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探究不同剂量铝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对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的影响。采用经过筛分的絮状厌氧氨氧化污泥作为种泥(粒径小于0.425 mm),设置空白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2、4、8 mg/L铝盐投加量下开展序批式反应器的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研究。具体分析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沉降性能、脱氮性能、污泥粒径变化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10天的富集培养,铝盐混凝剂的投加提升了厌氧氨氧化污泥粒径。与空白组相比,投加铝盐混凝剂促进厌氧氨氧化污泥平均粒径增长了209.8μm,同时改善了污泥沉降性能,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出现一定降低。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投加铝盐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7.8%,浮霉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9.8%。其中,厌氧氨氧化优势菌属Candidatus Kuenenia相对丰度降低了8.9%,但并没有影响系统脱氮活性。两组反应器最终容积脱氮负荷差异不大,稳定在0.6 kgN/(m3·d)左右。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利用铝盐混凝剂强化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好氧硝化颗粒污泥与厌氧氨氧化生物膜作为接种污泥,在缺氧条件下利用EGSB反应器培养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根据反应器内污泥性状以及运行效果,随时调整反应器的进水基质浓度以及上升流速等关键控制因素,加快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同时考察系统的脱氮效能、粒径分布、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表面形态以及内部结构与微生物分布情况。反应器运行80 d后,培养出成熟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0.556 mm;89 d时,总氮去除负荷达4.758 kg N·m-3·d-1。FISH表明颗粒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为优势菌种,同时SEM与TEM观察表明颗粒污泥是由多个小颗粒聚集形成,而且形状不规则,内部结构排列紧密。  相似文献   

3.
生活污水对成熟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氨氮废水方面,对低氨氮浓度生活污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使经过除碳和部分短程硝化后的实际生活污水进入厌氧氨氧化UASB反应器,探究生活污水对成熟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厌氧氨氧化UASB反应器的进水由配水变为生活污水后,反应器出水中氨氮浓度可降到5 mg·L-1以下,亚硝态氮浓度可降到1 mg·L-1以下,但是硝态氮的生成量高于理论值,可能是溶解氧被带入UASB反应器使硝化作用增强。UASB反应器内厌氧氨氧化污泥颜色由红色变为红黑色,T-EPS含量减少,PN/PS由1.13增大到3.66,沉降性变好,反应器内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所占比例由17.7%减少为14.4%,系统内AOB和NOB菌的含量增加,如果能够降低进入UASB反应器的溶解氧,有可能会减少出水硝氮,达到较好总氮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厌氧氨氧化(Anammox)在污水处理系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Fe2+对Anammox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提升进水总氮(TN)浓度,本文研究Fe2+对Anammox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EGSB)脱氮性能以及细菌生理变化的影响。当Fe2+浓度从1.00mg/L增加到7.50mg/L时,氮去除效果显著增加,抵抗氮负荷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胞外聚合物(EPS)与血红素c浓度也逐渐增加到最大值分别为242mg/g VSS和3.76μmol/mg pro,细菌活性明显提高。随着Fe2+浓度继续增加到10.0mg/L,反应器脱氮性能下降,EPS与血红素c含量也随之减少,细菌活性降低。因此,7.50mg/L的Fe2+能最大程度增强反应器脱氮性能,提高细菌活性,使颗粒更加致密,促进Anammox污泥沉降和聚集。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探索Fe2+对Anammox系统的作用机制,对培育高性能Anammox污泥、保证EGSB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丁玉  何争光 《广州化工》2010,38(4):158-160
厌氧颗粒污泥是厌氧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的核心。在实验条件下,以旋流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酒精废水为例,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态、粒径、沉速以及产甲烷活性做进一步的研究。反应器运行120d后测各项指标,下反应室的厌氧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在1.50mm~2.50mm之间,最大比产甲烷速率为328 mL/gVSS.d;上反应室的厌氧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在0.5mm~1.00mm之间,最大比产甲烷速率为206 mL/gVSS.d。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最大近140 m/h,VSS/SS由启动时的0.60提高到了0.85。试验表明,旋流传质的水力条件较好,有利于形成沉降性能好和产甲烷活性高的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6.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快速形成颗粒污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初次启动用厌氧消化污泥接种,比较了投加聚季铵盐(A柱)与空白对照(B柱)2个反应器的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启动后以每隔2 d投加1次的投加方式向反应器中不断补充聚季铵盐,聚季铵盐投加质量与污泥质量之比取1.6 mg/g。结果表明,A柱颗粒污泥平均粒径达到0.72 mm仅需73 d,比B柱提前了25 d。A柱在启动56 d后COD负荷达到10 g/(L.d),形成的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大于B柱(0.55 mm),产甲烷活性也较高。所以投加聚季铵盐能有效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浓度的Ca~(2+)、Mg~(2+)、Fe~(3+)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以血清瓶进行批次试验,分别投加0.300、0.045、0.060、0.075、0.090 mmol/L的金属离子并进行空白试验,考察颗粒污泥的形态、可颗粒化程度(SGR)、生物量、比厌氧氨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添加适量金属离子可以促进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Ca~(2+)、Mg~(2+)、Fe~(3+)的最佳投加浓度分别为0.030、0.060、0.060 mmol/L,最佳投加浓度情况下,以Mg~(2+)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污泥的流失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颗粒污泥的流失是高效厌氧反应器实际运行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污泥流失严重时会导致反应器性能大大地降低。从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与反应器的操作条件等角度深入探讨了颗粒污泥流失的原因,指出提高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是防止污泥流失的根本途径,控制厌氧反应器的有机负荷是控制污泥过量流失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好氧颗粒污泥吸附氨氮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温(25±1)℃、0.1 mol·L-1 Trise-HCl缓冲液为反应体系并不断通入高纯氮气的厌氧条件下,以小试SBR反应器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吸附剂,考察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好氧颗粒污泥表现出比絮体活性污泥更大的对氨氮的吸附容量。当初始氨氮浓度为30 mg·L-1时,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83 mg NH4+-N·(g VSS)-1和1.18 mg NH4+-N·(g VSS)-1。由于细胞之间的遮蔽效应,污泥对氨氮的吸附容量随污泥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盐度(NaCl)显著影响颗粒污泥对氨氮的吸附效果:盐度越高,污泥吸附容量越小。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不可忽略且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厌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糖为底物,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30目以上4 0目以下木炭颗粒为载体,在类似SBR反应器中提高反应器COD负荷、减少沉淀时间,不断洗出细小分散污泥和絮状污泥,使微生物在木炭颗粒表面附着生长,当COD负荷为3 2kg/ (m3 ·d) ,沉降时间为2 0min时,反应器污泥床中活性污泥实现颗粒化。此阶段下,污泥体积指数SVI为1 8mL/g ,MLSS 90 0 0mg/L。好氧颗粒污泥直径大多2 . 0~2 . 5mm。在好氧颗粒污泥厌氧化研究中,控制温度在30℃,pH值在7 . 5~8. 0之间,停留时间为2 4h ,COD负荷从2kg/ (m3 ·d)增加至4kg/ (m3 ·d) ,COD去除率从4 5 %增加到6 6% ,好氧颗粒污泥在厌氧条件下具有了有机物分解和去除的效果,可以认为转变成了厌氧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1.
包埋菌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及其动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厌氧氨氧化菌包埋颗粒代替颗粒污泥作为流加菌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并采用批次试验研究了包埋颗粒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以包埋颗粒作为流加菌,在49 d内成功实现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加速启动,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80.7%和83.1%,总氮去除负荷为0.505 kg·m-3·d-1。动力学研究表明,包埋颗粒对氨氮和亚硝氮的半速率常数分别为1.57 mmol·L-1和1.505 mmol·L-1。包埋颗粒对氨和亚硝酸的抑制常数分别为724.2 mmol·L-1和66.65 mmol·L-1。厌氧氨氧化菌包埋颗粒具有优良的动力学特性,作为流加菌效果显著,对新型厌氧氨氧化菌种流加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好氧硝化颗粒污泥与厌氧氨氧化生物膜作为接种污泥,在缺氧条件下利用EGSB反应器培养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根据反应器内污泥性状以及运行效果,随时调整反应器的进水基质浓度以及上升流速等关键控制因素,加快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同时考察系统的脱氮效能、粒径分布、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表面形态以及内部结构与微生物分布情况。反应器运行80 d后,培养出成熟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0.556 mm;89 d时,总氮去除负荷达4.758 kg N·m-3·d-1。FISH表明颗粒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为优势菌种,同时SEM与TEM观察表明颗粒污泥是由多个小颗粒聚集形成,而且形状不规则,内部结构排列紧密。  相似文献   

13.
在设计出的机械提升式厌氧双循环反应器中,以絮状污泥为种泥,对反应器启动过程中污泥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在常温下启动,经过40d后污泥开始颗粒化,165d后大部分污泥的粒径介于0.6~1.2mm。所培养出的颗粒污泥的活性相对较好,比产甲烷活性ACT=0.91g/(g.d),VSS/TSS为0.67,SVI达到了15.2mL/g,颗粒污泥平均沉速为45.1m/h。并且在CODCr容积负荷=20kg/(m3.d),HRT=16.0h的情况下,CODCr的去除率超过了80%。  相似文献   

14.
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的分析测试方法简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厌氧颗粒化污泥的形成是UASB等高效厌氧反应器启动成功的标志,研究污泥颗粒化常用的手段就是测定反应器内污泥颗粒的粒径分布,测量颗粒污泥粒径的方法有沉降法、湿式筛分析法、显微镜法、图像分析和激光粒度测定法等。而湿式筛分析法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效性是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生物脱氮工艺的优势,污泥颗粒化则是生物反应器高效性的重要原因。控制进水亚硝酸盐浓度为360mg·L-1,回流比为0.5,经过230d的连续运行,逐步将厌氧氨氧化膨胀颗粒污泥床(expanded-granular sludgebed,EGSB)反应器(1.1L)的水力停留时间由6.9h缩短至0.30h,获得的容积基质氮去除速率为50.75kg.m-3·d-1,是原有世界最高水平的2倍。在此工况下获得的高负荷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为(2.51±0.91)mm,比污泥厌氧氨氧化活性为1.899kg·(kgVSS)-1·d-1,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s,ECP)总含量达143.00mg·(gVSS)-1。随着反应器容积基质氮去除速率的提高,反应器内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胞外多聚物含量增加,其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更快,蛋白质的"超量产生"致使颗粒污泥的PN/PS增大,易随水流失。  相似文献   

16.
采用3组气提式序批反应器(SBAR),以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在投加不同的晶核物质的条件下,研究投加不同的晶核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的影响。其中,R1(对照组)、R2(投加厌氧颗粒污泥)、R3(投加破碎后的厌氧颗粒污泥),经60 d好氧颗粒污泥成熟,成熟颗粒污泥SVI降到35 mL/g,COD去除率达到95%。可以看出,破碎厌氧颗粒污泥的投加比普通絮状活性污泥更有利于促进絮状污泥的颗粒化,但R3中形成的颗粒形状不均匀,且稳定性、抗冲击能力较差,在温度降低之后,R3也最先破碎。  相似文献   

17.
丁爽  郑平  唐崇俭  张吉强  胡安辉 《化工学报》2011,62(5):1395-1401
分别以厌氧产甲烷污泥(AMS)、新鲜厌氧氨氧化污泥(FAS)和储藏厌氧氨氧化污泥(SAS)作为接种物,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膨胀颗粒污泥床(Anammox-EGSB)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污泥性能。结果表明,3种接种物启动Anammox-EGSB反应器的有效性为:FAS>SAS>AMS;启动过程中3种接种物的生物含量(VSS/SS比)上升,污泥粒径增大,沉降速度加快,反应活性提高,颜色趋向鲜红,Anammox性能逐渐改善,细胞悬液在相似文献   

18.
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厌氧反应器具有占地面积少、容积负荷高、运行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市政和工业废水处理。厌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是高效厌氧反应器启动的关键。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的方法,着重讨论了运行条件的优化、优势菌种的筛选和投加颗粒物、高聚物以及金属阳离子对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的效果,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厌氧污泥颗粒化的工程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EGSB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机械强度、二价金属含量、胞外聚合物含量等,探讨了EGSB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中药废水COD浓度为2000~5000 mg·L-1、HRT为12 h、T为30℃的条件下,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500~1000 μm之间,完整系数(integrity coefficient,IC)小于20,颗粒污泥EPS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分别为85.59、63.67和21.92 mg·(g VSS)-1,此时颗粒污泥絮凝性良好,机械强度高。当HRT减少为6 h时,IC为30.03,蛋白与多糖的比值增大到6.86,但多糖含量仅为18.11 mg·(g VSS)-1;而当T降低为20℃时,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250~750 μm之间,IC增大到32.11,Ca2+、Mg2+、Mn2+含量减少 为20.78、4.79和0.94 mg·L-1,颗粒污泥EPS显著降低,其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仅为69.04、58.87和10.17 mg·(g VSS)-1,在此运行条件下,出现了颗粒污泥的解体、流失,同时出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20.
王文光  马晨曦 《辽宁化工》2014,(6):746-748,753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过程就是厌氧氨氧化菌不断富集和活性逐步提高的过程。本文综述了实现厌氧氨氧化工艺快速启动的基本策略,并总结了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成功的主要特征。相关文献表明,培养生物膜能够有效地减少菌种流失,接种污泥颗粒化有利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形成,进而缩短反应器的启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