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东谚云:“黄州豆腐巴河藕,樊口鳊鱼鄂城酒”;湖北物产谚云:“湖北有三宝:孝感麻糖武昌鱼,恩施板栗谁不晓.”这两条名谚,把武昌鱼特别是樊口鳊鱼在湖北饮食文、化中的内涵及其特殊地位都概括出来了.武昌鱼的名称源于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现在的鄂州市原名鄂县,三国时为吴地.公元221年,孙权为巩固和经营其西部地区,自公安迁都于长江中游南岸、孙黄州之东南与大冶之北的鄂,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公元229年,孙权称王,史称孙吴或东吴,武昌叫吴王城.同年,吴都迁返建业.公元 265年,吴末代皇帝孙皓再迁都武昌.各阶层怨声载道,反对迁都,左丞相陆凯上疏阻谏,曾引用“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童谣.这童谣不是说武昌鱼不美,恰恰相反,说明此时的武昌鱼已很有名气,很吸引人,但人们宁愿喝建业的淡水,也不吃美味的武昌鱼,以  相似文献   

2.
鳊鱼在上海是广受欢迎的居家日常食用鱼,它遍布南北,别称不胜枚举,总括类别有三: 一曰"长春鳊",又名"北京鳊",产北方。 二曰"团头鲂",产长江中游。《三国志·吴书》中有吴主孙皓打算从建业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为谏阻,曾引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记载。武昌鱼就是鳊鱼,后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之句,更使其誉满全国,甚至世界。  相似文献   

3.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于1956年写下的,其中令伟人念念不忘的武昌鱼,就是产自湖北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县)与鄂城县(今鄂州市)交界的碧波万顷、风景秀美的梁子湖中。  相似文献   

4.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名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得武汉地区的鳊鱼菜肴名扬海外,凡来武汉的宾客都以一尝武昌鱼为快。 鳊鱼入撰早在《诗经》中便有记载。武昌鱼之称则始见于《三国志·吴·陆凯传》,原仅泛指鄂城地区所产的淡水鱼类,后慢慢转变成专指鳊鱼。鳊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5.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在1997湖北饮食文化节期间,笔者欣然走访了一些当年曾为毛泽东主席掌勺的老师傅和有关人员,他们满怀深情地介绍了一代伟人在湖北的饮食生活。 武昌鱼与诗词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来武汉究竟在哪吃的武昌鱼,近年外界有些误传,说是在武昌大中华酒楼吃的。实际上,毛泽东1956年和1957年曾两次在武汉吃过武昌鱼,都是游长江后在渡船上吃的。今年75岁的杨纯清是  相似文献   

6.
话说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于1956年写下的,其中令伟人念念不忘的武昌鱼,就是产自湖北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县)与鄂城县(今鄂州市)交界的梁子湖. 说到武昌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自建业(今南京)迁都武昌,大兴土木,扬州诸郡百姓一路供给,劳役繁重,苦不堪言,一时间弄得民众怨声载道.吴国的官僚地主也不愿远离家乡,群起而反对,当时的吴国左丞相陆凯为了能还都建业,在给孙皓的奏疏中巧妙地引用了一段当时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极力要求还都,其结果是迁都武昌不到一年的时间,孙皓就在重重压力之下还都建业.这段民谣的出现,说明武昌鱼早在三国时期,其美味就已经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7.
王莉  尹子明 《烹调知识》2011,(11):60-63
吃惯了山珍海味的都市人,最怀念的,往往是儿时家里的一道美味家常菜。万般珍馐,抵不上妈妈烹饪出的温暖和亲切。本期,我们来到天和晟酒楼,邀请到了来自天和晟酒楼行政总厨单召彬,天和晟酒楼(紫光店)主厨苟小春以及大粥锅干锅鸭头行政总厨程虎,三位大厨各显身手,用精湛的厨艺将一些常见的鸡、鸭、牛肉、排骨等家常食材化成一道道美味的家宴菜。同时,我们还特别邀请了药膳大师杨志智来为三位大厨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让这些美味的菜肴能够更加完美诱人。现在,就让我们走入现场,感受一下那些让人垂涎的美味家宴菜吧。  相似文献   

8.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主席生前一首《水调歌头·游泳》,使武昌鱼驰名中外。 (一) 正宗武昌鱼出产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州古称武昌,是一个有4000年历史的古城。公元221年,三国吴王孙权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孙权于此取鱼,召群臣斫鱼会,味美于他处”。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东吴末帝孙皓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 流供给以为苦患。左丞相陆凯引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居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使武昌鱼始有其名。 据《武昌县志》载:“县西北五里有樊口,鳊鱼产樊口者…  相似文献   

9.
又食武昌鱼     
很早以前,我就到过武汉,也吃过武昌鱼,可那是在饿肚子的年代里。那时不管是什么样的饭菜,我都饥不择食,哪里还顾得上它是什么味道!所以当别人说起武昌鱼味道如何如何鲜美时,自己这才感到有点遗憾。于是心中常想,如果有机会再到武汉,一定要好好地品味一下武昌鱼。 这次我又到了武汉,住在离灵泉寺不远的一家宾馆。从宾馆里可观赏到有名的梁子湖。隔湖不远有个小潭,叫“鳊鱼潭”,这里是长春编、三角鳊、团头舫(即武昌鱼的三个品种)生长繁殖的好地方。 翌日,当灿烂的朝霞映红天际时,我在一位武汉朋友的陪同下,泛舟于梁子湖,游…  相似文献   

10.
1956年5月3日到6月3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一次,他游长江后在轮船上就餐,厨师杨纯清给他做了四菜一汤,其中有一盘清蒸武昌鱼。毛泽东喝了一小杯茅台酒,吃了一小碗米饭,武昌鱼全吃完了。毛泽东回到武昌东湖住地,对杨纯清说:“杨师傅哎,你做的武昌鱼蛮不错。这武昌鱼还有典故的,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马祖常有‘携幼归来拜秋陇,南游莫忘武昌鱼’。看来武昌鱼历史悠久。”他说了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说:“杨师傅,我刚刚写了一首新诗给您,要不要?不吃您做的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相似文献   

11.
<正>八大作坊酒楼,是重庆八大作坊饮食有限公司按四星级酒店标准倾情打造的豪华商务酒楼。酒楼集中外美食、山珍养生、生猛海鲜、休闲茶楼为一体,经营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0人用餐。品位时尚的就餐环境、色香诱人的中外美食、细致周到的星级服务,让您尽享美味的同时身心愉悦。  相似文献   

12.
汉水中独有的一种名叫“槎头鳊”的鳊鱼,它全身银白色,细鳞,头尖颈短小,肉细肥美,是高档宴会的美味鱼肴,千百年来就享有盛名,曾受到历代文人食客的称赞。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烹饪》2011,(1):98-100
酢糊椒武昌鱼 主料:长江武昌鱼900克。辅料:蚱煳椒200克。调料:高汤、卤水、盐、葱、姜、蒜各适量。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淡水鱼菜式是鄂菜中明亮的群星,那么武昌鱼便是这星河中光辉闪射的北斗。武昌鱼问世已有1700余年,《三国志》中吴国百姓不愿迁都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民谣,是它的最早出处;而《诗经》中“南有嘉鱼”、“其鱼鲂鳄”的美词,则是它的古称。至于后世所说的“武昌鱼”实际上是个泛称,既指鄂州市樊口镇梁子湖特产的团头鲂,又指襄樊市岘山下汉水中所出的槎头鳊,也指以鲂鱼家族为代表的江汉湖群中繁育的优质鱼种,还指用上述鱼品制成的湖北风味浓郁的美馔佳肴。自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鳊鱼3种煎炙技法之后,讽刺时政的五代人毛胜在《水族加恩簿》中称它为“鬼腹星鳞、道亨襄汉”的“缩项仙人鳊”,还戏封它一个“槎头剌史”的官衔。因为这一历史名菜特别鲜嫩香美,武昌鱼掌故尤能勾起思乡恋亲之情,所以古籍中有关它的诗文竟多达数百处。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武昌酒楼”共产党员黄昌祥同志年仅四十六岁,但已从事红案工作二十七年,他刻苦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烹调技艺.一九七八年,他被命名为“特级厨师”.黄昌祥同志精通烹调鱼类菜肴,以制作“武昌鱼”而闻名.他是有特殊造诣的后起之秀,他除擅长  相似文献   

16.
汉水中独有的一种名叫“槎头鳊”的鳊鱼,它全身银白色,细鳞,头尖颈短小,肉细肥美,是高档宴会的美味鱼肴,千百年来就享有盛名,曾受到历代人食客的称赞。  相似文献   

17.
又食武昌鱼     
15年前,父亲出差到武汉,带回两条经过加工的真空包装武昌鱼。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武昌鱼。当时,尽管我觉得武昌鱼味道不错,但并没有吃到真正的原味。这一次,我出差到武汉,在武昌区一家工商所任职的战友特意为我接风洗尘,在一家叫“味美”的餐馆里让我真正品尝到了新鲜的武昌鱼。餐馆不大,但很整洁,靠近长江边。尤其是餐馆门前那两个经过精心装饰的偌大玻璃鱼缸格外引人注目。鱼缸里喷射着彩色的水珠,放养着鳖、虾、蟹等。战友指着鱼缸里的武昌鱼要我辩别其真假,我感到茫然,难道武昌鱼还有假冒伪劣不成?战友笑着解释说,看来你对武昌鱼还不甚了解。其实,武昌鱼只是  相似文献   

18.
陈珏  笑颜 《美食》2014,(1):30-41
<正>从梁子湖到洪湖,从南湖到东湖,「千湖之省」的美誉演绎着博大精深的水文化;从大别山到大洪山,从武当山到神农架,借灵山秀水的厚爱诠释着源远流长的山精神。如此地大物博的湖北,凭靠着大自然的恩赐,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鄂菜美味数不胜数。湖北是淡水河鲜的天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清蒸武昌鱼、珊瑚桂鱼、灌汤鱼圆、黄焖甲鱼、荆沙鱼糕、蟹黄芙蓉蛋、五彩义河蚶……  相似文献   

19.
自公元220年孙权迁都鄂,改名武昌后,武昌鱼肴便饮誉大江南北。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绝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武昌鱼更加驰名中外。为了进一步光大武昌鱼肴,湖北厨师创制了许多烹调武昌鱼的方法,“清蒸武昌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传统“清蒸武昌鱼”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清淡鲜香,肥美细嫩;二是原汁原味,适口性好;三是原形不变,营养丰富。它的形成,是厨师精湛的烹调技艺与制作中原材料产生的各种理化变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是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名句。但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吃的武昌鱼究竟是哪种鱼?1998年75岁的国家特级厨师杨纯清回忆说,他当年作为毛泽东在湖北视察时的随行厨师,1956年6月1日,毛主席从武昌横游长江后在沌口上船吃饭,他为主席做了四菜一汤:清蒸编鱼、烧草鱼块、回锅猪肉、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