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金属醇盐方法,以二水合醋酸锌、氢氧化钠、乙醇为原料,制备出颗粒均匀、分散稳定的纳米ZnO溶胶,并且将其成功负载在苎麻纤维上,经过140℃煅烧2h后制得负载纳米ZnO的麻纤维预氧丝。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元素定性定量分析(EDAX)、纳米粒度分析及相关分析软件,分析和表征了预氧丝的表观形貌、元素含量及纳米ZnO颗粒粒径。通过对亚甲基蓝染料模拟工业废水进行光催化实验,证明制备的负载纳米ZnO的麻纤维预氧丝材料具备一定的光催化作用,光催化降解率为75.52%。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腈预氧丝皮芯结构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恒温和梯度升温两种模式下,对不同纤度、横截面形状的3种聚丙烯腈原丝进行了预氧化处理,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元素分析等技术研究了预氧丝的皮芯结构及氧元素的扩散。结果表明,对于恒温模式,在250℃加热1h的预氧丝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皮芯结构,而对于梯度升温模式,直到275℃才开始出现皮芯结构;原丝的横截面形状不影响氧的扩散,在相同加热条件下,肾形截面预氧丝的皮层厚度与圆形截面的相同;原丝纤度越小,越容易获得均质的预氧丝。原丝的细旦化以及适当的梯度升温预氧化工艺是获得优质预氧丝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以ODA与F-127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介孔结构的ZnO前驱体,将其600℃煅烧后在富氧条件下退火10h制得ZnO纳米晶。对产物进行TEM、SEM、XRD等分析,所得ZnO前驱体平均粒径为10nm,ZnO纳米晶平均粒径为60nm,并具有六方纤锌矿结构,电致发光测试结果表明:经富氧条件退火后的样品分别以波长为740与590nm的红-橙光辐射为主,并且研究了退火气氛(缺氧与富氧)、煅烧温度、退火时间及激发电压等因素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低温直流磁控溅射技术,经O2和Zn在真空腔内反应、在涤纶纺粘非织造布表面沉积ZnO功能性纳米薄膜。运用能量散射X射线能谱仪(EDX)分析样品镀层前后元素组成的变化及其含量,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纳米结构表面镀层的形貌及其与直流溅射工艺参数的关系。分析表明:ZnO颗粒尺寸在一定范围内随氧氩比的增大而增大,氧氩比为20sccm:20sccm时较合适;溅射功率和镀膜厚度的增加均使ZnO颗粒尺寸增大,溅射功率过大会导致ZnO颗粒发生畸变;溅射压强增加颗粒直径则是先增大后减小,同时压强增大颗粒均匀性和取向性变差。利用织物感应式静电测试仪测试镀层前后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发现经镀层后非织造布的抗静电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且随着膜厚的增加抗静电性能提高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循环冷却水系统滋生细菌会导致生物黏泥产生及设备腐蚀,为解决这一问题,由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纳米ZnO,改性纳米ZnO与氧化石墨烯(GO)在二甲基乙酰胺中复合,获得纳米ZnO-GO复合抗菌材料,并利用纳米ZnO-GO改性水性聚氨酯(PU),得到纳米ZnO-GO/PU复合涂层。对纳米ZnO-GO复合抗菌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及抗菌性能测试,对纳米ZnO-GO/PU复合涂层进行抗菌性能测试及物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纳米ZnO成功负载在GO表面,纳米ZnO-GO纯度较高,当GO质量分数为35wt%、纳米ZnO-GO使用量为160 mgL-1时,其抗菌率可达97.16%;当纳米ZnO-GO质量分数为2.33wt%时,纳米ZnO-GO/PU复合涂层抗菌率可达90.29%,同时拥有4 H的铅笔硬度及93.26%的缓蚀性能。  相似文献   

6.
KH-570对纳米氧化锌表面接枝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氧化锌粉体进行超声表面改性,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分析(TG-DSC)、透射电镜(TEM)、粘度、索式提取和活化指数实验等分析手段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纳米ZnO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KH-570与粉体之间既有物理包覆,又有化学包覆。经KH-570改性的纳米ZnO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且粒子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7.
采用直接沉淀法,通过改变沉淀剂(氨水、NaOH)及反应时间制备纳米ZnO粒子,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对所得产物的形貌及其荧光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不同沉淀剂制备的ZnO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均不相同,用Zn(NO3)2和NH3.H2O反应可制得花状的纳米粒子,而用Zn(NO3)2和NaOH反应则会生成球状的纳米粒子,其尺寸分别为500和200nm左右;反应前期,反应时间主要影响粒子的尺寸,随反应时间的增加粒子的形貌也发生变化;与以NaOH为沉淀剂制备的纳米ZnO粒子相比,以氨水为沉淀剂制备的纳米ZnO粒子具有好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乙醇辅助水热法制备出ZnO/TiO2和ZnO/SnO2两种纳米复合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能谱(EDS)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分析探讨了其紫外可见吸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图中,ZnO/TiO2和ZnO/SnO2纳米复合粒子的最大吸收峰较纯纳米ZnO蓝移。同时,在可见光波段也有较弱吸收,拓展了其紫外吸收光谱。  相似文献   

9.
采用低温水热法,通过未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CTAB和添加SDS三种方式成功制备了各种ZnO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ZnO纳米晶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有ZnO纳米晶均为高质量的六方纤锌矿结构,并呈现不同的形态,如花形、卷心菜形等。详细讨论了在不同表面活性剂水热生长的条件下,ZnO纳米晶的生长机制。此外,对ZnO纳米晶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测量,发现所有产物均具有相似的光发射峰位。  相似文献   

10.
测试纳米晶体SnO2、ZnO材料的热稳定性对于提高气体传感器的可行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纳米晶本SnO2、ZnO分别在80-370K和298-1773K温区进行了低温热容和热稳定性测量。利用热重分析仪(TGA)进行低温量热预处理,并且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对纳米晶体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氧流量条件下ZnO纳米棒阵列的形成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结合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p-Si(111)衬底上制备了呈直立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并且研究了氧流量对ZnO纳米棒尺寸、结晶特性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无法生长ZnO纳米棒;随氧流量减小,不同晶面上ZnO生长速率的不同导致ZnO纳米棒长度减小、直径变粗、结晶质量变差、纳米棒面密度减小。氧流量的减小使得ZnO纳米棒中的氧空位缺陷含量增加,导致位于约520nm处的绿光峰增强。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蒸发的方法在ZnO薄膜缓冲层上成功制备了高密度的ZnO纳米棒阵列,其中ZnO薄膜缓冲层是通过PLD(Pulsed Laser Deposition)的方法制得。与已有的报道不同,该方法未使用任何金属催化剂。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的结果表明,实验得到的ZnO纳米棒阵列整齐垂直排列在衬底上.此外,在常温下测量得到的光致发光(PL)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该ZnO纳米棒阵列结晶较好,无明显的缺陷,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棒阵列的形成主要归因于ZnO纳米棒和薄膜之间完美的晶格匹配。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腈原丝氧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研究了原丝在氧化过程中体密度、线密度、力学性能、环化交联程度、元素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氧化温度的加深,预氧丝交联度和环化指数增加,线密度降低,体密度增加,预氧丝模量、断裂伸长和强度降低。(2)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纤维致密性增加。(3)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纤维C、H、N元素含量及H/C、N/C比例逐步降低,预氧丝总体O和O/C增加,在氧化反应初期纤维Si含量迅速减少,然后基本稳定。(4)氧化过程中预氧丝表面的O含量基本恒定,预氧丝表面的含氧量高于中心含氧量。  相似文献   

14.
纳米氧化锌主要用途及其粒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氧化锌(ZnO)的应用及激光散射分析法、光子相关光谱法、电镜图象分析法,X射线小角散射法四种方法。同时列举了通过四种测量方法测得的纳米ZnO的粒度分布,并对采用激光散射分析与光子相关测量时的分散方法进行推荐。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制备ZnO纳米颗粒的新方法。在金属钠的液氨溶液中还原硝酸锌,所形成的金属Zn自然氧化而制得ZnO颗粒。为了研究表面修饰对产物形貌、粒径和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修饰的ZnO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及差热分析仪(TG-DTA)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制得具有六方纤锌矿结构的ZnO颗粒,未修饰ZnO颗粒团聚较为严重;修饰的ZnO纳米颗粒呈棒状,分散较好。红外和热分析表明SDS修饰在了ZnO纳米颗粒表面。测试了所制备ZnO颗粒的紫外可见吸收(UV-Vis)和光致发光(PL)谱,均出现了ZnO的特征谱带。提出的方法也适用于制备其它金属或氧化物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氨浸法与均匀沉淀法结合制备了不同Ag负载量的纳米ZnO/y-Al2O3复合物,并用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了Ag改性ZnO/γ-Al2O3复合物的晶型结构和表面元素组成及其化学态.以苯酚为模型污染物,在紫外光下考察了Ag改性前后纳米ZnO/γ-Al2O3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Ag能成功地负载到ZnO...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ZnO/BaTiO3纳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定了不同温度处理后样品的组成、结构、形貌和尺寸。对复合材料室温下的光致发光谱分析发现,复合材料的发光强度比纯的纳米ZnO发光显著增强;纳米ZnO中氧空位引起的510nm发光带的峰位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不同而分别出现蓝移和红移现象。其中蓝移主要是量子尺寸效应引起的,而红移则可能与致密化的BaTiO3所提供的高介电场有关。  相似文献   

18.
氧化锌(ZnO)纳米结构的形态是已知纳米结构中最为多样的多功能材料之一,由于一维ZnO纳米结构在电子与光电子装置中如表面声波、光子晶体、光发射二极管、光电探测器、紫外激光器、生物/化学传感器、场效应晶体管等诸多领域均展现出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研究热情.而选择不同元素掺杂为调节其电、光和磁性质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对实际应用至关重要,因此一维纳米结构的掺杂日益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焦点。按照掺杂方法和掺杂元素的不同,对目前ZnO一维纳米结构的掺杂进展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掺杂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低温水溶液法制备ZnO纳米花,将其与TiO2纳米颗粒以不同的质量比混合制备成复合浆料,采用刮涂法涂敷在掺氟的SnOz透明导电玻璃(FTO)上制备ZnO纳米花-TiO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光阳极,与Pt对电极和电解质组装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通过光伏性能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分析,研究ZnO纳米花与TiO2纳米颗...  相似文献   

20.
利用聚乙二醇接枝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g-PEG)作为介质,在低温下,通过溶胶-凝胶法在PEG修饰后的MWNT表面负载花瓣状的纳米氧化锌(ZnO)。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波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MWNT-g-PEG/ZnO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ZnO纳米粒子和MWNT之间结合紧密,ZnO的尺寸比较均一,推测了ZnO纳米粒子在MWNT表面的生长机理。MWNT表面的PEG对ZnO的负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ZnO原位生长的活性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