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下刚果盆地北部中新统深水浊积岩储层及含油性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刚果盆地北部中新统地层发育大型的深水浊积体,形成了一批典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水深500~1 500 m,钻探成本高,钻前的储层预测及油气检测是降低该区油气勘探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分析下刚果盆地中北部Mohm油田、KTNSM油田和Tomboco油田中新统浊积砂岩含油气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推导出利用叠后地震属性描绘地震数据体中的强振幅在空间的分布形态;用纵波/横波速度比属性预测具有浊积水道展布形态的地震异常体的岩性;在砂岩储集体刻画基础上,用叠前重构的泊松阻抗技术有效识别砂岩孔隙内的流体类型这一技术组合.运用这一技术组合,在下刚果盆地中北部H区块内钻前识别和发现了新的潜力勘探目标,并预测和描述了这些潜力目标在空间的分布范围与特征.部分目标经钻井证实,实钻结果与钻前预测完全一致,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对下刚果及其他西非海岸盆地的浊积砂岩储层及油气预测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南中国海石油勘探形势高涨,在湄公盆地(九龙、头顿)、南昆山盆地(昆仑)、万安西盆地,已钻探160多口井,其中有80多口井钻遇前第三系基岩,大熊-1井和01-B-1X井完钻地层为花岗岩。湄公盆地沉积岩厚约7000m,主要是非海相第三系碎屑岩。主要烃源岩为裂谷期渐新统湖相泥岩,中新统上部海相泥岩可能为潜在烃源岩。目的层为中新统、渐新统砂岩及前第三系基岩潜山。南昆山盆地及万安西盆地沉积岩厚度>7000m,主要为海相第三系碎屑岩。烃源岩为渐新统—下中新统海陆过渡相到深海页岩。目的层为渐新统—下中新统砂岩、中中新统—上新统下部碳酸盐岩和礁以及前第三系基岩潜山。  相似文献   

3.
张功成 《石油学报》2023,(4):569-582
边缘海等非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是当前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的前缘领域。南海是全球著名的边缘海之一,其深水油气成藏机理是前缘研究的科学问题。基于地学断面及大洋钻探成果等资料分析,提出南海的形成具有渐进式边缘海构造旋回的特征,即新南海洋盆的SN向打开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表现为自东向西扩展,古南海洋盆的SN向闭合在渐新世—第四纪表现为自西向东扩展。南海渐进式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了盆地和油气成藏要素的有序发育。在新南海北部地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具有“东早西晚”的特征:东段珠江口盆地形成始于始新世,发育始新统和下渐新统两套烃源岩、始新统—下中新统储层、中新统—第四系厚层泥岩盖层,含油气层的分布从潜山至中新统;西段琼东南盆地形成始于渐新世,发育下渐新统烃源岩、渐新统—上新统储层、上中新统—第四系厚层泥岩盖层,含油气层的分布从潜山至上新统。在古南海地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西段曾母盆地形成于渐新世,发育渐新统和中新统两套烃源岩、渐新统—中中新统储层、上新统—第四系盖层,含油气层的分布从渐新统至上新统;东段文莱—沙巴盆地形成始于中中新世,发育中新统烃源岩、下—中中新统储层、第四系泥...  相似文献   

4.
莫兰(Moran)油田是上阿萨姆(Upper Assam)盆地最老的油田之一,该盆地是阿萨姆-阿拉干(Arakan)地质区的一部分。油田位于印度东北部,从50年代后期就开始生产,产层为渐新统Barail组的碎屑砂岩。储集层以多层叠加河道砂岩沉积于河流-三角洲环境的3200m-3600m深度范围。迄今为止,这些油藏的采收率约占原始原油地质储量(OOIP)的29%,油田目前的产量为350m^3/d,最高稳产量约为2500m^3/d。本文描述了该油田的油藏管理,重点介绍了目前在油田深部发现含油远景构造的成功经验。在老油田中钻的第一口探井发现了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重新勘探开辟了前景。为了精确定义砂体的几何形态,加强了对生产中的渐新统储层的现行储层管理。同时,为了勘探更深层的始新统远景构造,于1998年进行了3D地震资料的采集。通过进行了3D地震资料与大量渐新统生产资料的综合研究,改善了砂体的几何形态,并在下始新统地层中识别出了一些相当大的构造。已在深度约4650m的Sylhe组Lakadong段的下始新统深部构造了第一口试验井并发现了油。这一新发现可能带来大量的新增储量。在提高浅层渐新统油藏采收率的同时,正在拟定莫兰油田下始新统远景构造的开发计划。  相似文献   

5.
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包括古南海形成与萎缩及新南海形成与萎缩2个旋回。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盆地分布与性质,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南沙地块区盆地为漂移裂谷盆地,南部为复合型活动大陆边缘挤压盆地,西部为转换大陆边缘剪切拉张盆地,东部为俯冲大陆边缘增生楔盆地,深水区盆地主要分布在陆坡区和南沙地块上。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主力烃源岩发育与类型,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始新世陆相、渐新世早期海陆过渡相、渐新世晚期海相3套烃源岩;南沙漂移裂谷盆地发育晚白垩世-早渐新世1套陆源海相烃源岩;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3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深水区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3套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大型储集体的形成,南海北部深水区发育4套储集体以深海扇为主,南沙地块发育2套储集体以三角洲与生物礁为主,南海南部以深水扇和生物礁为主;在大河入海口前缘的区域形成大型水道砂体等碎屑岩储集体,在隆起区形成生物礁滩。边缘海旋回控制深水区储盖组合,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油气成藏组合主要为渐新统-上新统,南沙地块区主要为始新统-渐新统下部,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藏组合为渐新统-上新统,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深水区成藏组合为渐新统-中新统。南海深水区主要油气藏类型与构造圈闭、深水扇及生物礁相关。南海深水区成盆、成烃、成藏特征受控于边缘海构造旋回,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缅甸马达班湾盆地位于油气富集的弧后走滑拉张盆地构造位置,寻找有利储层成为该区油气勘探 取得突破的关键。 运用铸体薄片和 X 射线衍射等岩矿分析技术对缅甸马达班湾盆地某区块上新统砂 岩储层岩石矿物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 屑石英砂岩,多为中等成熟。 总体上,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对研究区储层物性的影响均较小; 研究区南部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压实作用。 研究区整体上破坏性成岩作用对孔隙度损失的影响较 小,综合认为上新统具备形成油气储层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最新掌握的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获得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的新认识。万安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拗期和拗陷期2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近岸湖沼、扇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滨海—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物源自西向东;主力烃源岩为渐新统、下中新统的泥岩、页岩、煤及含煤泥岩,分布于中部坳陷和北部坳陷;储层主要有三类,分别为渐新统到上新统砂岩、中—上中新统碳酸盐岩、前古近系基岩;盖层为上新统—第四系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区域性地层;发育西部油气带、中部油气带和南部气带3大有利油气聚集区。万安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盆地地质资源量分别为石油29.38×108 t,天然气34 897×108 m3。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和彬长区块中生界延长组储层埋藏深度浅,压裂裂缝形态复杂,掌握储层人工裂缝形态对鄂南探区勘探开发部署、压裂工艺选择及压裂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岩石力学参数、瞬时停泵压力、储层非均质性和天然裂缝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当储层埋深小于500m时,水力压裂裂缝以水平缝为主;当储层埋深大于800m时,水力压裂裂缝以垂直缝为主;当储层埋深介于二者之间时,水平缝和垂直缝均可能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及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对南海南部3个主要盆地进行了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万安盆地和曾母盆地发育渐新统—下中新统煤系和陆源海相2类主力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文莱—沙巴盆地发育中中新统—上新统煤系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为Ⅱ2—Ⅲ型。万安盆地油气富集于中新统储层,平面上具有"西油东气"的分布特征;曾母盆地油气富集于渐新统—中新统储层,具有"下油上气"分布特征,平面上具有"南油北气"的分布格局;文莱沙巴盆地油气富集于中中新统—上新统砂岩储层,近岸浅水区是油气主要富集区。3个盆地受古南海消亡和新南海扩张的控制,主力烃源岩发育时期沉积环境各异,后期盆地内成熟度的差异性控制油气分布的区带性,构造运动在各盆地的响应机制导致油气成藏具有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球52 928个油气藏压力特征统计,从盆地类型、储集岩性、储层物性、油气藏温度、油气相态等5个方面出发,对深层和中浅层油气藏压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中浅层,油气藏总体以常压为主,前陆盆地、碳酸盐岩储层、致密储层、高温环境、凝析气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在盆地深层,油气藏总体以超压为主,被动陆缘盆地、碎屑岩储层、非致密储层、高温环境、油气混相中更易形成超压油气藏.不同压力特征油气藏随埋深呈现一定规律性:①负压和常压油气藏分别分布在深度2 500 m和3 500 m以上地层中,超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深度4 500 m以下地层中;②常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2 400 m、1 600 m和1 200 m,呈变浅趋势;超压油气藏在冷盆、温盆、热盆开始大量出现的深度分别为4 400 m、3 600 m和2 800 m,同样呈变浅趋势;③负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浅层,常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层,超压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主要位于盆地深层;④冷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宽,热盆超压油气藏发育范围较窄,温盆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1.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有利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碳酸盐岩古潜山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为系统总结该区深层古潜山(深度大于4 000 m)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多种地震属性参数分析成果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认识,准确解析了深层古潜山的构造形态,确定了古潜山层位;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野外勘察和岩心分析等资料,研究了该区深层古潜山的油源、储集空间、盖层、油气输导等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总结了深层古潜山油气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深层古潜山多数在渐新世以后进入稳定深埋期,古潜山圈闭的形成时间早,相应的烃源岩埋藏深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生烃窗口跨度大、生排烃期长、热演化程度高,为古潜山成藏提供了油气源保障;②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组成的网络体系,埋藏深度对其物性影响较小;③2套上覆区域性盖层与5套古潜山内部直接盖层,为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④在断层、不整合面近源输导下,深层古潜山各类油气成藏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好的配置关系,形成以长6井、宁古1井等为典型代表的“新生古储”古潜山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轮南古隆起控油理论及其潜山准层状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的难点,应用新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轮南古隆起对奥陶系潜山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轮南古隆起控油、潜山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理论体系。古隆起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古隆起控制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和潜山油气的多期成藏。提出轮南古隆起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准层状油气藏新模式,认为受风化壳岩溶储集体的控制,油气富集在潜山表层150m深度范围内。同时,形成了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如高精度三维地震储集体预测及酸压储集体改造技术、非均质碳酸盐岩油气藏井点优选及不规则井网开发技术等。图2表1参22  相似文献   

13.
��ɫ���dz�����ɲػ��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百色盆地是一个典型的陆相第三系残留型盆地。浅层气的分布,在盆地东部坳陷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区带上沿主干断裂呈珠状出现;在盆地西部主要分布在南斜坡的江泽地区并沿断层呈带状分布。含气层位主要是始新统百岗组和渐新统伏平组,次为始新统那读组,埋深一般小于1500 m,大部分气层埋深在300~700 m之间。浅层气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大多数呈现为甲烷含量高(超过95%,干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轻(-55‰~-70‰)典型的生物气特征,其成因类型可划分为生物气、生物气—热解气及油层菌解气三类。其成藏机制与烃源岩的早、晚两期生物气的形成作用有关(成岩作用早期和构造运动抬升后的晚期),并以晚期复合成藏为主。  相似文献   

14.
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气藏主控因素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具有形成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的地质条件。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勘探方向逐步转向埋藏深、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复杂的隐蔽型深潜山、潜山内幕等隐蔽型潜山目标。研究表明,埋藏深度大于3 500m的隐蔽型深潜山以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为主要烃源层,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其储集空间以孔洞、裂缝为主,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潜山内幕成藏受控于潜山内幕储盖组合的有效性、潜山内幕储层物性与油气运移通道输导能力的耦合关系,具有良好封堵能力的内幕盖层、良好储集物性的内幕储层以及优势的油气运移通道是潜山内幕成藏的关键。牛东潜山带、长洋淀潜山带、肃宁潜山带等多个隐蔽型潜山油气成藏区带的发现,展现了冀中坳陷该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浅层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克拉玛依油田九8区齐古组稠油油藏底部构造形态为一由西北向东南缓倾的单斜,地层倾角3°~9°,油层渗透率高,埋深仅200m,用直井开发单井产量低。钻了4口浅层水平井,井身剖面为斜直-增-稳(水平段)型,斜井深493~538m,垂深170.60~179.80m,水平位移403.50~477.80m,水平段长201.08~233.30m,斜深与垂深比2.82~2.99,平均单井产量比直井提高3倍多。文中介绍了浅层水平井的剖面设计、井眼轨迹控制、钻具结构等。  相似文献   

16.
莺歌海盆地浅层气藏目的层属上新统和第四系海相沉积,储集层为浅海陆架陆坡环境的滨外浅滩、滨外砂坝等,埋深400 ̄1500m,具较好的储盖组合条件。3套烃源岩分别是下伏的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在高地温梯度的影响下,高成熟的天然气沿垂向或侧向运移而聚集成藏。采用了高分辨率地震、低阻气层识别、配套气藏描述等新技术,提高了勘探效率和成功率。目前已发现6个含气构造、证实3个大中型气田,探获天然气地质  相似文献   

17.
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具有潜山油气藏形成与富集的良好地质条件,已发现了以任丘潜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大中型潜山油气田(藏)。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积极预探隐蔽的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又发现了牛东1超高温深潜山油气藏、长3古储古堵潜山内幕油气藏等多个隐蔽的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展现出该领域的良好勘探前景。碳酸盐岩深潜山储层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储集物性好,且具有油气早期充注、长期充注和高压充注特点,成藏条件优越;潜山内幕存在多套储盖组合,可以形成多种源山接触方式,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与潜山内幕储层物性的耦合关系控制油气成藏。隐蔽的深潜山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发现,主要得益于解放思想、精细研究、模式创新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牛东1超深潜山高温油气藏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牛东1井在蓟县系雾迷山组获得了石油642.9 m3/d、天然气 56.3×104 m3/d 的特高产油气流,从而发现了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埋深最大、温度最高的潜山油气藏。牛东1井钻探揭示,油气藏底部深度已达6027m 仍未见油水界面,温度已达201℃。该潜山油气藏的发现经历了初战失利、再战搁浅、重燃希望、重大突破4个阶段30余年的探索,高精度二次三维地震勘探及抗高温深度体积酸压改造为其圈闭发现和获得高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该超深潜山油气藏高产富集的主要因素:①深层沙四段-孔店组发育巨厚优质高成熟烃源岩,油气源充足;②潜山储集物性好,基本不受埋深的影响;③成藏条件匹配好,具有圈闭早形成并被烃源岩包围,以及油气早充注、持续充注、高压充注的成藏优势。牛东1潜山油气藏的发现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超深层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和特征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雄奇  汪文洋  汪英勋  武鲁亚 《石油学报》2015,36(10):1167-1187
含油气盆地埋深超过4 500 m的地层领域称之为深层。全球范围内,已在深层和超深层(>6 000 m)发现油气藏1 477个,油气储量分别占总储量的40% 和49%,目前中国塔里木盆地深层每年发现的油气储量约占总发现储量的90% 以上。随着世界对油气资源需求量增大,深层油气勘探的速度正在加快,挑战也在不断增多,研究深层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分布特征与中浅层油气藏的差异对于揭示和阐明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在生、储、盖、运、圈、保6个方面均与中浅层有较大差异,不能基于中浅层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建立的标准和方法判别和评价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在圈闭类型、储层特征、流体相态、温压环境等方面也与中浅层油气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套用中浅层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经验指导深层油气藏预测与勘探;深层油气藏在不同类型盆地、不同年代地层和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分布发育具有自身特点,确定勘探方向和钻探目标不能完全套用中浅层已有的认识,需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具体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