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建立原代地鼠肾(primary hamster kidney,PHK)细胞适应的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株(简称PHKT株)感染性滴度检测的蚀斑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方法 将主代鼠脑适应株TBEV感染原代地鼠肾PHK细胞,连续传12代。分别采用蚀斑法(将不同代次PHKT以不同稀释倍数感染单层BHK-21细胞,中性红染色,计算蚀斑数)和小鼠脑内攻毒滴定法(将不同代次PHKT以不同稀倍数经脑腔攻击小鼠,0.03 mL/只,连续观察14 d,Reed-Muench方法计算半数致死量)检测PHKT滴度,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建立的检测TBEV滴度的蚀斑法进行专属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验证。结果 PHKT病毒蚀斑滴度最高达8.9 lgPFU/mL;蚀斑法与小鼠脑内攻毒滴定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较好(r=0.92);蚀斑法检测PHKT病毒感染性滴度专属性良好,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变异系数(CV)均<5%。结论 建立了检测PHKT感染性滴度的蚀斑法,可作为小鼠脑内攻毒滴定法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毒力稳定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及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乳鼠返祖传代试验及小鼠脑内致病力试验SOP》,对随机抽取的28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乳鼠返祖传代试验的脑内致病力检测,同时测定发病乳鼠脑组织悬液的病毒滴度,并应用SPSS 13.0软件对28批疫苗病毒滴度、发病乳鼠脑组织上清病毒滴度及发病乳鼠脑内病毒对小鼠的脑内致病力检测结果进行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 28批乙脑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为6.0~7.1 Lg PFU/ml,发病乳鼠脑内病毒对小鼠的脑内致病力(LD50)均低于3.0 Lg LD50/0.03 ml,发病乳鼠脑组织上清病毒滴度为5.8~7.0 Lg PFU/ml。发病乳鼠脑内病毒对小鼠的脑内致病力与疫苗滴度及发病乳鼠脑组织上清病毒滴度间不存在相关性,而疫苗滴度与发病乳鼠脑组织上清病毒滴度间低度相关。结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毒力稳定,乳鼠传代返祖试验及其判定标准科学严谨,用于疫苗的质量控制是可行的,进一步表明SA14-14-2株遗传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甲型H7N9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和裂解疫苗经3种免疫途径免疫小鼠的长期保护效果。方法采用不同剂量(0. 15和1. 5μg)的甲型H7N9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及裂解疫苗单独免疫或辅以Al(OH)_3佐剂共同免疫,分别经腹腔、肌肉及皮下注射免疫小鼠1次,免疫后不同时间点(3~360 d)收集血清,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水平。免疫后365 d,用含10×LD_(50)致死量的甲型H7N9流感病毒同源鼠肺适应株A/Shanghai/2/2013(H7N9)经滴鼻攻毒,20μL/只,攻毒3 d,检测小鼠肺洗液的病毒滴度,攻毒21 d,观察小鼠存活和体重丢失情况。结果甲型H7N9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和裂解疫苗接种1次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IgG抗体,全病毒灭活疫苗比裂解疫苗IgG抗体滴度峰值高2~8倍,且Al(OH)_3佐剂可有效提高两种疫苗诱导的血清IgG抗体水平。免疫后365 d,全病毒灭活疫苗及含佐剂裂解疫苗免疫均可保护小鼠抵抗同源流感病毒的致死量攻击,且Al(OH)_3佐剂可有效提高H7N9裂解疫苗的保护效果。3种免疫途径中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产生的IgG抗体维持时间更长,免疫剂量相同时,肌肉免疫途径对小鼠的保护效果略优于腹腔和皮下免疫途径。结论 3种途径1次免疫甲型H7N9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或辅以Al(OH)_3佐剂的裂解疫苗,在小鼠模型中可提供至少365 d的保护,腹腔和肌肉免疫途径血清抗体持续时间较皮下途径更长,肌肉免疫途径保护效果略优于另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狂犬病病毒减毒株CTN-181的免疫原性。方法用不同病毒滴度的CTN-181株病毒对小鼠分别进行口腔或肌肉免疫,14 d后,分别用狂犬病病毒CVS株进行脑内或肌内攻毒,14 d后,计算小鼠的免疫保护力;同时于免疫后14、21和30 d,采用RFFIT法检测小鼠血清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水平。结果两种途径免疫的小鼠均产生了较强的保护作用和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口腔免疫后脑内和肌内攻毒的50%保护剂量分别为1.4×105和1.4×104PFU/ml;肌肉免疫后脑内和肌内攻毒的50%保护剂量分别为1.4×106和1.4×105PFU/ml。小鼠口腔免疫CTN-181病毒量≥1.4×105PFU/ml 14 d后,即可产生有效的保护,至30 d时,1.4×106和1.4×107PFU/ml剂量组中和抗体水平达20 IU/ml以上;肌内免疫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较低。结论 CTN-181减毒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较低病毒量免疫小鼠即可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被动免疫的狂犬病抗血清和免疫球蛋白(Ig G)对小鼠的攻毒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单独使用Ig G,按照125、250、1 000 IU/kg体重的剂量,分别在攻击致死剂量的强毒前后注射平均体重(20±1)g的昆明小鼠,观察14 d(脑内攻毒)或28 d(外周攻毒)后,记录小鼠发病及死亡情况,计算存活率。同时以类似的方法使用不同效价的抗血清进行试验。结果在攻毒前先注射Ig G或抗血清的条件下,小鼠的存活率与被动免疫的Ig G剂量呈正比,当Ig G剂量达1 000 IU/kg时,小鼠可得到完全保护;在脑内攻毒后注射Ig G或抗血清的条件下,无论被动免疫的Ig G剂量高低,均不能提供任何保护;但在外周攻毒3 d后注射Ig G,高剂量的Ig G可提供部分保护。结论血脑屏障可能允许部分Ig G进入脑内,并在脑内病毒感染早期阻断病毒复制,但病毒在脑内开始复制后,给予任何剂量的Ig G均不能对病毒感染提供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SA14-14-2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方法将SA14-14-2株分别经脑内和皮下途径接种小鼠,采用BHK21细胞病毒蚀斑法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病毒在小鼠不同脏器中的分布。同时以不同稀释度的强毒株SA14为对照。结果SA14-14-2株经脑内感染小鼠后,除在脑组织中短时间检出病毒外,在其他组织中均未检出病毒;经皮下感染小鼠后,在任何组织中均未检出病毒。而强毒株SA14无论经脑内还是皮下途径感染小鼠,在各种脏器中均可检出病毒。结论SA14-14-2株经皮下感染小鼠后,病毒不能在体内复制,证明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纯化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的方法。方法应用超滤浓缩和分子筛凝胶柱层析纯化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SA14-14-2病毒液,检测其病毒滴度、原代地鼠肾细胞残留蛋白含量、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庆大霉素残留量,并进行小鼠脑内致病力试验、乳鼠传代返祖试验、异常毒性试验,制备纯化冻干疫苗,进行热稳定性试验。结果纯化后的JEV病毒滴度高于7.0 lg PFU/ml,平均回收率为23%;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庆大霉素残留量及安全性试验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相关规定,去除了约95%的原代地鼠肾细胞残留蛋白;制备的冻干疫苗及热稳定性试验中的病毒滴度均高于5.7 lg PFU/ml,且热稳定性试验中病毒滴度下降未超过1.0 lg,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规定。结论建立了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纯化工艺,但病毒回收率较低,不适宜规模化生产,对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荚膜多糖型CP8菌小鼠全身感染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免疫攻毒保护性评价。方法金葡菌荚膜多糖型CP8国际标准株49525经37℃培养24 h,用PBS缓冲液稀释成不同浓度菌液,分组经腹腔注射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发病症状,统计生存率及体重变化,确定每只小鼠的致死剂量及亚致死剂量;采集不同感染时间的小鼠血液及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进行细菌定植量检测及主要脏器病理学检查。用CP8多糖-蛋白偶联物(实验组)及氢氧化铝佐剂(对照组)对建立的小鼠模型进行3次免疫攻毒保护性实验,统计小鼠存活率。结果经腹腔感染途径建立的小鼠模型,每只致死剂量为3. 0×10~9 CFU,亚致死剂量为1. 5×10~9CFU。感染发病小鼠表现为翘毛弓背、耸肩及行动迟缓,生存率及体重随感染剂量增加明显下降,血液及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均有细菌定植,心脏、肾脏、肝脏主要脏器中可见明显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3次攻毒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对小鼠的保护率分别为55. 6%、50. 0%和57. 1%。结论成功建立金葡菌荚膜多糖型CP8菌小鼠全身感染模型,并可用于疫苗保护性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多抗原组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空斑检测方法,并用于病毒滴度的定量。方法将不同稀释度的RSVA2株病毒液分别接种于Hep-2细胞单层,加0.6%营养琼脂糖覆盖,培养6d后用10%甲醛固定。去除覆盖层,0.05%中性红染色,按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空斑计数。建立空斑法测定RSV滴度的标准曲线,并验证空斑法的准确性及精密性,应用建立的空斑法检测RSV感染BALB/c小鼠肺组织中的RSV滴度。结果RSVA2株感染的Hep-2细胞出现典型的空斑,直径约1~3mm,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空斑法的最低检测限为3.4×101PFU/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96,准确性及精密性均良好。RSV感染的BALB/c小鼠肺组织标本均出现数量不等的空斑。结论所建立的RSV空斑测定方法敏感、准确,能稳定地对病毒滴度进行定量测定,为进一步研究RSV的感染性和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狂犬病街毒株BD06进行了毒株特异性分析,并评价其对犬的攻毒效果。方法将BD06株病毒于比格犬脑内传至第10代,参照《中国兽药典》三部(2010版)进行外源病毒(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冠状病毒、Ⅰ型和Ⅱ型腺病毒)、支原体检测和无菌检验;提取传至第10代的犬脑组织总RNA,进行RT-PCR扩增反应,并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序;经小鼠脑内传代后,测定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ICLD50);用2×104、5×104和10×104MICLD50/ml的鼠脑悬液,分别采用后肢肌注法和咬肌注射法进行犬攻毒试验。结果 BD06株病毒在犬脑中传至第10代,无外源病毒、支原体和细菌污染,基因序列未发生变化;经鼠脑传代1次后,MICLD50达105.32/ml;经咬肌注射5×104MICLD50/ml的BD06株病毒悬液可获得最佳犬攻毒效果。结论 BD06株病毒传代简单,对犬致病性强,可作为我国犬攻毒用狂犬病病毒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14-2株病毒在乳狗肾细胞上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乙型脑炎14-2株弱病毒在乳狗肾细胞上连续传11代,1代的病毒滴度即达6.21LogPFU/ml,1代后各代病毒滴度无显著升高(6.18~6.40LogPFU/ml)。传代后的病毒对3周龄小鼠脑内无毒力,皮下无致病力,经乳鼠脑内传代后的脑内毒力为1.5~3.0LogLD5/0.03ml,与14-2原株的持世无显著差异。用乳狗肾细胞为基质制备的冻干活疫苗,经全面检定完全符合现行《乙型脑炎活疫苗规程》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佐剂流感疫苗的小鼠免疫效果。方法培养并纯化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PR/8/34,制备流感病毒裂解液。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流感病毒PR/8/34裂解液(HA)组、HA+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Heat-labile exterotoxin B subunit,LTB)组、HA+弗氏不完全佐剂(FIA)组、HA+A(lOH)3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HA+LTB组采用滴鼻黏膜免疫,免疫剂量为50μl/只,其余各组均采用肌肉注射,免疫剂量为100μl/只,共免疫2次,间隔2周。于初次免疫后28 d,经小鼠眼内眦采血,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效价、血凝抑制效价及攻毒后保护力及鼠肺病毒RNA载量,评价不同佐剂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各佐剂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及血凝抑制效价均显著高于H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A+FIA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及血凝抑制效价均显著高于HA+LTB组和HA+A(lOH)3组(P均<0.01);HA+LTB组与HA+A(l OH)3组抗体效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佐剂组和HA组小鼠攻毒后均存活,HA+FIA组鼠肺病毒RNA载量最低,HA+LTB组与HA+A(lOH)3组相当。结论不同佐剂对流感疫苗均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其中LTB滴鼻免疫和A(lOH)3肌肉注射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达轮状病毒VP4抗原的重组腺病毒(Ad5/VP4)对新生小鼠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在293细胞上扩增表达猴轮状病毒SA11株VP4抗原的重组腺病毒并纯化。将轮状病毒抗体阴性的小鼠交配后的雌性小鼠,分别通过肌肉注射、滴鼻和口服免疫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生产后第7天和第8天,用轮状病毒SA11(1·0×106PFU)口服攻击乳鼠2次,观察出现腹泻症状的乳鼠的比例,并用ELISA检测母鼠的血清以及乳鼠胃囊乳块中的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同时以含有部分E1区基因的腺病毒5型载体(Ad5)作为对照。结果经3种不同途径免疫母鼠后,在血清和乳汁中均能检测到轮状病毒VP4特异性抗体。经滴鼻免疫的母鼠喂养的乳鼠,经攻击后保护率为100%(11/11);经肌肉注射免疫的母鼠喂养的乳鼠,经攻击后保护率为30%(3/10);经口服免疫的母鼠喂养的乳鼠,经轮状病毒攻击后保护率为80%(8/10)。对照组的小鼠全部出现了腹泻症状。结论表达轮状病毒VP4抗原的重组腺病毒经滴鼻免疫母鼠后,能在乳汁中产生特异性的IgA和IgG抗体,并能保护新生小鼠对抗轮状病毒的攻击,保护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组弓形虫热休克蛋白70(rTgHSP70)鼻内或皮下免疫小鼠诱导的小肠黏膜IgA抗体分泌细胞(IgA antibody-secreting cells,IgA-ASCs)与小肠冲洗液sIgA抗体的动态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探讨其上调小肠黏膜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90只,随机均分3组:鼻内组(20μg rTgHSP70/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皮下组(80μg rTgHSP70/只,背部皮下注射,免疫2次,间隔2周)、对照组(不免疫)。分别于末次免疫后第1、2、3、4、5、6周,每组取小鼠5只,脱颈椎处死,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黏膜IgA-ASCs数量,ELISA法检测小肠冲洗液sIgA水平。结果 IgA-ASCs分布于小肠黏膜的固有层中,且鼻内组小肠黏膜IgA-ASCs数量明显高于皮下组和对照组(P<0.001),鼻内组小肠冲洗液sIgA水平在免后1~4周均处于上升阶段,第4周达到高峰,显著高于皮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内组和皮下组小肠冲洗液sIgA水平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固有层IgA-ASCs的数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rTgHSP70经鼻内或皮下免疫小鼠均可诱导小肠黏膜固有层IgA-ASCs和小肠冲洗液sIgA水平的持续高表达,且二者呈正相关,鼻内免疫上调小肠黏膜免疫的作用优于皮下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at222生物学特性,并与亲代野生强毒株AT21进行比较。方法 at222株和 AT31株在伊蚊细胞C6/36上繁殖,培养上清用作病毒液,在Vero细胞上以病毒蚀斑法测定病毒滴度,以 小鼠脑内感染法测定其神经毒力。结果at222株在蚊细胞上生长缀慢,但仍可达到与其亲代强毒株相似的滴度, 即l08PFU/ml。在Vero细胞上形成蚀斑比其亲代野生强毒株AT31明显小,脑内感染小鼠不致死,而ADI株却表现 出了极强的神经毒力。结论 对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出at222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为研究和开发乙型脑炎 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经三带喙库蚊胸腔接种繁殖后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一步评价该株病毒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胸腔接种的三带喙库蚊研磨,离心收集上清液,接种于BHK21细胞中培养,得到SA14-14-2M1C1病毒液。应用空斑形成单位法测定病毒滴度,再进行小鼠脑内毒力测定和乳鼠脑内回传后毒力返祖试验。提取病毒RNA,RT-PCR扩增E基因片段,测序后与SA14-14-2原株的E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A14-14-2M1C1病毒液滴度达1.4×107PFU/ml,小鼠脑内毒力测定结果无小鼠发病死亡,乳鼠脑内传代对小鼠的脑内致病力很低,毒力为1.9LgLD50/0.03ml,小于《中国药典》规定的3.0LgLD50,且皮下注射未见小鼠发病死亡。扩增出的E基因片段序列与原株相比较,只有E区1340位一个核苷酸的变化A→G,导致E447位1个氨基酸的改变D(Asp)→G(Gly),此差异位点不是SA14-14-2株发生基因变异的8个位点之一。结论SA14-14-2疫苗株病毒经三带喙库蚊胸腔接种繁殖后,其生物学(弱毒)特性和基因特征(E区8个氨基酸突变)未发生改变,进一步证实了该病毒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JY佐剂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8型L1蛋白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黏膜免疫效果的影响,并观察鼻腔反复免疫后与HPV58、11和6型的免疫交叉反应。方法用含或不含JY佐剂的HPV18 L1 VLP分别经肌肉和鼻腔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对照组,于第0、3、6周各免疫1次,免疫后第2、5、8周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滴度;于第8周分离脾淋巴细胞并收集呼吸道灌洗液,采用IFNγELISPOT试剂盒检测细胞免疫效果,ELISA法检测黏膜免疫效果;鼻腔免疫各组取5只小鼠,继续免疫10次,每次间隔3周,收集第14、20、26、32和38周的血清,ELISA法检测HPV18 L1蛋白与HPV58、11和6型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免疫3次后,不含或含有佐剂的HPV18 L1蛋白经肌肉免疫后的血清IgG抗体滴度(均为104.6)高于经鼻腔免疫后的血清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01.9和102.8)。含有佐剂的HPV18 L1蛋白经鼻腔免疫后呼吸道灌洗液中sIgA抗体浓度(30.06μg/ml)明显高于不含佐剂的HPV18 L1蛋白鼻腔免疫组(23.47μg/ml)(P<0.01),但肌肉免疫组未检测到sIgA抗体。含有佐剂的HPV18 L1蛋白经鼻腔免疫诱导的细胞斑点数明显高于不含佐剂的HPV18 L1蛋白鼻腔免疫组(P<0.01),不含佐剂与含佐剂的HPV18 L1蛋白肌肉免疫组诱导的细胞斑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8 L1免疫小鼠后的血清与HPV58、11和6型之间均有交叉反应,在第32周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最高。结论 HPV18 L1 VLP经肌肉免疫后,其血清抗体水平高于鼻腔免疫组,但该蛋白鼻腔免疫后细胞免疫反应和黏膜sIgA抗体水平均高于肌肉免疫组;JY佐剂能增强HPV18 L1蛋白经鼻腔免疫后的小鼠细胞反应及黏膜sIgA抗体应答,但肌肉免疫组佐剂作用不明显;HPV18 L1蛋白反复鼻腔免疫后,可拓宽抗原保护谱。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我国狂犬病流行毒株JX08-45适应细胞培养后(命名为JX08-45CC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对、小鼠脑内和外周攻毒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分别对JX08-45CC株的基因组特点、毒力和免疫原性进行鉴定。结果 JX08-45CC株的基因组序列与JX08-45株比对,共出现16个核苷酸突变点和7个氨基酸突变点,其中6个氨基酸变异发生在G蛋白(333位精氨酸未改变)编码区,L蛋白仅有1个氨基酸突变;在G蛋白氨基酸变异中,4个突变序列在其他细胞适应毒株CVS-11、CTN-1、Nishigahara、SAG2、Flury-LEP和SRV9中也普遍存在。JX08-45CC株培养滴度≥107TCID50/ml时,脑内接种小鼠的致死率为100%,滴度为102~106TCID50/ml时,脑内接种小鼠的致死率为20%~80%;滴度为105~108TCID50/ml时,外周肌肉接种小鼠,致死率为10%~70%;脑内和外周攻毒小鼠的潜伏期均为7~9 d,并于发病后24~48 h死亡。JX08-45CC株与狂犬病病毒CVS-11、ERA、SRV9和Flury-LEP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已对JX08-45CC株的基因组序列、毒力和免疫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候选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