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2年两期TM影像数据,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借助MAPGIS,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等角度,对沁阳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沁阳市12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来实现的),三者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受退耕还林、耕地动态平衡政策的影响,林地面积增加,部分建设用地、水域、园地通过整理复垦变为耕地.  相似文献   

2.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农村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从景观生态结构、景观生态功能、景观生态质量3个维度,对株洲市云峰湖社区的景观生态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峰湖社区耕地、林地景观生态结构很好,园地、道路景观生态结构较好,城镇景观生态结构一般,水域景观生态结构较差;云峰湖社区耕地、水域景观生态功能很好,林地、园地、道路景观生态功能较好,城镇景观生态功能一般;云峰湖社区耕地、林地景观生态质量很好,园地、水域、道路、城镇景观生态质量均为较好。根据生态评价结果,提出加强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建设、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监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8,1994,2003年3期陆地资源卫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和分层信息提取法,提取江苏省新沂市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年间,新沂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筑用地、林地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逐年减少。用地主要以耕地向其它各类用地转移和未利用地向耕地转移为主。林地和建筑用地的动态度较高,耕地和水域的动态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淮北市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GeoSOS for ArcGIS平台,探究2005—2015两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及转化方向,并使用ANN_CA模型对研究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淮北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占研究区61%。2005—2010,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为29.68km~2;水域流出量为3.14km~2,转向建设用地;水域流入量为5.21km~2,来自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不明显。2010—2015,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为45.33km~2,草地向耕地和林地转移14.22km~2、10.47km~2。水域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为10.76km~2、8.36km~2。2)运用ANN_CA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总体精度为78.46%,满足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4年、2000年和2005年3期卫星遥感TM/ETM 图像,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江苏省丰县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趋向.结果表明,在1994-2005年间,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持续增加,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体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园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空间布局特征,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2005年、2010年和2017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计量地理模型,从利用程度、组合类型和区位意义角度对江淮分水岭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分水岭区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地类,各地类数量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集中化处于中等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差异明显,地类组合是以耕地为主的2~3个地类的组合;西部多样化水平较高,东部集中化水平较高,西部和西北部区域地类组合类型较为丰富;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区位意义相对突出,但建设用地逐渐增强,耕地逐渐下降;研究区内各地类斑块形状相对复杂,但复杂度逐渐降低,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集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布较为离散。  相似文献   

7.
以郑州市陈寨为研究对象,采用陈寨2003年、2009年、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量地理学原理,借助ArcGIS软件和Eviews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速度和转化关系等方面分析陈寨2003—2015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住宅用地是陈寨的优势用地类型,耕地明显减少,水域保持稳定,商服用地与公共服务用地均先增加后减少;公共服务用地变化最为活跃,其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22.52%,同时其变化幅度也最大,达到292.82%,其面积增加10.72ha,耕地是其面积增加的主要贡献者且贡献量为5.31ha;驱动因素主要有区域政策、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等,其中,区域政策占主导因素,经济因素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移民安置区出现人地关系紧张、土地利用冲突严重等问题,评价土地承载力及探索特色化乡村振兴路径已成为促进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宁夏典型生态移民安置区——闽宁镇为研究区,对其土地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探索符合闽宁镇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路径。结果表明,闽宁镇人均土地承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工矿用地、水域,且总土地承载力与人均土地承载力呈正比关系。基于此结果,闽宁镇在确定乡村振兴路径时应选择生态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尽量控制工矿业的发展,以减少工矿用地的承载压力,发挥耕地、建筑用地和草地等地类土地承载力较大的优势,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闽宁镇在土地、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空间扩展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格局的结构性特征和发展模式,其监测数据可以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提供基础依据。文章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和专题资料,利用空间象限方位、紧凑度、分形维数等计算方法,对2000至2017年济南市城区空间扩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至2017年间,济南市主要沿东西方向扩展,平均扩展速度为13.07 km~2/a;在5个监测时段,济南市城区的分形维数值均1.5,城区边界图形复杂,紧凑度指数均1,形状紧凑度较差,扩展类型由外部扩展向内部填充转变;济南市新增城区的土地来源主要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且逐年的耕地占比减少,建设用地占比增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首要切入点,农村空间形态研究是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的关键和基础.文章通过资料收集、田野调查、问询讨论、规划设计对会泽县大桥乡传统村落的基本形态要素和结构进行系统解读,探寻滇东北地区传统农村聚居地特有的聚居形态与意象,运用认知地图方法和空间句法理论,对村落空间属性进行空间分析,揭示聚居地空间形态和表面的深层空间特征和村庄用地扩展的主导驱动因子,总结提出“连片扩展型”、“融合扩展型”与“优化扩展型”三种滇东北传统农村聚居地空间形态的扩展模式,引导农村用地的合理扩展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1.
以武陵山区为研究区,基于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计划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和均值变点分析方法判识地形起伏度最佳邻域统计单元,绘制武陵山区地形起伏度分级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199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了土地利用在不同地形起伏单元上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武陵山区以小起伏山地和中起伏山地为主;耕地和林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近30年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呈增加态势;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在小起伏山地和中起伏山地;研究时段内耕地和草地在各地形起伏单元均呈减少趋势,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呈现增加趋势;中起伏山地区域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小起伏山地上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2.
煤矿塌陷区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塌陷区在我国分布较广泛,为了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和节约耕地,就必须对塌陷区土地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使其恢复为建设用地.在综合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老采空区的活化机理、地表沉陷与变形规律等方面,分析了煤矿塌陷区地基稳定性和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表明,提高塌陷区土地利用率的关键是需要准确分析和计算出地基的承载力.煤矿塌陷区地基稳定性和承载力研究,对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护耕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汉口近代模范区里分福忠里片为例,探讨了汉口里分行列式、周边式、沿街式三种空间布局方式,以及主巷型、网格型及主次巷型的交通组织类型。通过建筑空间组合与利用、立面装饰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汉口里分中西交融的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14.
徐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1987,1994和2000年三期卫星遥感TM图像,结合Matlab软件技术,编制了相应时期徐州市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建成区、耕地、林地、水体、塌陷地和其他土地等6类;提取了土地利用结构转移变化的矩阵信息;综合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城市扩展迅速,建成区在不断扩大,2000年建成区是1987年的2倍多;城市扩展占用的耕地和林地数量大,特别是耕地,而且建成区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15.
研究市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对于指导区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 于岳阳市 2013—2019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结合重心转移模型、ArcGIS 空间分析等方法,对 岳阳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岳阳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 主,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由 2013 年至 2019 年增加了 4.05%,其中 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是岳阳市最主要的碳源,林地对碳汇的贡献量最大,同时总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呈现出先 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岳阳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呈现出一转多的特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 重心均集中在岳阳县,整体上均向东南方向转移,转移距离分别为 2.96 km 和 16.15 km;2013—2019 年岳 阳市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效应表现为碳排放增量高于碳吸收增量 5 168 294.63 t,且建设用地侵占 耕地、林地是碳排放总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此外林地带来的生态效益较为显著,在平衡碳循环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的集中体现。基于对西安市所辖区县的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发现西安市土地利用近12年来变化比较剧烈。以2006年的土地利用为基态,建立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对西安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预测分析,揭示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空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构差异等特征。阐明了西安市12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根据城镇土地利用总量平衡结构规划的要求,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切实有效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7.
基于皂市水电站评价区2000年和2010年Landsat-TM影像遥感数据,在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获得了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评价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林地和灌草地是评价区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中灌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比例最多,分别为1.69%和1.57%;水域和建设用地有所增加,其中水域的面积增加了1 230.76 hm2,是增长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在组成景观生态系统的各类组分中,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区域,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在本工程评价区各拼块的优势度值中,林地是评价区内的模地,对景观具有控制作用的生态体系部分。建库后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中水域拼块因水库蓄水使其重要性提高,其优势度由水库蓄水前的4.57%上升到7.68%。  相似文献   

18.
以龙川江干流水文站——小黄瓜园站所控制的集水区为研究区,以1974年、1992年、2007年和2011年的卫星影像解译数据为信息源,选择6个斑块类型水平和8个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1974-2011年间的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并对引起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剖析.结果表明:①1974-1992年,景观聚集度(AI)由89.1427%降为85.9012%,景观破碎化加重,其中耕地和草地破碎化最为严重.1992-2011年,景观AI值升为88.7651%,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减轻;耕地破碎化却更为严重,成为破碎度最高的景观类型,其斑块数目(NP)占研究区NP的35.97%;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分布趋于分散,林地分布渐趋集中.②各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在1974-2007年间由均衡趋向不均衡,在2007_2011年间有所改善.1974—2011年,林地逐渐取代耕地的优势地位,草地在整个流域所占的比重下降严重,而建设用地的比重则不断增大,其PLAND增加近140倍.⑧1974—2007年、2007—2011年,流域整体景观的形状渐趋复杂,景观均匀度后期较前期好.耕地和水域的形状后期较前期复杂,而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形状则是后期较前期规则.④龙川江流域的地形地貌是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限制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政府的决策、政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开发利用龙川江流域国土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秦岭耕地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基于动态度模型、区位指数、重心迁移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采用陕西省2005~2019年1:10 000县级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以及统计年鉴数据,探究秦岭陕西段6个市、39个县(市、区)、353个乡镇的耕地质量时空变化格局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秦岭陕西段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9年间耕地资源数量有所减少,且年平均减少率分别为0.45%、0.12%、0.20%,耕地数量变化趋于平稳,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为10.98,相比陕西省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11.34)略高,相比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9.96)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②在空间上,2005~2019年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呈现出靠近关中平原的北线与西南线以及中部较高,东部、西部较低的分布格局; 从区位指数变化来看,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西安市和渭南市耕地质量等别较高且为高等地的聚集区,处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耕地质量较差,中等地、低等地的聚集程度较高; 从重心迁移角度来看,高等地重心由周至县迁移至西安市鄠邑区,中等地重心由宁陕县迁移至镇安县,低等地重心由安康市汉滨区迁移至柞水县,然后再迁移至镇安县,坐标迁移量从大到小为低等地、中等地、高等地; ③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后解释力增强,共同影响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泰州市作为长三角洲城市中一个新的发展热点,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已初见规模,以泰州医药城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分析为例,研究市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该研究选用GIS软件系统的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聚类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从收集的资料中,提取评价因子信息,并在GIS软件中实现层次分析与灰色聚类相结合的模型计算,分析其用地扩张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为保护耕地林地、促进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