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酒的勾兑是把各种基酒或组分不同的酒相互搅拌混合的过程。勾兑过程调合搅拌可加快组分之间的相互融合、反应。脉冲气动勾兑调合搅拌技术采用压缩气体作为搅拌动力,勾兑过程在调合罐内可周而复始地使酒液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垂直循环运动,可加快酒体的混合、各成分之间的反应。脉冲气动调合搅拌技术在白酒勾兑应用中具有高效、灵活、节能、安全、免维修、容易安装、成本低、见效快等特征。(孙悟)  相似文献   

2.
基于MATLAB的白酒勾兑辅助软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在白酒生产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勾兑技术的必要性,介绍了一款基于MATLAB的白酒勾兑辅助软件,分析了以MATLAB开发白酒勾兑软件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对酒精勾兑白酒、非谷物原料白酒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涉及和关联酒精勾兑白酒、非谷物原料白酒的标准进行了分析。针对酒精勾兑白酒、非谷物原料白酒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白酒的品评、勾兑与调味这几项工作在白酒生产工作中极其重要,对成品酒的感官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白酒的品评、勾兑与调味是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品评是判定酒质好坏和勾兑、调味水平的主要依据,而勾兑和调味又都是在品评的基础上进行。有人形容勾兑是“画龙”,调味是“点睛”,品评是鉴别。所以说品评是勾兑、调味的前提,没有品评就谈不上勾兑,不会品评的人也不能胜任有水平的勾兑和调味工作。  相似文献   

5.
浅论白酒“勾兑”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彦刚 《酿酒》1998,(3):27-27
浅论白酒“勾兑”工艺迟彦刚(河北承德乾隆醉酒厂)白酒的“勾兑”工艺,自白酒开始酿造之日起就已存在,只不过那时的“勾兑”方式、“勾兑”意识与现在不同罢了。起初的“勾兑”,可以说是酿酒人处于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行为。古代的酿酒师只是简单地把先后酿出的白酒掺...  相似文献   

6.
将用粮谷自然发酵的原酒,按不同的香味口感分别贮藏后,根据酒质标准的要求,酒与酒之间按相应比例进行配比,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勾兑。勾兑是酒质稳定,固定风格独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艺,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在白酒行业的应用,揭开了中国白酒勾兑工艺的神秘面纱,也认证了中国白酒香型理论的正确性,为中国白酒勾兑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勾兑工艺是宝贵的中华酿酒文化遗产,是一代代酿酒人的心血结晶,酿酒人应不断努力,把勾兑这一技艺传承并发杨光大。  相似文献   

7.
太白酒计算机勾兑调味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系统分析1.长期以来,我国名优白酒的勾兑主要是由勾兑师凭借敏锐的感官品尝技能和丰富的勾兑经验来进行的.众所周知,勾兑过程会受到思维、心理、物理、化学、数量运算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会受到白酒生产人员科技水平的制约,造成人们对勾兑过程的规律性和某些反应机理认识不足,难以准确描述和传授,形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秘”色彩.因而勾兑工艺成为名优厂的主要“看家本领”之一.既束缚了勾兑技术自身的进步,技能传授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优质品率的提高;又限制了技术交流,阻碍了白酒生产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2.70年代以来,由于色谱分析技术的日益提高,白酒中许多微量香味成分得到了认识,因而给探索勾兑的奥秘创造了条件.对白酒中微量香味成分与酒风格的关系逐步有了一个较清醒的认识.以此来指导勾兑技术也就成了人们的研究课题,以后便形成了计算机勾兑技术的前身——数字勾兑,即通过计算机来控制酒中各种香味物质的含量范围及量比关系来达到提高酒质、稳定酒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勾兑技术在几家名优酒厂先后诞生.  相似文献   

8.
白酒计算机勾兑调味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淑梅  郭玉环 《酿酒》1997,(1):47-48
白酒计算机勾兑调味技术应用唐淑梅(黑龙江鸡西市制酒总厂)郭玉环(齐齐哈尔鹤北春酒厂)一计算机勾兑调味的意义白酒的勾兑调味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酿酒实践中积累、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白酒生产主要技术。中国白酒界有一句行话:“白酒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  相似文献   

9.
《中国酒》1998,(4)
勾兑白酒在生产过程中,将蒸出的酒和各种酒互相掺和,称为勾兑,这是白酒生产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因为生产出的酒,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兑能使酒的质量差别得到缩小,质量得到提高,使酒在出厂前稳定质量,取长补短,统一标准。勾兑好的酒,称为基础酒,质量上要基本达到同等级酒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针对白酒勾兑过程中,现有的白酒勾兑目标规划算法难以确定权系数(优先因子)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目标规划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选择三层前向BP神经网络结构,并通过选取理化指标向量与“优先因子”权系数向量之间合适的样本,对该神经网络结构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得到了一组最优的“优先因子”,代入配方模型,求得白酒勾兑最优的配方解.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优化算法快速、收敛、可行,能够得到满足多目标的最优配方,得到的理化指标曲线更加接近目标曲线,提高勾兑成功率至98%,降低了勾兑成本6%.因此,该优化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于白酒勾兑工艺中,得到满足多目标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11.
汪舒婕 《美食》2012,(12):19-19
8月22日,古井贡酒爆出“勾兑门”事件,后来又有媒体再爆“七成白酒非纯粮酿造”的消息。随着古井贡酒“勾兑门”事件爆发。中国白酒充斥着食用酒精的事窦再次浮现在公众眼前,“勾兑”,这个给公众以负面形象的词汇,实际上在中国白酒行业已经存在多年,但是,因为曾经发生过的工业酒精勾兑引发的致多人死亡事件,以及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紧张。让公众不得不怀疑起那些勾兑的目酒质量。  相似文献   

12.
江津白酒是川法小曲酒的代表.介绍了江津白酒的基础酒贮存、产品的酒体设计、勾兑、调味、加浆用水的处理及白酒过滤处理.  相似文献   

13.
《酿酒》2016,(1)
白酒勾兑技术应该在白酒行业内得到成熟应用,通过建立白酒勾兑自动计量系统,保证了大样勾兑的准确度,促进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适应"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新型白酒的勾兑工作体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新型白酒的勾兑工作中,评酒水平是做好勾兑工作的先决条件。运用先进的色谱分析手段,得出酒体骨架成分,有针对性添加缺少成分是指导勾兑优质白酒工作的前提。在白酒勾兑中还应注意4个问题:①保证有优质的酒基原料;②做到合理配比,精心操作,正确计量;③保证必要的贮存时间;促使酒体实现物理、化学变化,生香丰味,使酒体内体系平衡,提高酒质;④选择正确贮酒容器。(永光)  相似文献   

15.
尝评勾兑与白酒市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大和 《酿酒》2003,30(5):9-11
尝评勾兑与白酒市场,这个提法不一定表达了我的本意,准确一点应该说是白酒产品与消费变化,但这个题目比较大,一时难以说清,我只从尝评勾兑角度来谈一下如何适应白酒市场或消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叙述白酒勾兑对甜味剂要求的基础上,简介了我国批准使用的7种甜味剂;除对蛋白糖、甜叶菊等5种甜味剂的性能、价格进行了比较外,还对作者推荐的蛋白糖APM在液态法白酒和浓香型酒中应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结论指出:蛋白糖是目前国内白酒勾兑较理想的甜味剂。(陆月霜)  相似文献   

17.
贮存与勾兑是白酒生产中的重要工艺环节,是提高酒质的必要技术手段。常见的白酒贮存容器有陶质容器、金属容器、塑料容器、血料容器、水泥池容器等。白酒贮存重点是利用贮存容器对原浆酒的净化、对不同等级的酒进行老熟。勾兑主要是对不同的基酒进行组合和根据不同基酒选择调味酒,以及勾兑用水的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8.
熊子书 《酿酒科技》2006,(11):106-110
泸州老窖酒是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勾兑是白酒生产工艺的三大技术之一,是构建名优酒的重要技术。泸州老窖的勾兑技术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不同糟别酒间的勾兑;60年代初期的不同老窖酒间的勾兑;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5t铝桶进行勾兑组合;70年代,勾兑发展成为一门技术被用于生产实践;80年代以后勾兑技术进入现代化阶段,并采用感官、色谱和常规分析基础酒的数据进行勾兑。其勾兑法主要包括酒坛勾兑、铝桶勾兑和微机勾兑法等;其调味包括双轮底调味、陈酿调味、老酒调味、酒头调味、酒尾调味、酯香调味、酱香调味、曲香调味和窖香调味酒调味法;其勾兑现状主要采取不同糟别酒样、老酒与新酒酒样、新窖酒与老窖酒酒样、不同季节所产酒样和不同发酵期所产酒样间的按不同比例进行勾兑。(孙悟)  相似文献   

19.
从白酒勾兑实践出发,以95%vol酒精为基准,建立了一个简捷的基础数据表.在此表基础上推导出了1套便捷的白酒勾兑计算公式和方法.应用于生产实践,查表方便,计算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20.
刘淑玲  赵德才 《酿酒》2010,37(6):78-80
白酒勾兑和评价是我国酿酒行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传统工艺,传统的人工方法易导致勾兑、调味、评酒结果的不准确性。选用VB.NET、SPSS等工具,使用了聚类分析、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现白酒勾兑与调味、评价的生产管理系统。系统具有总结、提高、学习的能力,对科学评价白酒的质量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