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六盘水煤田盘关向斜煤层气开发地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地质条件研究将为贵州六盘水煤田盘关向斜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以煤田地质勘探和矿井瓦斯资料为基础,结合井下煤层割理裂隙观测和室内等温吸附实验等方法手段,总结了煤层气地质背景,揭示了煤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估算了理论采收率和煤层气资源量。研究结果表明:盘关向斜为水压向斜煤层甲烷气气藏,2000 m以浅煤层气资源量达1778×108m3;该区煤层气资源量丰富、埋深和煤级适中、含气量较高、渗透性较好,具备煤层气开发的基本条件;盘关向斜煤层主要属勉强可以抽放煤层和易于抽放煤层,部分为较难抽放煤层,煤系下部煤层透气性较上部煤层为好;煤层气利用方式则可选择发展以甲烷为原料的化工工业。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十年来勘探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但当前仍面临若干问题。为了推进煤层气产业发展,梳理了贵州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十四五”期间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工作部署、工作重点等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工作进展 :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体系已逐步建立,煤层气井产气效果取得了不断突破,六盘水、毕节煤层气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 ;(2)战略目标 :完成 16 ~ 20 个区块煤层气勘探工作,累计提交探明储量 800×10~8 m~3,年产能 8×10~8 m~3,年产量 4×10~8 m~3;(3)总体布局 :以钟山为勘探开发示范区,盘州、织金为重点建产区,带动周边重点勘探开发试验区、后备勘探区的勘探开发工作 ;(4)工作重点 :分批投放探矿权 16 个以上,开展毕节、遵义等区块煤层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 5 项,实施煤层气重点勘探开发项目 30 项,开展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与高效开发技术重大专项研究 ;(5)保障措施 :省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为煤层气勘探开发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完善资金投入支持体系建设,推进专...  相似文献   

3.
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升国内油气资源保障程度,加快四川省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建设进程中,古蔺叙永地区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对加快四川省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步伐意义重大。在总结2002年以来古蔺叙永地区煤层气资源勘探研究、煤层气参数井施工、地面抽采井试气工程的成果基础上,阐明由层滑构造控制形成的构造煤是制约该地区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主因,从煤储层解吸效率等参数角度剖析提高煤层气井产量的原理和方法,认为临储压差、临废压差、有效解吸量和解吸效率四者共同控制着煤层气井产气潜力。研究区煤层气资源富集,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建议加快规模化开发,开展适合构造煤储层改造方式的研究,加强深部煤层气勘探,扩大煤层气工作有利区,实现四川省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煤层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埋深在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012 m3,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赋存在低、中、高煤阶中的煤层气资源各占30%左右。分别以国内高、中、低煤阶代表性的盆地--沁水、鄂尔多斯和准噶尔3个盆地为对象,通过研究其基本地质条件、资源丰度及勘探开发状况,认为煤层气资源规模开发要立足大型含煤盆地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含煤盆地展开。高煤阶煤层开发应以斜坡带的承压水区、滞留水区及相对构造高部位为目标区;中煤阶煤层生、储条件好,部署应避开甲烷风化带和断层带;低煤阶煤层开发应考虑具多种气源条件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块。  相似文献   

5.
主要根据地质认识转变、技术发展、钻井数量、勘探成果与产气量,将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外合作勘探评价阶段,水平井型排采8+9#煤层,产水量大、排液降压困难;井组试采评价阶段,丛式井组合层排采4+5#煤层和8+9#煤层,排水采气效果显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先导试验阶段,优选富集区井网面积降压试采,获得高产突破;大规模开发与滚动扩边评价阶段,有利区规模建产及复杂区滚动扩边勘探,实现年产气量5×108 m3。以地质认识进展和勘探成果为依据,总结了保德区块低阶煤层气气源成因、成藏模式与“甜点”评价对于勘探开发的启示,提出低阶煤层气“热成因气为主、生物成因气补充”、“水动力控气、单斜缓坡成藏”理论,建立低阶煤层气富集“甜点”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低阶煤层气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南部(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大村矿段煤层气勘探开发3年来,完成了参数井施工测试、测井及固井等工程,开展了煤储层研究和压裂改造试验。改造后,DC-1井、DC-2井、DCMT-3井产气量均达到甚至超过了500~1 000 m3/d的工业产能指标,表明该区煤层气地面抽采试验获得了重大突破。这是在我国南方大倾角、低-特低渗透率、薄煤层、高煤阶情况下取得的成功,意义重大!为此,从煤层气试验井网储层特征入手,分析该区煤层气开发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合理地总结了射孔压裂排采方案在川南地区勘探开发煤层气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加快勘探试验步伐和扩大试验区、引进先进适用的勘探新技术等建议,以确保四川省煤层气成功进行规模化、商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7.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程可以归结为3个发展阶段:矿井瓦斯抽放发展阶段、现代煤层气技术引进阶段和煤层气产业逐渐形成发展阶段。国内煤层气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晚,但9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国家973煤层气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使煤层气在成因类型划分及其判识、煤层储气机理和储层评价、煤层气吸附和解吸机理、煤层气藏形成的动力场及成藏过程、煤层气资源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近年来通过研发和引进,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煤层气钻井、煤层气完井、煤层气增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化煤层气成藏、吸附-解吸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选区评价工作、发展羽状水平井等先进的开采工艺及煤层气采出水的处理工艺是今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中高阶煤试验区煤层气井排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怀成  钱卫明  张磊  易明华 《特种油气藏》2012,19(2):113-115,141
煤层气井排采是煤层气田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和顺等3个试验区40口煤层气井排采工作的摸索和试验,总结出"五段制"排采工作制度,优化了排采设备、筛管深度、捞砂、捞煤粉等工艺技术。这些技术为煤层气井的现场排采提供了技术保障。截至2011年6月,和顺等3个试验区块均获得煤层气工业气流的突破,延川南煤层气田已进入产能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9.
产量是储层的反映,产量分析是认识储层最有效的方法。研究煤层气产能控制因素,可为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井位部署及开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沁水盆地南部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初步实现了煤层气产业化,地面垂直井产气量一般在2 000~5 000 m3/d之间,但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气井产气量有所差别。在对地面垂直井产气量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煤层气地质条件,分析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控制地质因素是构造条件、煤层厚度、煤层埋深、气含量、渗透率及水文地质条件。各种因素对气井产能的影响不同,煤层气井的产气潜力主要取决于各种主要控制因素的有效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果与认识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我国近年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区块主要有阜新盆地刘家试采区块、辽宁铁法区块、辽宁沈阳北及其外围、山西省南部沁水煤层气田、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大宁-吉县地区与韩城-合阳地区、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等。其中开发效果最好的有阜新盆地刘家试采区块和山西沁水煤层气田。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工艺、设备、技术等都急需引进、吸收、研发、试验、优选、试用,煤层气地质条件和排采技术也需要深化研究。通过分析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多年的现场实践经验,总结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新认识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工艺技术进展,并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含气量大于6 m3/t必须先采气后采煤;②加强对低煤阶煤层气的勘探;③加强煤层气地质精细研究;④加强关键技术试验;⑤积极稳妥地按照勘探程序组织实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1.
滇东北地区镇雄—威信煤田上二叠统赋存丰富的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为了加快对该区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通过调研前期煤田勘查及煤层气地质勘探资料,从含气性、煤层分布、煤岩煤质、含煤岩系岩性组合等方面研究了煤层含气量、甲烷浓度与煤层厚度、埋藏深度、煤岩煤质及顶底板岩性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多层次模糊数学的煤层气选区评价模型,并对该区进行了煤层气有利区评价。结果表明:(1)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为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和顶底板保存条件;(2)优选出资源潜力、储层性能、保存条件和开发条件等4个方面共计11项三级评价参数作为煤层气勘探目标评价的指标;(3)煤层气选区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新庄矿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为最好,洛旺、牛场—以古、马河次之。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为滇东北地区下一步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潘庄煤层气田是我国煤层气产量最高的气田,发育多套煤层,具有埋深浅、厚度大、含气量高、渗透性好等优越地质条件,煤层气资源丰富.在开发过程中,面临3号煤层开发主体技术效果不佳、产量递减、15号煤层开发未突破等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前期地质、工程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地震、煤田钻孔、煤层气钻探等资料,深入研究各煤层地...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煤层气与页岩气共探共采的地质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贵州省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开发现状及资源分布特点认为,优选煤层气与页岩气共探共采的有利区域,应以六盘水煤田和织纳煤田的二叠系龙潭组为研究对象。依据龙潭组煤层气和页岩气成藏、保存及开发条件,认为六盘水煤田东部的晴隆向斜和织纳煤田北部的沙包-乐治-三塘向斜群,具有优越的煤层气和页岩气综合开发条件,可作为贵州省煤层气与页岩气共探共采的理想区域。文中还初步探讨了煤层气与页岩气共探共采的开发模式及存在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加快能源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研究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意义重大。为此,在介绍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新形势下我国煤层气产业面临的3大挑战和3大机遇,3大挑战是:(1)煤层气开发成本高、低气价下企业效益较差导致企业信心不足、投资积极性不高;(2)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复杂、现有开发技术不能有效推广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因素;(3)现有煤层气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不能与煤层气产业的特点相适应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3大机遇是:(1)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对于煤层气开发产业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煤层气资源认识、技术攻关和开发经验等方面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3)正在制定和部分已出台的油气体制改革政策将有利于促进煤层气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的工作建议:(1)以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为重点实现煤层气快速上产;(2)加强深层和新区煤层气的勘查开发力度,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开发试验区建设合理布局;(3)加强以"提高单井产气量"为目标的科技攻关与质量管理;(4)探索与煤层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特点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接替区优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阶段中国煤层气探明储量及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几个煤层气产业基地,急需寻找一批勘探开发战略接替区。为此,基于对我国煤层气资源、生储、保存、开发基础等条件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8个普遍因素(资源丰度、煤层厚度、含气量、原始渗透率、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煤系沉积环境和地形地貌)和4个关键因素(成因类型、稳定性、后期储层改造和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低煤阶区、东北中低煤阶老工业区和西南中高煤阶构造复杂区,是我国继华北地区之后煤层气产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区;上述3个重点区的煤层气赋存主控因素分别是成因类型+煤层稳定性、成因类型+岩浆侵入对煤储层改造、煤层稳定性+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并以此建立了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接替区的优选评价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上述3个重点区的15个区块进行了评价,共优选出了8个有利接替区和7个较有利接替区,预测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达1.8×10~(13)m~3;8个有利区分别为西北的准东煤田五彩湾—大井地区、吐哈煤田哈密—大南湖地区和陇东煤田,东北的依兰煤田、鹤岗煤田和珲春煤田,西南的川南煤田和水城煤田,它们是近期可以进行煤层气勘探和试验开发的目标区。  相似文献   

16.
宁武盆地煤层气勘探现状及试采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相比,开采方式和排采规律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通过在山西宁武盆地开展煤层气勘探评价工作,对目标区优选及前期抽排试验,证实了宁武盆地具有一定的煤层气资源。对该区地理环境、地质构造特征、资源概况、勘探现状及探井试采情况等进行了论述,并对试采成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对该区排采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宁武盆地煤层气资源可靠,应该继续开展勘探和试采工作,并进一步优选有利区域和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是我国煤层气勘探的重点和热点地区,开展本区煤层气聚集带的评价,对于优选有利目标区,加速该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收集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文章对华北地区煤层气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明确了主要勘探目的层及其含气量的分布规律,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建立适合于本区地质实际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14个聚集带进行了评价,优选出最有利的聚集带1个,有利的聚集带3个,并对四个聚集带进行了地质条件、勘探风险的系统分析,为本区下一步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研究认为,沁水大型含气带是煤层气开发利用最现实的地区,其次为鄂尔多斯东缘大型富气带、太行山东麓中型富气带、徐淮中型富气带,豫北—鲁西、华北北缘等五个煤层气聚集带由于资源量小,含气丰度低、埋藏深度大及煤变质程度低等多种原因,目前不适宜于进行煤层气勘探。  相似文献   

18.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由海相经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盆地转换过程,亦是区内烃源岩与储集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依据钻井、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史。雷口坡至马鞍塘沉积期由西向东为深水盆地到台地边缘、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台地边缘高能滩(及礁)相和台内滩相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须二至须三期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微相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为近年主要勘探目的层系;须三末期的安县运动是川西地区海、陆彻底转换的关键时期,龙门山全面褶皱成山,整个四川盆地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川西地区须四至须五期表现出冲积扇、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占主导的沉积格局。系统研究中、晚三叠世川西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与演化过程,可以进一步梳理川西地区勘探、评价思路,分析勘探战略,明确主要的勘探领域及有利的勘探方向,进而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