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伍国正  吴越 《华中建筑》2011,29(1):84-87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建筑文化审美可以从建筑生成环境系统、建筑文化传统和建筑的审美特征等三个层面展开.该文结合对湖南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方式、人文精神、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观的分析,从文化审美的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在体现"礼乐"和鸣的宗法伦理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阴阳有序的"四象"时空观、审...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7)
木与石的材质不同,成就了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面临挑战,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冲击。鉴于此,文章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塔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剖析中国古塔文化意蕴和哥特式教堂建筑特色,探讨由古塔反映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特色和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93-94
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经过发展中西方民族各自呈现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思维、历史文脉、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趣等,这些诸多的因素深刻的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总结和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组群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天人合一"谈山西传统民居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论述了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精神,为进一步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传统文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杰弗里·巴瓦作品为例,指出其建筑事业以代表个人审美生活的"花园"为终始。两座私人宅园一方面似乎缩小了现代建筑的关怀范畴,摒弃了西方启蒙主义传统和城市乌托邦理想;另一方面则拓展了现代建筑的知识领域,开辟了一种与传统审美生活相呼应的、注重身体感知的物文化系统,发展出顺应广义"地形学"的顺势设计方法,体现出以精准物质营造为手段的高级环境伦理意识,和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推己及人的建筑学。巴瓦以其"在世间"的诗学远离了西方意义上的抽象知识传统和超越式的"几何原型"追求,自身却是现代建筑务宴精神和简明形式语言的真正传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礼制思想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对礼制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传统建筑装饰中的"礼"精神及其在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中的具体体现等不同方面分析并强调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聚落、佛殿、住宅共同存在"双中心"空间特征,根据"寨心与寺心""双中柱""主人柱与女柱"在不同仪式场景中所表达的涵义,论述傣族以"圣与俗""上方位与下方位"为核心的传统空间感知观念,并从社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方位体系和象征意义3方面解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这个建筑形态构成中最常见的要素,与地方观念、四方位空间模式、四时模式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方是最能体现方位的几何形体,方位与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它们的探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方与方位这两个最基本的建筑要素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作用.人们对方和方位的认识反映了人类空间观念的完善.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方的构图和方位的表现得到了最极限的发挥,表达出"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并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空间观念和空间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9.
叶凯伦 《华中建筑》2005,23(Z1):85-87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形质格局、超脱的内容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棋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游戏手段体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光辉,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珍珠.两者以"围合"、"气"之哲学内涵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试以围棋论建筑,从两者共通点中提炼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9)
文章对中西方哲学、宗教、文化观念等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中西方建筑环境景观营造方面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围合封闭式的建筑空间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特征,从中国皇权宫苑到平民百姓的高墙深院,都演绎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哲学思想。我国"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蕴含了诗情画意般的建筑景观构思。意境的表现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它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极具生命力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1.
竹子作为一种自然植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文化”。因此,“竹文化”建构的景观境界不只是有限的亮丽风光,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并激发游赏者突破有限时空而跨入无限的自由联想,从而升华了“竹文化”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士大夫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它肇始于魏晋,成熟于随唐,鼎盛于两宋。士园林产生和发展与士人隐逸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等的物象表现。要真正体味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不能离开对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特点和士大夫阶层隐逸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杨睿 《山西建筑》2011,37(24):19-20
研究了不同形式的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重点分析了中国古典绘画与建筑的共同美学特征,以便发掘出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充实和弥补现代建筑创作、教育以及理论研究中所表现出的肤浅与浮躁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赵艳君 《山西建筑》2006,32(24):26-27
分析了从古典建筑到当代建筑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粹与局限性,介绍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二者间艺术和审美意识锲合的创作之路,并指出了几种倾向,促成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相似文献   

15.
张杰  黄哲  陈月华 《华中建筑》2009,27(9):141-144
该文首先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语素概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能够运用于现代造园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语素之种类。为了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语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对其景观设计中的转化手法和应用方式做了初步探讨。最后通过案例与应用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语素具有富有特色的表现力,任何一种都具有其内在的美学规律,如何在设计实践中体会和灵活应用,对我们设计的民族性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翟彬彬  冯柯 《山西建筑》2014,(32):13-15
从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入手,研究了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传统思想和现代思维如何和而不同,顺应时代发展并以河南省开封市的宋都御街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审美价值分析,探索了能够传承和发扬各个时代所特有的生命元素和现代化城市发展下的出路,以及在传统审美价值影响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区域性审美构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符号审美的概念出发,运用符号学的观点,提出走中国传统文脉继承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道路,得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区域性审美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朝 《华中建筑》2006,24(9):131-132,140
该文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公祭建筑华表从语言、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回顾,进而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华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袁征系统,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本质,特有的优美和崇高等审美形态的内涵、以及中国人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社会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9.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传统建筑中,建筑装饰无处不在。它们既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技术参考价值以及旅游观赏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宝贵的财富。本文主要以南后街叶氏古民居为例,就一些常见的建筑装饰进行其在建筑和美学上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这些宝贵的传统装饰特色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能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与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