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改性,并将其填充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材料中。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适量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在聚氨酯丙烯酸酯中分散性好。对含有不同质量分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材料的固化膜进行了柔韧性、铅笔硬度、拉伸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和抗冲击强度测定,结果表明:当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4%时,固化膜的拉伸强度达到6.68 MPa,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1.88%,抗冲击强度为50 kg·cm。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发挥陶瓷材料抗压性能好和碳纤维材料高比刚、高比强、耐冲击性能好等优点,实现两者稳定、高效的连接,采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环氧胶粘剂进行增强改性,探讨了MWCNTs添加量以及胶层厚度对CFRP-陶瓷接头剪切强度和断裂模式的影响。3D轮廓仪、旋转流变仪、综合热分析仪及胶接接头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WCNTs提高了CFRP-陶瓷接头的剪切强度,当MWCNTs质量分数为1.00%、胶层厚度为0.5 mm时,接头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20.01 MPa,提高了19.96%;同时,不同胶层厚度的CFRP-陶瓷接头经历不同的失效阶段,胶层厚度为0.5 mm,表现在搭接区端部胶层开裂,胶层厚度超过1.0 mm,表现在搭接区端部胶层开裂逐渐向胶层内部断裂过渡;在此最优含量下,改性后环氧胶粘剂固化反应速率最大、热分解温度最高、热稳定性最佳,热分解残余剩余率提高了9.57%,但是,纳米颗粒的增强效果与其团聚性能相关,随着纳米颗粒含量增加,改性效果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添加石墨的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进行拉伸试验,考察石墨的添加量对改性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得到了试样的拉伸强度及其拉伸性能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的添加量对改性PTFE的性能影响很大.当石墨体积分数为24%时,改性PTF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聚四氟乙烯降低了48%,仅为12.2 MPa;随着石墨含量的继续增加,改性PTF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持续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分别添加0%、5%、10%、15%、20%、25%的玄武岩粉体和短切纤维,研究添加后木质复合材料关键力学性能的变化.当粉体添加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板的拉伸强度达到峰值24.3 MPa,比未增强的复合板高了94.3%;而玄武岩短切纤维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板拉伸强度达到峰值18.9 MPa,比未增强复合板提高50.8%.当粉体添加质量分数和玄武岩短切纤维添加质量分数均为10%时,复合板的弯曲强度达到峰值各为41.8 MPa和39.2 MPa,比未增强的复合板各提高了43.3%和34.4%.结果表明,玄武岩粉体不仅仅价格远低于玄武岩短切纤维,其增强效果也远优于该纤维.  相似文献   

5.
以刚采摘的新鲜核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微波核桃破壳试验,破壳率达到87.65%;同时研究了微波作用对核桃壳体材料拉伸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核桃壳体材料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质指标与处理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另外,还对核桃整壳拉伸力学性质进行了测定,获得了核桃壳缝合线处的拉伸强度极限值为1.47 MPa,为确定核桃微波破壳所需的膨胀压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硬脂酸为表面活性剂,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纳米Fe3 /TiO2粉体改性,对改性后的纳米Fe3 /TiO2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过改性的纳米Fe3 /TiO2粉体由极性转化为非极性,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此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改性效果优于硬脂酸.  相似文献   

7.
环氧丙烯酸酯作为紫外光(UV)固化光纤保护涂料的活性低聚物,其固化膜硬度高,性能优良,但脆性也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在涂料研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对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ERA)低聚物进行增韧改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加入10%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时,固化膜的柔韧性、拉伸强度较好,其涂料具有优良的折射率和各种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纳米Fe3O4及其复合体系的微波吸收特性,并分析了吸收机制以及复合组分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3O4/BaTiO3复合体系中,通过调节材料组分可调节吸收峰的位置,复合体系的有效吸收频带较单一材料拓宽。当样品的厚度为2 mm,Fe3O4与BaTiO3的质量比为3:2时,反射率为-10 dB的有效频宽达2.7 GHz,Fe3O4与BaTiO3的质量比为2:3时,反射率为-10 dB的有效频宽可达4 GHz。在Fe3O4/PANI复合体系中,当Fe3O4在复合体系中的质量比为35%左右时,微波吸收率最高,吸收峰值为-21 dB,-10 dB频宽大于4GHz。  相似文献   

9.
环氧E-51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4-丁二醇为扩链刺,二羟甲基丙酸为亲水扩链剂,三羟甲基丙炕为交联剂,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催化作用下,用E-51将聚氨酯改性,得到一种新型的聚醚型的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乳液.当二羟甲基丙酸质量分数为10%,三羟甲基丙烷质量分数为3%,环氧树脂E-51质量分数为4%时,改性产物的性能最佳.以环氧树脂E-51改性后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具有耐水性好、拉伸强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纳米聚丙烯酸酯微乳液改性纳米CaCO3在聚氯乙烯(PVC)基体中的分散性,以及添加了改性纳米CaCO3的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纳米CaCO3的表面性质由疏油性变为亲油性;改性后纳米CaCO3在PVC基体中均匀分散,并且与PVC基体结合良好;添加改性纳米CaCO3的PVC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明显优于添加未改性纳米CaCO3的PVC。  相似文献   

11.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十六胺对粘土进行改性处理,再用处理与环氧树脂(E-51)进行纳米复合制备了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讨论了影响材料形成的各种因素,并使用TGA,XRD、TEM等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粘土的离子交换量采用TGA测定;处理土的结构采用FT-0IR和XRD进行表征;十六胺处理后粘土的晶面间距由原始粘土的1.27nm扩展到1.74nm;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采用TEM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microwave heating, and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microwave heating, use maleic anhydride as curing agent. The technology of microwave curing E44 epoxy resins is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red epoxy resin samples in different contents of curbing agent by microwave and thermal curing methods a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and then som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which are obtained. At last, this paper analyses why microwave curing can improv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epoxy resin.  相似文献   

13.
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固化环氧树脂的DSC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改性合成的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衍生物作为环氧树脂潜伏性固化剂,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环氧树脂E-44体系的固化反应。结果表明,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与双氰胺相比,具有较高的固化反应活性,显著降低了固化反应的温度,而且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环氧树脂E-44体系也具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同时间甲苯胺改性双氰胺/E-44环氧树脂体系的动力学研究也表明该固化体系的活化能明显降低,固化反应活性与未改性前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现有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性能不足的问题,研究了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采用先乳化后改性的方法制备了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利用击实试验和马歇尔设计方法确定了混合料的最佳外掺水量和最佳乳化沥青用量,对比分析了其击实和养生方式,并利用车辙试验、低温弯曲破坏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疲劳试验等分别评价了其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能和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第一次击实50次、110℃养生24 h、第二次击实25次、室温静置24 h的最佳击实和养生方式,可使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密度、空隙率、水分挥发量和稳定度达到最优.同时,与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相比,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优越,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不足,水稳定性能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新型环氧树脂固化剂的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新型含有醚酮键的芳香胺固化剂(BADK),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选用BADK作为固化剂,对含有联苯结构的环氧树脂和通用型环氧树脂E-51的固化条件、固化物耐热性和吸湿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固化剂的使用提高了通用型环氧树脂E-51的热性能;含联苯结构的环氧树脂固化物与E-51相比,无论是热性能还是耐湿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酸酯改性己二胺固化剂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丙烯酸酯类对己二胺进行改性,作为环氧树脂的室温固化剂。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固化剂的氨解变化,讨论了改性固化剂对环氧树脂固化反应产物的拉伸、弯曲、冲击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酯改性的己二胺固化剂可以在室温下固化环氧树脂,所得的环氧树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聚苯乙烯,经过四氢铝锂还原,制得单羟基封端的聚苯乙烯.与己内酯进行开环反应制备AB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己内酯),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红外光谱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表明,将此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加入到环氧树脂/甲基四氢苯酐固化剂混合体系中,经过反应诱导相分离发现,该嵌段在环氧基体中发生微观相分离,相分离尺寸控制在纳米尺度,可以作为环氧改性剂使用.  相似文献   

18.
腰果壳液改性胺是一种新型环氧树脂固化剂,市场反映良好。对其固化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主要通过表干时间、附着力、剪切强度以及适用期的测试,研究腰果壳液改性酚醛胺类固化剂及其复配体系对无溶剂环氧底漆的固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腰果酚醛胺类固化剂在保持优异的附着力和剪切强度的情况下,提高了固化速度,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固化剂。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存在的应力开裂以及与基体界面相容性差等问题,采用液晶和离子单体对芳纶纤维进行改性,再与环氧树脂及固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得液晶改性芳纶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固化20min,芳纶、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质量比为0.07∶35∶11,复合材料的弯曲应力为445.6MPa,应变为0.975%,比水解芳纶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芳纶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弯曲应力分别提高了29%和33%.扫描电镜研究表明,复合材料中分散相在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好,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断面处的断裂方式由脆性断裂变为韧性断裂.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加入液晶改性芳纶的复合材料出现了磺酸基团和氮氮双键的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20.
The curing process of epoxy asphalt was analy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Effect of curing temperature on viscosity of epoxy asphalt, and change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with curing time were investigated. The evolution of concentration of epoxy band was followed as a function of the applied curing proces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uring reaction rate of epoxy asphalt is invariable before 70 min at 120 °C, and it decreases when curing time exceeds 70 min. The viscosity of epoxy asphalt increases slowly with curing time at initial curing stage. But it increases quickly after initial curing stage and the initial curing time decreases as the curing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tensile strength increases slowly at incipient curing stage and increases rapidly when curing time is form 20 min to 70 min.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shows a decrease with curing time, but it exceeds 200% after cu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