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原型监测为基础,将实测值分析与理论推导相结合,对乐滩水电站运行期大坝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价。位移分析表明:坝基变形量及测值变幅普遍小于坝顶,由于分析时段内库水位变化较小,温度是影响坝体变形的控制因素;坝顶沉降量冬季大、夏季小,沿横河向呈不规则敞口"U"形分布,河谷坝段沉降普遍大于岸坡坝段;坝顶水平位移夏季向上游变化,冬季向下游变化,沿横河向呈不规则敞口"W"形分布,这与不同坝段的结构有关。挠度分析表明:坝体水平变形量随观测高程的降低呈递减规律,坝顶衰减速率快,至坝基变形趋于稳定。综合分析认为,坝体变形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正常,大坝目前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潘家口水库大坝到目前已运行12年,大坝观测工作自1985年竣工即全面开展,但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达不到规范要求,因此,1990年坝体引张线进行了改造。坝顶视准线于1994年改为坝顶引张线,改造后观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文章着重对改造后的水平位移和坝体挠度观测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认为影响该坝水平变形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库水位,呈年周期变化,大坝在高温季节向上游位移,在低温季节向下游位移,而且坝体挠曲变形随坝高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小浪底水库在调水调沙期间的运用方式,揭示了其库水位与土石坝变形的一般规律:土石坝顺水流方向水平位移变化与时效和库水位变化关系密切,土体固结是沉降的主导因素。调水调沙期间,大坝顺水流方向水平位移的时效作用改变,水位快速下降时,坝顶及上游坝坡、下游坝坡各监测点明显向上游移动;水位快速上升时,各监测点明显向下游移动;库水位变化时,坝体垂直位移的时效作用改变,沉降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4.
经对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堆石坝施工期长序列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堆石坝施工期相对沉降量最大为858mm,约占坝高1.2%。其中填筑期最大沉降量为724mm,发生在10环附近,占施工期总沉降量的84.4%,相对稳定期最大沉降量为193mm,发生在顶部,占施工期总沉降量的22.4%,不同高程坝体沉降总体表现为靠近坝轴线大,靠近两坝坡小。坝体水平位移在12mm以内。坝体与坝基间剪切位移已基本趋于收敛,最大值在16mm以内。坝基总体表现为无水压状态,绕坝渗流水位总体较低。坝顶钢筋笼内钢筋应力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该电站上水库堆石坝各监测物理量处于稳定状态或已基本趋于收敛,堆石坝总体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5.
恰甫其海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大坝安全监测项目及布置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属1级建筑物,最大坝高108m,坝顶长度362m,坝顶宽12.0m,上游坝坡1∶2.5,下游综合坝坡1∶2.33,顶宽6.0m,心墙上、下游边坡1∶0.3,其大坝安全监测主要布置了坝体变形、心墙土压力、渗流、渗流量等监测项目。其中:坝体表面变形监测包括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在上游坝坡、坝顶及下游坝坡设置监测表面变形监测点;坝体内部变形监测为心墙内部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测斜);坝体土压力监测主要监测粘土心墙是否会产生拱效应;坝体渗流及绕坝渗流监测是重点监测项目,在坝体上选取3个剖面,…  相似文献   

6.
水库大坝外部变形监测分为水平位移监测和垂直位移监测两部分,其中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系统采用独立坐标系统,高程由坝顶高程联测而得。在大坝坝顶及大坝下游坝坡共布设4条视准线,观测大坝水平位移,采用交汇测量法观测。结果表明,大坝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各项观测误差均小于规范规定的允许限差,观测精度达到规范要求,可作为今后大坝表面变形计算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卢陈涛 《小水电》2016,(4):33-37
通过对珊溪水库工程大坝的表面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坝基沉降和坝体内部变形等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大坝变形情况正常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廖瑜  余定仙 《人民珠江》2023,(S2):232-237
在各种荷载和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风化料坝体堆石随时间逐渐发生变形,过大的变形影响大坝安全稳定。为研究沥青混凝土心墙风化料坝在运行期较长时间的坝体稳定性问题,依托工程实例中叶水库沥青混凝土心墙风化料坝,基于三维流变分析Burgers模型,模拟大坝在蓄水后运行期10 a的流变过程,计算流变位移及应力变化。结果表明:竖向最大流变位移为25.37 mm,发生在河床段坝顶;水平向最大流变位移为9.48 mm,发生在左岸坝肩坝顶位置;大主应力极值、小主应力极值相比初次蓄水期增加7.75%、3.79%。坝体流变位移在前3 a增加较快,进入第3~10 a后,流变位移增量逐渐趋于稳定。综上,中叶水库大坝在运行期的10 a内流变变形较小,应力增加较小,沥青混凝土心墙风化料坝的流变规律与堆石坝流变规律基本一致,同时说明大坝是安全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坝体位移是大坝安全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潘家口大坝是一座高坝,坝顶采用视准线法观测水平位移,了解大坝的变形状况。本文主要谈完善坝顶水平位移常规观测设备和观测手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克孜尔水库2001年2月份的坝面水平位移观测发现主坝桩号0+400-0+750坝段位移量比较大;同时在库区检查发现,主坝桩号0+400-0+750坝段之间坝面有不同程度的纵向裂缝,与历年相比裂缝有所扩大,最大缝宽达到了11mm左右,发生在桩号0+566.5断面。根据以上异常情况,我们对大坝的坝面水平位移,坝体沉降,坝体水平位移等观测资料做了分析,认为是由于坝顶表面温度伸缩引起的温度缝,心墙没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钟前水库大坝变形观测资料分析及结构稳定计算,分析认为:大坝填筑质量差,填筑速度快,是造成运行中坝体变形量大及开裂的主要原因,两坝端及0 037断面附近坝体开裂可能性很大;大坝上游坡抗滑稳定安全不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大坝位移监测工作是水库运行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大坝的稳定安全运行。基于此,对某水库大坝位移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作图、特征值分析对大坝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坝位移随季节更替呈周期变化之规律,与测点所在坝段的坝体结构、坝高、基础地质相适应。各测点坝轴向水平位移主要表现为时效位移,少数测点表现为趋势性时效位移。垂直位移变化规律表现为夏季坝顶上升,冬季坝顶下沉;水位降低时坝顶上抬,测值呈现季节性波动并随水位升降而起伏。大坝位移未超管理阈值,未见明显突变,总体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3.
魁龙水库大坝为面板堆石坝,坝址区附近分布地层为第三系砾岩,属软岩。筑坝材料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采用‘砾岩+部分灰岩’料填筑方案,并开展了相关试验工作和坝体结构有限元分析计算,提出大坝各分区填筑参数,对大坝结构安全提供可靠依据。从施工期和蓄水后的观测数据分析,坝体沉降、变形及位移等符合同类坝型特点。  相似文献   

14.
柴河水库大坝为黏土心墙砂壳坝,6排共62个变形观测点平行于坝轴线布置,每年进行两次变形观测.本文主要分析2010-2014年大坝变形观测数据,研究大坝运行期的水平位移和沉陷,分析水压力、波浪压力、渗透力、水位骤降等因素对大坝变形的作用机理,总结归纳大坝变形规律,并对坝体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其他土石坝科研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模型坝地震残余变形的分布规律和破坏形态,进行了不同地震波输入的振动台试验.坝体的沉陷和水平变位总体量值很小,地震残余变形主要发生于下游坡河谷坝段附近;坝顶有少量沉降变形和下游坝坡浅层滑动,而上游坡未观察到明显的水平变位或沉陷;下游坝坡的颗粒松动,发生滚石或浅层滑动,并首先发生于坝顶河谷坝段附近,且随着地震动的加大,范围逐渐扩大,但没有发现深层滑动的迹象;坝体自振频率降低越多,说明振动对坝体造成的损伤越严重:双向或多向地震动输入不利于坝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桓仁水电站位于浑江中游,处于辽宁省桓仁县城东北,是浑江流域第一期水电开发工程。主要结合观测资料,对近几年桓仁水库的水位、大坝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2007-2011年水库无破坏运行状况,水库水位变幅未超过历史水位变化范围;②大坝各坝段近5年位移值及变幅呈正弦规律变化,夏季温度高,坝体向上游平移,冬季温度低,坝体向下游平移。对比表明:左岸挡水坝段位移比中部溢流坝段和4#以右的挡水坝段位移略小;③坝顶沉陷随气温呈正弦规律变化,夏季气温高,坝体上抬;冬季气温低,坝体下沉。对比表明:中间溢流坝段沉陷量比两侧挡水坝段沉陷量略大。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蓄水后,主坝坝顶呈现向库区一侧位移、坝左侧上下游变幅不一致且差异较大。基于原型监测成果,研究了该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主坝坝顶异常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蓄水后坝顶外观监测结果是可信的;坝顶上下游侧测点受不均匀沉降及防浪墙结构综合影响,致使蓄水后呈现向库区一侧位移变化的规律,真实体现了坝体蓄水后的变化过程;受防浪墙结构约束及测点布设位置综合影响,坝左侧顺河向上下游侧变幅呈现的异常规律,同样为真实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义乌市卫星水库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结构设计的新思路,主要包括坝顶结构采用上下游双挡墙的型式;国内面板坝坝顶滑模临时高程以下的坝体填筑均采用动碾,而在该工程中滑模临时高程以下5.2 m内,则采用Ⅰ、Ⅱ区混合料静碾;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将滑模施工的坝面作业平台宽度设计为6.6 m(比施工规范小2.4 m).提出了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下游增设挡墙对工程的质量、投资、工期、效益均有好处的论点.根据该水库1年多的运行(已达正常蓄水位)情况和业主对大坝的跟踪观测结果表明,大坝沉降量和渗漏量均满足设计要求,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9.
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了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坝在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反应的量测和分析、观察坝体在振动过程中的直接反应、量测坝体在振动后的永久位移和竖向沉降,得到了两河口高土石坝模型坝在地震中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地震残余变形及分布规律和坝体破坏过程及模式等。研究表明:空间位置、输入地震波强度和类型、先期振动和蓄水等因素对坝体各测点的加速度反应规律有重要影响。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很小;坝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河谷段、靠近坝顶坝坡土体的颗粒松动,发生滚石而引起的浅层滑动。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水库大坝混凝土连接坝段、均质壤土挡水坝段静动力计算中须考虑渗透体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静动力计算中渗流体力的施加方法,采用MSC.Marc有限元软件,通过Fortran语言自编用户子程序,对该坝地震响应过程开展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设计地震作用下,坝体的水平绝对加速度反应极值为5.0 m/s~2,最大放大系数为7.70;竖向地震永久变形最大值主要集中在最大断面坝顶附近,地震沉陷量约为坝高的0.06%;最大地震动加速度、动位移反应位于坝顶局部位置;坝顶存在明显的鞭鞘效应,需要在坝顶进行适当的抗震加固;各分区的设计与填筑标准、坝体分层填筑方案合理,坝体抗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