名:迪巧)600 mg·d-1和骨化三醇(商品名:罗盖全)0.25μg·d-1,治疗组加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 静脉滴注1次,治疗1年后观察2组患者的骨密度(BMD)、骨痛 VAS 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年后2组各部位 BMD 与治疗前均有所增加(均 P <0.05),治疗组 L2—L4、Neck、Ward’s、Torch 区 BMD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1年后2组 V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 P <0.05),治疗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有6例出现轻微的发热、乏力、头痛、感冒症状和关节痛,口服塞来昔布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有1例左侧股骨颈骨折发生。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增加 BMD,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刘铭  谢平 《矿产勘查》2014,(8):66-69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30例麻醉诱导前经2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随后以0.3μg·kg-1·h-1速度输注至术毕前,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30例以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10min(T2)及手术结束时(T3)经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采集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分别于术前访视时,术后6h、1d、2d及3d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1)与T0时点相比,T1-T3时点2组Da-jvO2及CERO2均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D组T2-T3时点Da-jvO2及CERO2均显著降低(P<0.05)。2)与术前比较,C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D组术后6h及1dMMSE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从而改善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周娟 《矿产勘查》2014,(2):38-40
目的:探讨血清 CA125动态变化对判断上皮性卵巢癌(EOC)的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 EOC 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1 d、手术后1周、化疗6周期后检测患者血清 CA125的变化,记录患者肿瘤转移、复发及存活时间。结果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化疗6周期后血清 CA125水平逐级递减[(148.7±38.2)、(89.5±25.6)、(61.5±22.8)U·mL^-1,均 P <0.01]。到随访截点,CA125转阴时间(NT)≤8周组患者复发率(21.82%)、缓解率(67.27%),与 NT>8周组比较(45.95%、4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NT≤8周存活时间及复发时间均长于 NT>8周组[(38.1±19.7)个月比(25.6±21.1)个月、(17.2±3.3)个月比(8.3±2.9)个月,均 P <0.01];CA125半衰期(T1/2)≤20 d 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 T1/2>20 d 组[(39.9±18.4)个月比(32.4±16.6)个月,P <0.01]。结论动态监测血清 CA125的变化对 EOC 患者的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但是临床应用时应结合 CA125T1/2、NT 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高松  金彩萍  程伟  徐坤云 《矿产勘查》2015,(3):34-36,57,107
目的:探讨硬膜内灌注甲强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外周血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36只 SD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每组12只。实验组、对照组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实验组在术后即刻向蛛网膜下隙注入甲强龙,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注药。术后1、3、7 d 采用 BBB 评分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3 d 检测血清 SOD 和 MDA 含量;术后1、7 d HE 染色观察损伤节段脊髓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术后1、3、7 d BBB 评分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 <0.05),实验组术后3、7 d BBB 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实验组、对照组术后1、3 d 血清 MDA 含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 <0.05),血清 SOD 含量显著降低(P <0.05);实验组术后1、3 d 血清 MDA 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 <0.05),术后3 d 血清 SOD 含量显著升高(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脊髓组织损伤处空洞形成较少,神经元萎缩变形较轻,神经纤维排列相对整齐,液化坏死及炎症细胞较少。结论硬膜内灌注甲强龙能有效地降低外周血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且能阻止继发性脊髓损伤病理的发展,保护脊髓。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戊酸雌二醇单药或联合叶酸、维生素 B12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2组均采用戊酸雌二醇片0.5 mg 口服,1次·d-1,连用28 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叶酸0.4 mg 口服,3次·d-1;维生素 B1225μg 口服,3次·d-1,连用28 d。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对2组治疗前,治疗2、4周后和随访2、4周抑郁严重程度进行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7%比65.7%,P <0.05)。2组治疗2、4周后和随访2、4周 HAMD 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 P <0.05),治疗组治疗2、4周后和随访2、4周 HAMD 得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05或 P <0.01)。结论戊酸雌二醇联合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戊酸雌二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不同输注速度运用于术中唤醒开颅手术切除癫疖间病灶,为临床合理使用右美托咪啶提供参考。方法将36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癫疖间切除术的患者按临床序贯分组法分为右美托咪啶1组(0.1μg· kg-1·h-1)、右美托咪啶2组(0.2μg·kg-1·h-1)和右美托咪啶3组(0.4μg·kg-1·h-1),每组12例。所有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接多功能监护仪,并在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穿刺术。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 mg、地塞米松10 mg,防止呕吐。丙泊酚1~2 mg·kg-1和芬太尼2~4μg·kg-1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置入喉罩。麻醉维持: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初始剂量为1μg· kg-1,输注时间>10 min,然后3组分别以0.1μg· kg-1·h-1、0.2μg·kg-1·h-1和0.4μ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记录各组患者唤醒总时间、术中唤醒时间(停止除右美托咪啶以外的其他麻醉药物时到呼之能应时)、OAA/S 评分(警觉与镇静评分)、Ramsay 评分(镇静评分)及术中使用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观察唤醒期间并发症(高血压、低血压、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焦虑、癫疖间发作、恶心呕吐、转换成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药中毒、脑膨胀及过度镇静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唤醒总时间、术中唤醒时间及 Ramsay 评分:右美托咪啶1组均低于右美托咪啶2、3组,右美托咪啶2组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3组(均 P <0.05)。OAA/S 评分:右美托咪啶1组与右美托咪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右美托咪啶1、2组均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3组(均 P <0.05)。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右美托咪啶1组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为(0.16±0.03)μg·kg-1·min-1,明显高于右美托咪啶2、3组[(0.08±0.01)、(0.03±0.01)μg· kg-1· min-1],右美托咪啶2组输注速度高于右美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结核病患者维库溴铵的药效学参数。方法将4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按疾病的不同分为结核病(T)组及非结核病(N)组,每组20例。2组均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1 mg·kg-1、芬太尼4μg·kg-1,靶控输注丙泊酚1~4μg·mL-1,等患者意识消失后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进行肌松监测,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1,注药时间5 s。当第一个肌颤搐反应(T1)下降至最低值并连续重复3次以上时行气管插管,记录起效时间、T1最大抑制程度、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药理作用时间、气管插管条件及麻醉诱导前(t0)、给予肌松药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45 min(t4)、1 h(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2组麻醉诱导后各时间段的 MAP 及 HR 较 t0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 P <0.05);2组麻醉诱导前及麻醉诱导后各时间点的 MAP 及 HR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T 组维库溴铵临床作用时间较 N 组明显缩短(P <0.05);2组 T1最大抑制程度、起效时间、恢复指数及药理作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肌松监测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体动,也未见皮疹、低血压、气道峰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气管插管均一次成功。结论结核病患者维库溴铵单次静脉注射时 T1最大抑制程度、起效时间、恢复指数及药理作用时间与一般患者相似,但其临床作用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脂质代谢紊乱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68例MHD(MHD组)患者根据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分为2组:hs-CRP增高组49例和hs-CRP正常组1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有无粥样斑块分为2组:合并颈动脉斑块组33例和未合并颈动脉斑块组35例。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s-CRP及脂蛋白(α)[lipoprotein(α),LP(α)]水平。结果 MHD组患者血清hs-CRP(5.23±3.07)mg.L-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2.19±0.98)mg.L-1增高(P〈0.05)。MHD组患者血清LP(α)(293.40±192.58)mg.L-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182.48±52.72)mg.L-1增高(P〈0.05),hs-CRP增高组患者血清LP(α)(341.22±212.18)mg.L-1水平较hs-CRP正常组(236.45±128.20)mg.L-1增高(P〈0.05)。合并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hs-CRP、LP(α)分别为(6.98±3.22)mg.L-1、(363.07±208.77)mg.L-1,较未合并颈动脉斑块组(4.02±2.43)mg.L-1(、231.26±103.15)mg.L-1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HD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LP(α)水平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MHD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及Lp(α)代谢紊乱,且二者密切相关。同时,增高的hs-CRP及LP(α)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重症梗阻性黄疸减黄过程中血清TNF-α和IL-2及肝损伤的相关性,术前减黄对于免疫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以结扎胆总管(LCD)建立阻黄模型(LCD组,n=10),在建立阻黄模型1周后松解胆总管(ID组,n=60),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n=10)。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组、LCD组术后1周及ID组不同时间点TNF-α、IL-2的含量,同时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和胆红素含量。结果 LCD组血清TNF-α为(1 320.58±82.15)μg.L-1,IL-2为(45.12±12.65)μg.L-1,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流1周时ALT和胆红素分别为(7.25±1.16)U.L-1和(51.03±7.52)μmol.L-1,与L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TNF-α在引流2周时已恢复正常,IL-2在引流4周时已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LCD组和引流组不同时间点的TNF-α与ALT呈正相关(r=0.762,P〈0.01)。结论 TNF-α和IL-2参与了肝损伤,术前减黄治疗对于急性重症梗阻性黄疸免疫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影响。方法对新诊断的49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及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2组治疗前及T2DM组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空腹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水平。结果 T2DM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脂联素水平下降[(6.4±1.1)mg·L^-1vs(12.3±2.8)mg·L^-1,P〈0.01],内脂素水平升高[(36.2±10.6)μg·L^-1vs(13.5±9.2)μg·L^-1,P〈0.01];治疗后T2DM组与治疗前比较,脂联素明显升高[(9.1±1.4)mg·L^-1vs(6.4±1.1)mg·L^-1,P〈0.05],而内脂素无明显变化[(34.5±11.4)μg·L^-1vs(36.2±10.6)μg·L^-1,fqu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可改善T2DM所导致的脂联素水平改变,而对内脂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56例进入本研究的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56例轻症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于诊断24 h内测定血清PCT、血常规、CRP、体温,同时将病例组按PCT水平分为〈0.5、≥0.5~2.0、≥2.0~10.0、≥10.0μg.L-14个等级,分析各组的病死率、需要使用呼吸机例数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病例组血清PCT、CRP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2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及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PCT水平的升高,重症肺炎患者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比例逐渐增高,病死率亦呈增高趋势,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需住院时间也延长(均P〈0.05)。结论血清PCT对重症肺炎的诊断及判断病情、评估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腰身指数(WHtR)、血尿酸(U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根据和研究材料。方法对650例拟诊为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身高、腰围、WHtR、血压及血UA的测定。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将650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单支组,134例)、2支病变组(2支组,174例)、3支病变组(3支组,127例)和正常组(215例)。按照WHtR及血UA值分为WHtR〉0.5组、WHtR≤0.5组及尿酸≥420μmol·L-1组、尿酸〈420μmol·L-1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各组年龄、WHtR、腰围、肱动脉SBP、肱动脉DBP、CHOL(胆固醇)、血UA、GLU(血糖)、LDL(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元直线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将Gensini积分行平方根转化后作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后挑选出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行多元直线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后,WHtR、血清UA、LDL、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对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01或P〈0.05)。各组间Gensini积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WHtR和血UA水平的升高,Gensini积分也逐渐升高,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也逐渐加重(P〈0.01)。结论WHtR结合血UA检测可以很好地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中的预测价值及胺碘酮对其影响。方法对60例健康者(对照组)和60例PAF患者(观察组,服药前及经胺碘酮治疗2个月后)测定Pd和hs-CRP。观察组根据服药前、后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hs-CRP〈3.0 mg.L-1组和hs-CRP≥3.0 mg.L-1组,再依据服药前、后Pd的变化将患者分为Pd〈40 ms组和Pd≥40 ms组;服药前或服药患者以停用胺碘酮1个月后开始,随访PAF患者3个月,了解其心房颤动(房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服用胺碘酮前的Pd、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服用胺碘酮后的Pd、hs-CRP水平与服用胺碘酮前明显降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及服药后hs-CRP〈3.0 mg.L-1组的房颤复发率低于hs-CRP〈3.0 mg.L-1组(P〈0.025或P〈0.005),Pd〈40 ms组房颤复发率低于Pd≥40 ms组(P〈0.005)。结论 Pd和hs-CRP水平能对PAF的复发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胺碘酮可以显著降低PAF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β-胡萝卜素(β-C)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血管内皮细胞长至80%以上融合时,将其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高糖损伤组及低、中和高剂量β-C组,每组6个复孔。正常对照组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5mmol·L^-1,高糖损伤组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3mmol·L^-1,低、中和高剂量β-C组分别加入β-C 10、20、40μmol·L^-1+10%葡萄糖注射液33mmol·L^-1。各组放置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后,收集细胞或培养液进行实验。使用酶联免疫检测仪、采用MTT比色法检测5组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血管内皮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乳酸→丙酮酸连续监测法检测5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使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定量法检测5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MDA)的水平;先参照NO检测试剂盒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实验,后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5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损伤组的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均明显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MDA水平,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血管内皮细胞中ROS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高糖损伤组比较,中、高剂量β-C组的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均明显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MDA水平及低、中和高剂量β-C组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血管内皮细胞中RO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β-胡萝卜素对高糖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O水平和促进ROS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onal sucking,NNS)联合开塞露灌肠对早产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将150例须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开塞露灌肠组(灌肠组)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开塞露灌肠组(联合组),每组50例。3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措施,NNS组加用非营养性吸吮、灌肠组加用开塞露灌肠、联合组加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开塞露进行黄疸的早期干预。分别测定3组早产儿在生后第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及观察黄疸持续时间。结果早产儿在生后第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及黄疸持续时间,联合组分别为(98.93±5.49)、(119.26±4.90)、(78.51±5.19)mmol.L-1和(8.97±0.59)d,NNS组分别为(121.41±6.13)、(14.72±6.23)、(91.63±12.84)mmol.L-1和(12.78±0.75)d,灌肠组分别为(111.03±7.18)、(134.94±4.90)、(94.90±8.17)mmol.L-1和(10.93±1.03)d;与NNS组、灌肠组比较,联合组早产儿在生后第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均明显降低、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均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开塞露灌肠对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一种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在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46例确诊为HSP患儿的血浆TM水平,其中86例经肾活检确诊为HSPN患儿为HSPN组,60例无肾损害患儿为对照组,并与60例健康对照儿童(健康儿童组)进行比较。结果 HSPN组、对照组、健康儿童组患儿血浆TM值分别为(2.36±0.78)、(1.21±0.49)、(0.56±0.63)mg.L-1,HSPN组血浆T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浆TM水平高于健康儿童组(P〈0.05);HSPN组肾活检病理Ⅰ级、Ⅱ级、Ⅲ级、Ⅳ-Ⅵ级血浆TM值分别为(1.53±0.68)、(1.95±0.67)、(2.76±1.13)、(3.26±0.98)mg.L-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TM水平在HSPN患儿中高表达,且TM水平越高,肾损害越重。血浆TM水平可以作为监测HSPN的发生及预测其肾脏受损轻重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