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我国肉类市场呈现出七大变化趋势。(1)肉类消费三分天下。我国肉类消费结构呈现出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却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格局。(2)速冻方便肉类食品发展迅猛。我国速冻方便肉类食品产量猛增,1998年总产量达33万t,高于其它食品增长速度,成为国内市场消费热点。(3)传统肉制品逐步走向现代化。中式传统肉制品正由传统的作坊制向现代化生产迈进,“老字号”焕发出青春。(4)西式肉制品发展势头强劲。近10年来,西式肉制品在我国已…  相似文献   

2.
肉类产业的发展方向 冷却肉被看好。近几年,我国肉类消费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呈现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却肉的过程。形成“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足鼎立局面。冷却肉吸取了热鲜肉和冷冻肉的优点,又排除了两者的缺陷。保持了肉品新鲜度,肉嫩味美、营养价值较高。冷却肉的问世,被称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告别了难忘的2000年,迎来了崭新的2001年。仔细看一看各家的菜蓝子,不难发现肉食是大多数人喜爱的食品,尤其在这寒冷的冬日。羊肉、牛肉等都成为冬日进补的走俏食品,然而,在这些肉类食品的选购中,一些变化在悄然地发生着……冷却肉成为市场新宠新年伊始,人们对肉类的消费从冷冻肉过渡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转移到冷却肉,日益朝着“安全、卫生、营养、保健”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热鲜肉满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什么说冷却肉甲天下呢?记者采访了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张子平工程师。据…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健康首选:冷却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几年,我国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从热鲜肉到冷冻肉,再从冷冻肉到冷却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格局。冷却肉安全卫牛、风味佳、营养好,具有了鲜肉和冻肉的优点,又排除了两者的缺陷,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有放心肉之称,市场反映强烈,发展势头迅猛,有关专家断言,冷却肉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肉消费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肉类研究》2005,(6):i001-i001
近几年,伴随着冷却肉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出现,我国肉类消费结构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在食品安全日益受人瞩目的今天,冷却肉一枝独秀,已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2004年的一项行业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收入较高的发达城市,冷却肉已占到人均年消费肉量的10%~15%。冷却肉的问世曾被称为“肉类消费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热鲜肉与冷却肉品质差异之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肉与肉制品中生鲜肉占比约80%,生鲜肉中热鲜肉占比约60%,而冷却肉占比不足30%。近年来研究表明,僵直前的热鲜肉更适合炖煮、炒制、涮制等传统烹饪方法,而解僵成熟后的冷却肉则更适合烘烤、烧烤等西式烹饪方法。基于热鲜肉和冷却肉各自不同的加工特性和优劣势,本文在综述热鲜肉与冷却肉品质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消费者饮食习惯、个性化消费需求和精细化烹饪方式的生鲜肉加工理论、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以期为生鲜肉生产“定制化”新业态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冷却肉将成为我国未来生肉消费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伴随着冷却肉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出现,我国肉类消费结构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在食品安全日益受人瞩目的今天,冷却肉一枝独秀,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  相似文献   

8.
再论冷却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再论冷却肉王英若(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100075)笔者从1978年开始撰写文章向国人介绍冷却肉,并与有关科研人员一起进行了“热鲜肉直接上市”、“热鲜肉、冷却肉和冻结肉保水能力的研究”以及“肉的成熟”等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1982年开展了用...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人们吃肉只知有鲜、冻之分,岂不知如今又有一种肉,既能保留鲜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又能在一定条件下有较长保存期。这种既扬鲜肉、冻肉之长,又避鲜肉、冻肉之短的肉,就叫“冷却肉”。 肉类的消费,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消费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纵观我国几十年来肉类消费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冷冻肉”“热鲜肉”和刚刚兴起的“冷却肉”。 新中国建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生猪饲养方式落后,出栏率低,肉类产量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直到  相似文献   

10.
肉制品是我国居民日常消费量较大的食品之一,在食品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际权威肉食品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周光宏教授称,营养、卫生和风味是我国肉类产业的研究方向。在此研究方向的指导下,我国肉类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冷却肉逐渐代替热鲜肉;传统肉制品的生产将日趋现代化;低温肉制品的比例将提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消费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冷鲜肉(也称为冷却肉)代替了以往的热鲜肉或冷冻肉.牛羊肉的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到超市购买冷鲜肉,对安全的关注使得包装肉类产品在货架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位置。由于冷鲜肉的快速增长以及政府和消费者对安全卫生的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12.
冷却肉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将提高、逐渐代替热鲜肉是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大趋势。发达国家冷却肉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冷却肉将代替热鲜肉,主要原因是(1)冷却肉的生产、贮藏、运输和销售均在冷链条件下进行,能科学控制温度,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障鲜肉食品的卫生质量。(2)采用冷却生产和销售模式,可有效保留肉食品中的营养和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3.
<正> 位于上海的现代化农牧企业大江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全国,又瞄准国际市场,发展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集团利用三年时间、斥资近亿元人民币建成一家专门生产冷冻方便食品的肉类深加工企业,每年为市民提供数万吨以鸡肉为主要原料的冷冻方便食品、西式肉制品、速冻点心及腌腊制品。  相似文献   

14.
肉品从屠宰后至食用前的温度状态而言,大致可分为热鲜肉、冷冻肉和冷却肉三种。现屠现卖的“热鲜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19世纪中叶机械制冷方法发明以后,大规模的“冷冻肉”才成为可能。将肉冷冻到-18C,并在该温度下贮藏来保藏肉类的方法已有一百多  相似文献   

15.
《肉类研究》2005,(12):I0004-I000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肉类食品生产一直保持着快速、持续的发展态势。肉类的生产总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与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接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引起消费、饮食结构的变化。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却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以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和旅游食品的消费将明显上升。90年代,我国肉制品加工年产量为50万吨,现在已达到700万吨,“十一五”期末预计可超过1000万吨。  相似文献   

16.
制约我国冷却肉生产发展因素探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却肉也称之为冰鲜肉、冷鲜肉,它是指对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屠宰加工后获得的可食用胴体进行迅速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以后腿内部为测量点)在24小时内降至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保持在0℃~4℃范围内的畜禽肉类。在肉质卫生安全性、感官质量与营养价值方面,冷却肉优于热鲜肉;在营养价值方面,它又优于冷冻肉。近二三十年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肉类市场上鲜肉的形式已由热鲜肉、冷冻肉为主体演变成以冷却肉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类的卫生安全性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后,国内科技界与企…  相似文献   

17.
1.冷却肉的概念 冷却肉是指屠宰后的肉经过冷加工,使肉的中心温度达到4~7℃,并在此温度下贮存、运输和消费的肉。目前国内肉类市场上与冷却肉共存的还有热鲜肉和冷冻肉两种肉销售,热鲜肉是指家畜屠宰后体温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冷冻肉是将热鲜肉进行冷加工,使其在低温下冻结的肉(通常肉的中心温度低于-15℃)。这三种肉各具特点,热鲜肉没有经历尸僵、解僵软化和成热的  相似文献   

18.
王仲礼 《肉类研究》2003,17(4):50-51
评述了冷却肉、热鲜肉、冷冻肉各自的优势,综述了肉制品加工中防腐保鲜剂的科学使用以及冷却肉的包装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肉制品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企业占市场、抢终端,明枪暗箭,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肉制品市场大战,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停息过,肉制品市场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鲜肉甲天下”的局面。肉制品市场上,战争仍在继续,指不定哪家企业就会遭遇滑铁卢,这不,B企业就在A地市场遇到了麻烦。  相似文献   

20.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系列报道之肉类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类食品包括用于加工肉类食品的活畜、活禽及禽蛋原料;热鲜肉、冷冻肉、冷却肉等生鲜肉品及禽蛋;各类以肉禽为主要原料加工的预制品、半成品和熟制品.肉类食品安全信用,是指肉禽蛋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配送、批发和销售企业对肉类食品安全承诺兑现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