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分异差,流体识别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和声波时差3种孔隙度曲线的重合程度,通过构建孔隙度曲线指数来指示岩性的纯度;结合反映流体性质的深感应电阻率和刻画储层物性的声波时差曲线,构建流体识别指数识别储层的含油性;在此基础上,依据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进一步识别油水同层和水层。综合流体识别指数和产水率,建立油水层识别图版。通过对研究区的58口井测井综合解释,并与试油数据进行对比,该方法识别油水层的准确率为91.4%,提高了储层流体识别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不同水驱特征曲线对应不同的油水相渗规律,文中研究了2种水驱特征曲线下童氏"7.5"值的计算公式,认为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式不同,则推导出的童氏"7.5"值也不尽相同,但也存在共同之处,即该值与油水相渗曲线的回归系数及储层和流体的性质有关。通过实例验证,推荐使用乙型水驱特征曲线的油水相渗规律来计算童氏"7.5"值。  相似文献   

3.
油水相对渗透率是描述储层多孔介质油水渗流的重要参数,高产的高孔高渗油藏在近井地带可能会发生单相或两相的非达西渗流,以致于在常规条件下得出的相渗曲线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该类油藏的渗流特征,导致产能评价及预测不合理。通过考虑高孔高渗储层多孔介质的油水渗流特征,建立了考虑高速非达西效应的高孔高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了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计算了不同油相或水相非达西系数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最后数模分析了高速非达西效应对高孔高渗油藏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相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较为显著,非达西效应的影响在油水相渗曲线的两端更为明显。两相高速非达西效应虽然降低了油藏的总体产液量,但是抑制了产水,增加了产油量,与单相高速非达西效应相比,两相高速非达西效应对油田生产并不一定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4.
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数学模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效果评价的问题,基于饱和度方程、corey相渗曲线及J函数,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砂岩储层压裂液-原油渗吸置换半解析模型,模型考虑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能够获取不同参数影响下的饱和度沿程分布及不同渗吸时间下的原油置换率,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分析了相关参数敏感性,同时与长庆油田合水、定边2个区块致密砂岩岩心渗吸实验结果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数敏感性从大到小排序为润湿相系数、润湿相最大相渗值、油水黏度比、非润湿相系数、非润湿相最大相渗值;增加流体流动性、减小油水黏度比有助于提高岩心渗吸置换率;改变润湿相参数比改变非润湿相参数对渗吸作用影响更为显著;模型渗吸稳定置换率计算值与岩心实验计量值拟合率为85.7%,验证了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对压裂液-原油渗吸置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胜利油田孤岛油田新近系馆陶组砂岩储层为例,在岩心油水相渗测试实验及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表征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建立了砂岩油藏开采动态模型,探讨了不同韵律性、不同开发方式下相渗模型的适用条件及对开发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别拟合气测渗透率、平均孔喉半径等7个影响相渗曲线的参数和相渗曲线端点以及曲线形态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交替条件期望法进行多元回归,以气测渗透率和平均孔喉半径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以渗透率变异系数和特征结构参数建立了残余油饱和度计算模型,以气测渗透率建立了束缚水下油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以渗透率变异系数和特征结构参数建立了残余油下水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4个端点表征模型的绝对误差都小于0.1;以霍纳普相渗曲线形态指数经验公式为基础,利用均质系数建立了油相相渗曲线形态表征模型,利用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孔喉比建立了水相相渗曲线形态表征模型,2个形态表征模型的绝对误差小于1.7,模型可靠。②在砂岩储层衰竭式开发模拟中,生产动态主要受油相相渗的影响,利用油水相渗曲线模型推导出的相渗曲线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储层非均质性带来的影响;在注水开发模拟中,储层的非均质性会加剧水相相渗对生产动态的影响,模拟时采用对产油量贡献最大的储层的相渗曲线更能接近实际生产动态。  相似文献   

6.
描述特低渗透油层两相渗流特征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单项非线性渗汉方程出发,按一维两相渗流理论,导出了描述特低渗透油层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的公式,用该公式建立了低渗透岩样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经曲线计算方法。该方法突破传统只在标配系数LμV>1的情况下计算特低渗透岩样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问题,不仅考虑了毛管压力的影响,还考虑了油水非达西渗流的影响,反映了特低渗透储层岩心的两相非线性渗流特点。利用该公式可以为正确描述特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规律提供可靠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测井资料确定储层油水相渗透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储层油水相渗透理论,利用测井资料,建立了储层油水相渗透率地质、数学模型.它可以准确地给出随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变化相对应的油水相渗透率变化曲线和数值,从而可定量或定性地计算剩余油产能、产水率,划分水淹等级,描述剩余油分布.经在双河油田实际应用和验证,该方法计算的油水相渗透率数值达到较高精度,为非均质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给测井资料解释和应用增加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8.
含水率是产能预测和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其内部流体渗流特征复杂,因此,对致密砂岩含水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油水相对渗透率是含水率计算至关重要的参数,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延长组长8_1储层为例,首先分析岩心相渗实验结果,研究了致密砂岩的相渗曲线特征,并基于孔隙结构指数与束缚水饱和度将相渗曲线分成3类;然后,通过非线性拟合分别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系数,基于该系数与孔隙结构指数的关系,建立研究区不同孔隙结构的相对渗透率模型;最后,利用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孔隙结构的含水率计算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22口井的22个试油层,其中有16个层的含水率计算结果与试油结果基本一致,符合率约为72.72%。所以,上述模型对于致密砂岩含水率的计算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其计算结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9.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是评价油水两相渗流的特征曲线,是油藏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大量的岩心驱替实验,在建立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函数的凸凹性将相渗曲线划分为水相凹型、水相凸型、水相直线型3类。评价了相渗曲线类型与储层物性、共渗点、共渗范围、驱替效率、含水率及沉积相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注水开发对相渗曲线变化影响较大,注水可改善水相凹型曲线岩心储层物性、有利于原油开采,而注水对水相凸型曲线岩心储层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低对比度储层电性与含油气性关系复杂,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接近,仅用常规测井识别流体性质较困难。为了准确识别该类气藏流体性质,以相渗资料、毛细管压力等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相渗模型及分流率方程,建立了水气比的计算模型,结合生产动态及测试资料,建立了水气比流体的识别标准,并依据该标准确定了文昌A凹陷储层流体性质。结果表明:(1)计算水气比与实际生产数据符合度高,流体解释结果准确率达到92%,有效地提高了低对比度储层流体识别的准确率;(2)生产测试资料对该方法流体性质识别的准确性起决定作用。该方法有利于同类储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大庆G地区葡萄花油层具有高泥、复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该区葡萄花油层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之间关系必须考虑泥质对于岩石导电性以及渗流的影响。引入"三水"概念,将泥质岩石总孔隙水分成可动水、微孔隙水和黏土水,将可动水孔隙等效为n根毛细管组成,结合泊肃叶方程和达西定律,推导水相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及可动水流动等效曲折度之间的关系式。利用三孔隙导电模型推导只有可动流体孔隙存在的岩石电阻率增大系数与含水饱和度及可动水导电等效曲折度之间的关系式。再依据可动水水流与电流流动相似性原理建立泥质岩石水相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及电阻率增大系数之间的关系。依据可动流体孔隙各组分体积等量关系以及比面积概念推导出水相相对渗透率与油相相对渗透率关系式,得出泥质岩石油相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及电阻率增大系数之间的关系式。设计了岩石物理实验,保证储层孔隙结构和泥质含量在岩电和压汞实验测量中的一致性。利用泥质岩样的压汞实验数据根据Burdine模型获得水相和油相相对渗透率实验关系曲线,利用同一泥质岩样的岩电实验数据根据三孔隙导电模型获得假定只有流动孔隙存在的岩石电阻率增大系数值。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模型实验数据拟合,证明建立的泥质岩石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模型能够准确求取储层相对渗透率,可用于高含泥储层产水率测井解释。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沙三中6-10油藏储层最大进汞饱和度和退汞饱和度变化范围大,这反映了油藏相渗端点非均质性较强.在相渗实验较少的条件下,利用压汞曲线实验,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孔隙结构指数和残余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定量预测模型.将油水相渗曲线标准化后,利用相渗端点标定技术建立了考虑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的数...  相似文献   

13.
特低渗砂砾岩储层的测井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低渗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层判别困难。针对此,提出了采用测井相分析技术以及基于岩石物理相类型建立测井参数评价模型的储层判别方法。方法的思路是,基于测井相分析进行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使同类岩石物理相具有相似的岩石学特征,孔-渗关系呈规律性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岩电关系和测井响应特征;针对不同岩石物理相类型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真正考虑储层在岩性和物性上的变化,将地层的非均质性问题转变为均质性问题;选取与油水层关系密切的测井参数或计算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提取反映油水层特征的综合特征参数,进行油水层判别。对方法进行了软件开发,并应用于研究区15口井的测井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和油水层判别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毛鑫  冯文光  杨骞  谢爽  郑丽  张维锦 《河南石油》2011,(6):90-91,95
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实验误差的影响,岩心实验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很难代表整个油藏的相渗特征。文中根据油田生产数据结合分形理论计算得出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从而修正实验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具体的油藏实例,应用分形理论得到相渗曲线计算含水率与油田实际生产中的含水率规律符合性好,表明该方法能提高岩心实验得到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实验误差的影响,岩心实验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很难代表整个油藏的相渗特征.文中根据油田生产数据结合分形理论计算得出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从而修正实验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具体的油藏实例,应用分形理论得到相渗曲线计算含水率与油田实际生产中的含水率规律符合性好,表明该方法能提高岩心实验得到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可...  相似文献   

16.
西湖凹陷低渗气藏在开发过程中普遍产水,影响到后续开发效果,为了有效开发低渗气藏,为下步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有必要弄清储层产液性质.文中基于低渗岩心稳态法相渗实验数据,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相对渗透率与含气饱和度之间的定量计算模型,结合测井资料计算的含水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可以准确计算储层的气相、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率,进而利用生产井的水气比标准来确定气藏不同流体的含水率分布区间.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的产水率与测试结论吻合较好,能较准确地判断低渗气藏产液性质,为勘探开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用生产测井资料求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生产实际中没有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而无法用生产测井资料求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的问题,提出一种求储层油饱和度的新方法。根据达西定律推导出储层产水率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关系式,并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经验关系,建立了储层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同时,讨论了岩石参数和流体特性对产水率的影响。通过综合运用裸眼井常规观测井资料和套管井中生产测井资料(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和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研究确定区块每一储层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关系式。根据不同储层的经验关系式及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可求出对应产层的含油饱和度值,从而为油田进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的压差条件下,储层的产液性质及各相流体的产量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相对渗透率和流体黏度。提出一套新的动静态参数结合的产液性质研究思路,利用常规密度、电阻率测井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得到储层的束缚水、残余烃与可动水体积,再结合核磁共振T2谱转换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一起建立相渗模型,计算出含水率以及流量剖面。该方法能够提供油气井开采初期整个射孔层段的烃类产量和出水量比值。预测的结果与后续的测试吻合精度高,有助于完井决策,提供今后产量变化油藏模拟所必须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页岩孔隙结构及固液相互作用复杂,其微观渗流特性加大了页岩油产能预测的难度。为准确评价体积压裂后多尺度孔隙结构发育的页岩油藏产能,基于页岩储层油水两相相渗计算方法和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考虑页岩真实孔隙结构作用下的微观油水两相渗流特性,形成了考虑页岩体积压裂页岩油藏产能的数值模拟方法。基于页岩储层孔径分布计算油水相渗曲线,结合页岩油藏压裂/生产流程,开展了页岩油藏压裂液空间分布以及油井产能评价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孔径分布下的页岩油水两相相渗曲线存在差异,压裂液主要分布在压裂裂缝、与其相连的天然裂缝以及其周边基质中,在闷井过程中裂缝内压裂液逐渐渗吸进入基质并置换基质中原油,经体积压裂可实现改造区域的整体动用。研究结果可以从微观油水两相渗流特性与宏观产能评价角度为页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红河油田延长组长9段储层的岩石薄片、孔喉测试、油水相渗、启动压力梯度测试等岩心实验以及录井、测井等资料,研究了高孔渗储层特征。结果表明,高孔渗储层岩屑含量略高,云母及黏土含量低,压汞分析的孔喉结构明显优于低孔渗段,相渗曲线等渗点相对渗透率值明显高于低孔渗储层,相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油相渗透率均较高,产水率则低10%以上;微观喉道半径大于1.2μm,启动压力梯度小于0.06 MPa/m。高孔渗储层主要成因是成岩中后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溶蚀作用,改善了长9段局部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高孔渗储层分布在长912储层的中下部,含油性明显要好于低孔渗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