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为基础,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共性及差异。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是形成其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英汉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红”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2.
人体词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拟从认知角度,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原型理论为认知理据,以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分析方法,以"foot"为认知语料,对其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阐释,最后指出这种分析对英语词汇认知教学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总是会在心理将各事物分类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范畴化。本论文主要从认知范畴化视角研究诗歌中颜色词的译法,并以"绿"及"青"为例。"绿"和"青"两者的概念及其范畴边界都具有模糊性,而这些模糊性给诗歌的翻译造成一定困难。在文中提出了三种主要的译法来应对模糊颜色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自2009年微博登陆中国以来,以"微博"为原型词形成的"微"族词("微+X")甚是流行。以网络流行用语"微"族词为研究对象,以对广西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调查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微"族词的传播特点及使用情况,最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微"族词的意义建构过程进行探讨,揭示了人们理解新词新语意义时的心理运作机制。一方面论证了"微"族词的传播特点及使用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知分析为新词新语的意义成因和理解提供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中,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构成一个语义范畴,中心意义位于范畴的核心,是范畴的原型,其它义项分布在原型周围,这些义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语义链串联起来。本文就以动词"climb"和介词"over"为例,分析语义链在多义范畴中的具体体现,并且试图分析它在英语词汇习得以及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颜色词经过了"以物喻色"和"以色喻物"双向的隐喻过程。隐喻过程产生模糊性。"黑"颜色的模糊性首先表现在语言中的"黑色"与现代色彩理论的黑色不完全吻合,汉语"黑色"在以物喻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表示黑色的词汇,这些词汇表达各种不同色差的黑色,也就是说黑色不是绝对的,而是模糊的;其次是"黑颜色"在语言文化中的隐喻意义是好坏褒贬对立统一,死亡与生命于一体:既是"高贵"、"肃穆"、"正直"之色,又是"不光彩"、"隐蔽"与"邪恶"之色;既是表达死亡的静默之色,又是孕育生命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丰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具有独特性、重要性和常用性等特点。通过对汉英颜色词"黄"与"yellow"的词义和相关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个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点:二者都有疾病、警告、忧伤、死亡、荣誉之意;"黄"字在联想意义上并不能与"yellow"一一对应,而是对应于"blue"、"purple"、"green"等词汇;在部分词汇上二者出现了词义空缺。进而探析了文化对词汇意义的影响。旨在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引起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教师本身及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及文化间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颜色词属极其活跃的词汇,人类对颜色的感知有一定的共性。然由于英汉在民族心理、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颜色隐喻便颇有迥异之处。文章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进一步对中西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去探讨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语义延伸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套"一词为例,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管窥。研究发现:(1)转喻在"套"的词义延伸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但隐喻也不容忽视;(2)在"套"一词的词义延伸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认知思维模式。一是运用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整体中部分和部分相互指代"的转喻思维模式,如"容器指代内容"、"部分指代整体"和"整体指代部分;二是运用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模式。同时,也有少数义项是交叉运用转喻和隐喻两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汲取"词本位""字本位"汉语理论的合理部分,从语言声频系统和文字形符系统梳理文、字与词的关系,认为"文"是最初的图形表意独体符号,"字"是由文孳乳派生出来的形意结合符号,音节与声调结合的表意单位就是"词",书写的文字符号与语音结合构成"字词"。这样的字词不但能够独立超越语音而示意,还有记录语音的功能。古代语文主要以单音节字词为基本单位,现代语文系统中多音节词语数量占了多数,成为精确表达复杂思想的基本单位,因而"字"与"词"(词语)共同成为中华语文表意的基本单位,构成了以文字为主导的中华语文特有的字/词并重的格局。基本的常用汉字非常稳定,有很强的组字构词能力,掌握具有字根意义的基本常用单字词,有利于精炼简洁表达,运用多音节复字词语有利于细致准确表达。所以,我们主张"字词本位语文教学观"。  相似文献   

11.
《人间词话》这一词学理论巨著的理论价值历来深受各家好评,但它也存在着遗憾和不足。比如对周邦彦人品和词品的定位,其中一项就是"倡伎"词人和"倡伎"之词,这个定位是从传统的雅俗观、道德观出发对其进行批判的,它以"贞""荡"定褒贬,认为周邦彦的人品不检、词品淫荡。其实这种定位与事实不符,对周邦彦极为不公。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用途、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蕴。本文从“红”和“白”两种颜色词着手,对汉英颜色词在文化内涵上进行初步的比较和探讨,并对颜色词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便于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实现和谐有效的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构词手段和词语特点的角度,对"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进行了分析,阐明该结构颜色词在构成上主要是通过强化视觉感受和通过视觉感受与其他感觉交融的方式;词语特点是感观感受富有层次感、附带一定的感情色彩、语言表达极具精炼性、适用对象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14.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典型人体词"nose"的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词义拓展的基本规律、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而且对于揭示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的角度对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和转喻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二者不仅是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也是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通过一词多义的词义网络,揭示出词义的拓展不是任意的,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拓展过程中是相互交织的,进一步证实语言不是自治的、封闭的系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索绪尔的语言"任意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名量词“道”和“条”都用于长条形的东西,但二词的用法实际上并不相同。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及意象分析理论对二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二词在计量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时的异同,有助于正确使用这两个量词。  相似文献   

16.
在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颜色词隐喻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并对异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英汉红色词语的互译,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对等直译,换词译法,增词译法,换形意译等。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英语中的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反映着中英文化的差异和认知模式的不同。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翻译,需要在了解认知模式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正确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认为汉语同源词研究不仅要进一步进行同源词的系联工作,而且要在联系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以"黸(盧)——壚;矑;獹;櫨;瀘;玈"、"寤——悟"两组同源词为例,考察包括认知在内的同源词形成发展的机制,揭示同源词形成发展的规律,以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以"三美"理论为基础,剖析李清照词《声声慢》中意象与意境的搭建,并通过不同版本译文之间的对比,深入解读叠词、颜色词以及意象的译法并提出见解。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词中"意美""音美""形美"的展现方式,并就如何在英译诗文中保留"三美"展开讨论,最终以得出整合度最高的译文,为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颜色是万物的自然属性之一,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颜色词是研究语言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基本颜色词,探讨了同一颜色词在汉法两种语言文化涵义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