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苎麻 /Coolnice吸湿纤维Sirofil纱与交捻纱纱线及织物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 ,利用纱条加捻理论对Sirofil纱及交捻纱成纱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造成Sirofil纱及交捻纱纱线性能和织物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在纱条合股加捻时长丝束与短纤纱条的性质差异和张力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苎麻/Coolnice吸湿纤维Sirofil纱与交捻纱纱线及织物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利用纱条加捻理论对Sirofil纱及交捻纱成纱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Sirofil纱及交捻纱纱线性能和织物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在纱条合股加捻时长丝束与短纤纱条的性质差异和张力差异。  相似文献   

3.
玻璃纤维纬平针织物性能及纤维体积分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变纱线根数的方法,利用横机编织了多种不同纱线线密度的玻璃纤维纬平针织物,并改变编织的弯纱深度,得到3种弯纱系列的试验用布20块。通过对针织物结构参数的研究,分析了玻璃纤维针织物线圈长度、密度以及厚度与纱线线密度的关系,并从理论上推导了纬平针织物的纤维体积分数。试验结果表明:纱线线密度仅对针织物的横密和厚度有影响,玻璃纤维纬平针织物的纤维体积分数与织物紧密系数线性相关,增加纱线线密度和减少弯纱深度可增加针织物的纤维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4.
对具有不同细观结构参数的二步法方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件进行轴向拉伸及轴向压缩的力学性能测试。以其结果与纤维体积含量基本相等的四步法方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者的轴向力学性能较为优越,文中同时还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编织纱的种类、编织纱与轴纱的线密度之比以及编织节距长度对其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确认二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轴纱对轴向拉伸和压缩性能起主导作用,节距长度增大、编织纱线密度增加,轴向拉伸强度、拉伸模量以及轴向压缩强度和模量均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阻燃黏胶纤维纺纱工艺及纱线性能。以阻燃黏胶纤维为原料纺制阻燃黏胶纱线,以普通黏胶纱线为对比样,测试分析了两种纱线的条干均匀度、毛羽、拉伸性能、耐磨性能和阻燃性能。结果表明:阻燃黏胶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和纱疵较普通黏胶纱线差,但可以满足阻燃织物开发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要合理选择工艺参数;与普通黏胶纱线相比,阻燃黏胶纱线的拉伸性能较差,但耐磨性能和阻燃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向编织扁带进行织物的织造,研究了针刺工艺参数(针刺密度、针刺深度)、织物结构、毡/基布比重对针刺叠层复合材料剥离强度的影响,优化出最优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更大的针刺密度范围内,针刺密度为70针/cm~2、深度为16mm时,针刺叠层复合材料的剥离强度更高。平纹织物结构作为基布、毡/基布比重为30%时,针刺叠层复合材料的剥离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在热传导方面的设计应用提供必要的依据,以石英纤维和环氧树脂为原料,制备三维五向石英/环氧复合材料,通过瞬变平面热源法测量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分析纤维体积分数、编织角和不同减纱方法对复合材料轴向及径向热传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沿着轴向和径向呈现出各向异性;其轴向导热系数随着纤维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随着编织角增大而减小;其径向导热系数随着纤维体积分数和编织角的增大而增大;减纱会降低三维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与减纱线细度、分散减列相比,集中减列的影响最明显,轴向和径向导热系数分别降低了3.2%和3.0%.  相似文献   

8.
将两种不同号数的有捻玻纤纱进行了空气变形加工,并对560.54tex和137tex两种纱的变形效果与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测试并分析了喂入纱线细度、超喂率、供气压力对变形纱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本研究条件下的较好工艺参数,并对玻璃纤维空气变形的优点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玻璃纤维经空气变形后,其强力有所降低,但纺织性能得到了改善,可以直接用于织造,其涂层织物的涂塑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微孔结构阳离子改性涤纶纤维针织物的服用性能,纺制不同纱支、不同混纺比的微孔结构改性涤纶/棉混纺纱线,并编织成一定规格的针织物,测试各类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拉伸性能有所提高,抗弯刚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有所减小;织物透湿性能、透气性能明显提高,织物快干特征明显增强,即高含量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织物具有导湿排汗性能,该种改性涤纶可用于导湿排汗类运动服装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3种用DREF-Ⅲ摩擦纺多组分纬纱织造的平纹织物风格特征、3种纬纱组分分别为:粘包粘;PVA包无捻粘胶纱条;粘包PVA无捻纱条、经纱统一采用2合股纯棉纱线,分别织成织物后用热水将PVA溶解去除.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溶掉PVA表皮的无捻纱织物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力、撕裂强力、折皱回复性和耐磨性;而溶掉PVA作芯的空心纱织物具有丰满、蓬松的结构和良好的耐压缩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聚合物聚丙烯腈(PAN)为原料、涤纶长丝为芯纱,采用改进的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不同浓度的PAN纳米纤维复合纱线,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单纱强力仪等对纳米复合纱线的微观形态和拉伸性能等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PAN溶液的浓度对纳米纤维直径和复合纱线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纳米纤维的直径随着PAN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聚合物PAN溶液浓度为0.12 g/mL时,包覆在涤纶长丝表面的纤维均匀度最好,断裂强力达到最大值328.20 cN/tex,拉伸长度为75.69 mm,芯吸高度升到最高值7.7 cm,复合纱线的回潮率达到1.98%。  相似文献   

12.
对采用不同脱胶工艺得到的玉米苞叶纤维进行纤维形态结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脱胶后的纤维表面不平整,内部有孔洞,采用"预处理+煮练"工艺处理后的纤维结构较紧密;脱胶可以提高纤维的耐热性,直接煮练后纤维大分子裂解开始温度为230℃,"预处理+煮练"后纤维大分子裂解开始温度为260℃;脱胶后纤维呈本白色;直接煮练后纤维平均长度为12.1 cm,线密度为12.06 tex,断裂强度为9.04 c N/tex,断裂伸长率为15.93%;"预处理+煮练"后纤维平均长度为9.3 cm,线密度为11.18 tex,断裂强度为6.68 c N/tex,断裂伸长率为14.16%,纤维柔软,有一定的可纺性.  相似文献   

13.
无缝内衣拉伸性能直接影响内衣穿着舒适度和美感.简要介绍无缝内衣拉伸性能与服装压力舒适性的关系,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梳理阐述无缝内衣拉伸性能研究现状,并从纱线原料、编织工艺和后整理工艺等角度分析影响织物拉伸性能的因素.指出未来无缝内衣设计应更加注重功能性纱线和组织结构的合理搭配,使无缝内衣具有更加优良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分析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的技术特性,幵与原生涤纶的性能进行比较,针对再生有色涤纶短纤断裂强度低和断裂伸长率低的缺陷,应用柔性工艺,减少了在开松、梳理和牵伸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后,成纱质量水平提高,在降低千米棉结和十万米纱疵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自络生产效率,可为色纺企业提高纱线品质,提供实践经验和工艺创...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维圆型编织携纱器的运动规律,研究了空间纱线交织结构,获得了预成型件结构的单胞模型,推导了内部单胞和表面单胞的几何特性、编织工艺参数间的数学关系.采用刚度平均化方法,计算了三维圆型编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编织角和纤维体积分数对弹性模量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用不锈钢纤维和碳纤维编织成一种经编纺织结构,在轴向拉伸过程中分别测试两种织物的应变和电阻.实验表明:织物的电阻随应变的增加而减小,随应变的恢复而增大,呈一定的函数关系,其中碳纤维织物在拉伸恢复循环内和多次拉伸恢复循环间的重演性比不锈钢纤维织物好.经过纱线间表面摩擦系数的测定及表面形貌的观察,碳纤维纱表面相对较光滑、表面摩擦因数小,织物拉伸恢复时塑性变形小,因此碳纤维织物电阻对应变响应的重演性要优于不锈钢纤维纱.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热湿蒸汽处理毛纱和涤纶长丝,分析处理温度、时间和拉伸速度对纱线拉伸性能的影响,并归纳出相应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保持率的评价方程。结果表明:热湿处理对毛纱的拉伸性能的改善较为明显,改善程度主要取决于处理温度、时间和拉伸速度。当拉伸速度一定时,随着处理温度或时间的增加,毛纱的断裂强度、初始模量和断裂比功保持率逐渐减小,断裂伸长保持率明显增加;当处理温度和时间一定时,随着拉伸速度的增加,毛纱的断裂强度、初始模量和断裂比功均增加,断裂伸长率下降;热湿处理对涤纶长丝拉伸性能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藻纤维在传统环锭纺纱机上成纱性能差的缺点,采用DREF-Ⅲ摩擦纺纱机,开发出以海藻纤维为主要包覆纤维、棉纱为芯纱的摩擦纺海藻纤维包芯纱,并利用正交试验,研究纺纱速度、摩擦辊转速以及芯纱比例对纱线性能的影响,确定摩擦纺海藻纤维包芯纱的最优纺纱工艺.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芯纱比和摩擦比,降低纺纱速度,有利于提高成纱质量;纺中特纱时最优纺纱工艺参数为芯纱比例50%,纺纱速度100m/min,摩擦辊转速4 000 r/min,摩擦比控制在4~5.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对自捻纱线不同夹持长度下的断裂强度进行Weibull分布分析,纯腈纶自捻纱断裂强度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的平方R2达到0.92 ~0.98,说明纯腈纶自捻纱的断裂强度符合Weibull分布,可以用Weibull分布来预测自捻纱线的断裂强度.同一种纯腈自捻纱线在不同夹持隔距下的Weibull模量是不同的,120 mm夹持隔距测试有捻区时Weibull模量β最大,表明腈纶自捻纱线的拉伸断裂强度值的离散性最小,其拉伸断裂强度的均匀性和可靠性最高.夹持隔距110 mm时,有捻区拉伸时η值最大,表明此时腈纶自捻纱的平均断裂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薄型手套耐切割性较差的问题,采用高强聚乙烯/锦纶/氨纶包覆纱为原料进行编织,赋予手套较高的防切割性能。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纱线结构、细度、捻度以及织物厚度等因素与手套防切割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包芯纱、合捻纱相比,包覆纱编织的手套织物防切割性能最好;当高强聚乙烯丝细度一定时,随着捻度的增加,手套防切割性能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防切割性能与纱线的细度、织物单位面积重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