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导航》2005,41(4):56-61
利用GPRS网络,对GPS定位信息数据进行传输,以Intel的8031单片机为核心构架整个系统模块,给出整个系统的设计思想、硬件框图及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图并介绍了GPS信息数据格式,采用51汇编语言进行软件编程,通过单片机仿真实现了串行通信。  相似文献   

2.
在实时控制系统中 ,高速率串行通信条件下快速数据转换和传输直接关系着实时系统的速度和性能。为此提出了一种 MCS- 51单片机控制串行通信快速多路转换的设计方法 ,具体介绍了在应用中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用于多路荧光灯分解电流源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的设计,该电流源以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以I~2C串行通信总线为基础,实现了阴极分解需要的多路电流输出与控制。并具有参数设置数字化、实时电流测量及显示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周锐  周健 《电子测试》2012,(11):73-77
随着传感器、光纤、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数据通信系统在各个领域迅速地得到了应用。本文所述的激光模拟打靶多路数据通信系统是在现有RS485串行通信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部队实际群体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一种多路串行通信系统。主要对RS485多路数据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微机可以控制单片机的运行,可以任意选择采集数据的时间,既适用于近距离数据采集,也适合于远距离数据采集,具体论述了单片机接口的软件硬件设计、微机接口的软件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5.
利用AVR单片机对发电机负荷缸的多路远程遥控开关量进行采集,对采集到的开关量信号进行数字信号编码,通过RS 232/RS 485串行通信转换芯片实现了串行通信信号的远距离传送,在信号的传输和通讯中采用了握手和数据校验的方法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控制。该方法也可用于其他开关状态信号的采集和自动化控制场所,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监控。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多路串行数据同时接收/发送,然后汇合成一路串行数据发送/接收的多串口转换技术。使用Verilog语言在FPGA上实现了该方案,分别设计了数据的接收模块、发送模块、缓存模块以及系统的分频模块、延迟模块,实现了多路串行数据在通信速率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合成一路高速串行数据收发的功能。通过Quartus II仿真和实验测试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在PC测试中,16路波特率为4 800 bit/s的串行数据,可以以波特率为115 200 bit/s进行聚合,各路数据速率无互相影响,且误码率为0。该设计的优点在于节约硬件开支,达到串口多用的效果,适用于多路数据同时采集的实时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7.
基于单片机的高精度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一种以单片机作为下位机采集数据,并经RS232串口传输到上位机--计算机的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方法.在VB开发环境下,运用VB提供的通信控件,实现PC机与89C51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图形化显示、处理,存储等功能并给出硬件结构图和软件流程图.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某型电子装备研制中对于时序控制和多路数据采集的实时性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实时测控装置。采用多单片机系统实现了多路模数混合信号的实时采集,完成复杂的时序控制,准确地输出各种控制信号。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利用硬件逻辑判决电路对单片机的计算结果和传感器的参考信号进行优先级判断,最终输出系统所需的触发信号。该装置采用多个单片机和功能模块,构建了多数入多输出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利用RS 485协议实现多机串行通信,完成了系统预定功能。  相似文献   

9.
单片机与PC机三线制高速串行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长胜  章勇  鞠红 《信息技术》2002,(4):2-3,52
分析了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讯波特率误差来源,采取选择单片机适配晶振频率的方法,解决了串行通讯高速度与可靠性之间矛盾,可实现串行数据高速无误差传输,在多项实际应用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文中给出了硬件接口和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10.
章介绍高速视频多路开关和可调增益视频放大器集一起的MAX440芯片功能。说明利用单片机AT89C51控制的视频切换器的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说明在此系统中单片机与上位IBM-PC机实现串行通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受计算机硬件资源限制、传输速度低等不足,设计了以CY7C68013A为核心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并详细介绍系统软、硬件设计。CY7C68013A工作在SlaveFIFO工作模式下,主控芯片以访问外部存储的方式访问CY7C68013A的端点。主机应用程序通过发送命令给主控芯片,控制数据的采集及传输过程。本系统硬件扩展方便、编程简单、开发周期短。通过实验验证,系统采集到的数据与实际输入信号相符合,并能很好地还原出原始信号,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检测系统中,常采用多路数据分时复用的串行传输方式,并需要将其中的数据提取出来,若采用硬件电路,实现比较复杂。提出了将串行信号中鉴别出来的正脉冲信号送至INT0,利用AT89C2051单片机的外部中断0并通过程序延时来控制采样点的位置,在每个脉冲信号的中间位置采样,达到提取数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匡春雨  马琪  陈科明 《现代电子技术》2013,(24):149-151,155
给出了一个可用于SoC设计的SPI接口IP核的RTL设计与功能仿真。采用AMBA2.0总线标准来实现SPI接口在外部设备和内部系统之间进行通信,在数据传输部分,摒弃传统的需要一个专门的移位传输寄存器实现串/并转换的设计方法,采用复用寄存器的方法,把移位传输寄存器和发送寄存器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传输速度,也节约了硬件资源。采用SoC验证平台进行SoC环境下对IP的验证,在100MHz时钟频率下的仿真和验证结果表明,SPI接口实现了数据传榆,且满足时序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前向通道是单片机应用系统与采集对象相连接的部分,为了减少传输导线,防止干扰,选用12位串行输出8通道A/D转换器MAX186进行数据采集和光电耦合隔离器MOC3009进行隔离传输,与89C51单片机的接口只用四根线,因此,硬件电路的设计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流式细胞仪中大量数据高速采集、处理和传输的需求,设计了基于USB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并以FPGA为逻辑控制的核心。介绍了整体设计思路、硬件总体架构和软件流程。采用CY7C68013A的Slave FIFO数据传输模式满足高速传输的需求,以应用程序下载固件的方式满足仪器更新换代的需求。测试结果表明系统传输数据准确,传输速度可达25MB/s,对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CCD相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目前国内科学级CCD相机普遍采用USB2.0,其传输速度较低,传输距离较短的现状,设计了一款基于千兆以太网接口的CCD相机。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 II系列FPGA建立NIOS II软核做控制器,采用物理层(PHY)芯片加数据链路层(MAC)芯片的结构建立千兆以太网传输系统。实验中传输速率最高可达700 Mb/s,传输距离可达50m,从而解决了现存CCD相机存在的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nRF905的无线数据传输设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距离无线通信以其使用便捷和功耗低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设计了基于无线数据收发芯片nRF905、以ATmega16为主处理芯片的无线数据传输设备,给出了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框图和硬件电路。同时,制定了外部数据设备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之间的串行通信协议,介绍了nRF905的配置及收发流程、USART和SPI等接口软件的设计方案,给出了系统主程序流程图。最终实现了该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实验表明该设备能完成高速有效的数据传输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设计与开发了一套USB3.0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该系统采用MAX 7000A为主控芯片,CYUSB3014为USB3.0接口芯片。本文先给出硬件系统的设计,然后介绍了固件和驱动程序的开发。经测试,该系统能实现超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  相似文献   

19.
高速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弹载电子测试仪对高速数据传输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基于USB3.0的高速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该系统数据传输部分采用Cypress公司CYUSB3014芯片作为接口芯片,详细介绍了接口连接及硬件工作过程;介绍了USB3.0接口的软件设计主要模块,如DMA通道、GPIF II可编程接口等固件编程。实际测试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数据高速可靠传输,固件程序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20.
USB2.0技术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李晓蓉  张曼  聂鑫 《电讯技术》2006,46(2):177-181
介绍了一种高速实时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的USB2.0接口的硬件、固件设计方案以及其驱动的实现。该系统采用ADSP-2188M数字信号处理器和ISP1581 USB2.0设备接口芯片来实现系统与PC机之间的高速串行数据传输,提出了一种使用多芯片开发符合USB2.0规范的外设端通用数据传输模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