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大禹 《华中建筑》1997,15(1):94-99
文章强调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的重要内涵,认为技术和文化是构成传统民居空间的两大要。历史上各族人民 建筑技术成就,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长期缺乏新的开拓,能于开后是属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民居的技术骨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强调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的重要内涵。认为技术和文化是构成传统民居空间的两大骨架。历史上各族人民创造的建筑技术成就,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长期缺乏新的开拓,勇于开拓是属重要。  相似文献   

3.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形态的凝炼,其发展特征与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以尼山圣境儒宫为例,从传统建筑在当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出发,重新阐释了文化建筑的内涵与存在意义,并着重分析了文化建筑如何在传承文化理念和风格基础上,与现代建筑的实用性相融合。文化具有最广泛的公共性,文化建筑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具有重要价值。这种对文化建筑性质、功能、角色的重新定位,不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表明了文化建筑的设计需要在延续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技术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探讨了传统建筑技术现代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探索,并且从丰富建筑创作的角度提出传统技术现代化是营建地方特色、延续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一条切实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传统建筑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成为中国建筑设计师关注的问题。文中评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及民族传统对中国建筑的深远影响,最后讨论了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并列举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建筑结合起来产生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徐强  王晓青 《山西建筑》2003,29(8):20-20,66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提出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气”、“神”,才能创造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7.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建筑·文化·自然──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安阳市建筑设计院牛彦军我国的文化传统就象奔腾的黄河源源流长,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仿佛就是镶嵌在这条长河中的一串闪光的珠链,它无论何时何地都赤裸裸地反映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及审美观念。“宇...  相似文献   

9.
人类各阶段建筑文化要义(之二)──传统建筑文化陈凯峰人们常将某些建筑称Z为乐方建筑前西方建机、中国建筑部日本建筑等,这都主要是指其合自传统b期的建筑或冥有传统建筑文化蕴含的建筑,景“传统”这特殊的发展的期结合种建筑用未了五彩斑调的花冠,令人眼花乱,故...  相似文献   

10.
传统技术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琰  陈颖 《四川建筑》2003,23(2):23-24
以“可持续发展”出发,分析我国传统建筑技术及传统技术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国外传统技术现代化的实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传统技术现代化是延续传统文化的切实之路。  相似文献   

11.
蓝滢 《山西建筑》2006,32(2):55-56
对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及建筑文化的失落进行了论述,对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时代性、多元性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要将传统建筑的内涵精神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建议,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王铎  王诗鸿 《建筑》1997,(4):24-25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其急切的心态更似于“文革”时期的“物极必反”。但是反映在建筑领域的回归思想,更多地表现是在传统建筑形式上作文章。我们已经有如下这些实践和经验:1、纯粹式的传统。宗教庙坛的复原建筑或近于复原的博览建筑、旅游建筑。如西安的青龙寺、连云港云台山的佛寺,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金山寺等。原来的基址、地道的法式、纯粹的复古,这是用古典语汇、古典章法写成的古典文章,它为现代社会传递纯粹的古代文化信息。2、躯壳式的传统。如果我们不带偏见,把一些影视城的复古建筑也归属于这一时期的回归建筑…  相似文献   

13.
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维纯 《世界建筑》2002,(11):68-70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的发展是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更新是为了适应自身与环境的需要而进行的新陈代谢作用,新生细胞的生成体现了创新,旧有细胞继续发挥作用体现了继承,传统建筑的精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适应性,传统建筑文化有机更新的实践就是探索这些精髓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建筑文化的生命力──有感于传统的发掘和发展贺伟玲面对中国的历史和与之同辉煌、同衰落的中国建筑史,我们的感受是复杂的。悠悠数干年,任何内部动荡和外部冲击都不能动摇它固有的根基。外来建筑文化进入广袤的中国大地,往往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淹没,直至演化成为中...  相似文献   

15.
梁石开 《建筑与环境》2007,1(2):101-103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文化是多元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域现象。正是由于这样,建筑文化才是五光十色的。传统建筑传承了多年的文化历史,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并不是单纯地采用某一符号、某种形制或某些传统材料,而是要将几方面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建立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对峙时期,成为继汉唐以后第三个强盛的中央集权王朝。同时明代也是我国古建筑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与汉唐两代并列,成为在建筑史上有突出成就的三个朝代之一。明朝建国时多倚重江浙文士,所继承的是南宋以来江浙的文化传统,在建筑上废弃元官式,以南宋以来汉族在江南形成的建筑传统为主体,逐渐形成南京明官式。永乐帝营建北京,以南京明官式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北传,并着意吸收北方建筑的部分特点,最终形成北京明官式建筑风格,促进了建筑技术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段敬阳  邓浩 《安徽建筑》2002,9(2):17-19
发展中国家正在极积开展国外先进建筑技术的引进与吸收,以便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伴随着技术转移的深入进行,他们却面临着如下两难选择:(1)如果继续深入开展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文化的传入,本民族或国家的技术、文化将会受到严重冲击,结果很可能使其因产生文化异化而丧失其独立性甚至走向崩溃(德国学者F.拉普和美国学者D.波普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担忧在我国建筑理论界一直存在,从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全国范围的"传统文化特色与建筑现代化"的大讨论,到近些时间关于对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的正反两方的激烈争辩,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2)如果拒斥外来的技术、文化,走本土低技术路线或是机械的"中间技术"路线,结果虽然使本民族或国家的技术、文化保持其独立性,但将会因此导致其封闭而再一次落后,或者是等距离追赶先进国家.上述"两难选择论"和"文化异化论"是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斌  王静  周东 《建筑与环境》2007,1(6):113-115
本文以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为切入点,并以福建武夷山庄和上海大剧院为例,阐述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内涵和品位的问题。认为刻意模仿传统建筑外形会使建筑创作脱不开桎梏,也会使传统建筑文化失去原来的味道,只有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才是现代化传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朱平 《时代建筑》1992,24(3):37-41
近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震荡,使中国建筑起了很大变化。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在沿海大城市中兴起,尤其在上海,形式复杂多样,堪称建筑万国博览会。然而,至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并未解决。上海近代建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复古主义的,二是早期现代派的,三是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由于受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所限,人们的视角重点在于形式,这对初步的资料分类整理是很有效的。但是,无法深入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具体机制所在。特别是由于从形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感悟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对传统建筑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延续、变换和发展,提出“传统再现、传统认同、符号变换、文化隐喻、地方生态、新民族形式”等六种本土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