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网络协议电视(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IPTV)已经成为新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中最具潜力的应用,主要由于其具有随时随地都能发送电视节目的特性。随着IEEE 802.16d/e的规格制订,它具有高带宽及低延迟的能力,因此适合作为发送多媒体串流的服务。此外,它也提供讯号高涵盖率、行动性支持以及非视线功能。我们可以利用IEEE 802.16d/e提供发送IPTV串流的媒介,并提出一个简单但却有效的IPTV频道切换算法以维持频道切换的时间在一个可容许的范围内。提出的算法根据热门频道及个人化频道的预载,以减少因为网络传输所造成的延迟,达到快速切换频道的目的。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证实算法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运营商的IPTV业务,在运营过程中存在马赛克、图像静止、频道切换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导致用户主观感知较差,严重影响了IPTV业务的发展,针对此问题通过有效的方法对网络进行了全方面的诊断和处理,解决了马赛克和图像静止和频道切换等问题,有力支撑了运营商IPTV业务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IPTV用户在电信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快速增长,对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营商必须依附于现在的网络现状,对IPTV业务进行二层改造、资源规划,制定一系列业务开展规范,以满足业务及用户快速增长需求。山东联通IPTV业务规划通过组播协议开展直播业务,通过单播方式开展点播业务。对于不同的网络接入有着不同的开通模式,本文旨在提供城域网IPTV业务开通指导建议,详细描述不同网络结构的IPTV组播复制开通模式。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在可重构网络体系下的聚合组播机制. 采用网络编码技术可提高组播通信的传输性能,在保障聚合组播能减少路由状态、提高可扩展性的前提下,减少聚合组播的带宽浪费. 利用可重构网络的逻辑上集中控制和全局网络拓扑视角,优化网络编码与聚合组播算法. 通过随机网络拓扑模型下的性能仿真实验分析,与传统的聚合组播相比,该机制可在组播状态和带宽浪费之间达到较好的均衡.  相似文献   

5.
蜂窝网小区内,中继终端的移动性会引起协同中继信道的不稳定,进而造成组播码流的频繁中断.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既能保持协同网络高带宽特性,又能改善组播服务连续性的分层中继组播策略. 利用抽象信道模型和非衰减无线信道模型,对满足该策略的分层多节点中继信道的容量进行了分析. 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同普通非分层中继网络相比,新策略虽然在信道容量上略有降低,但保证了组播服务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分组对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现有分层组播拥塞控制协议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组对推测网络可用带宽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PLMCC。其中间节点和接收者利用逐级向下的分组对来推测本地可用带宽,实现对本地可用带宽的准确、快速推测。接收者只需向其父节点发送反馈报文,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其允许的最佳接收速率。仿真试验证明,PLMCC不仅具有快速的收敛速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协议间公平性和可伸缩性。  相似文献   

7.
光网络目的节点的异构性使组播业务的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都很低,为此提出了一种以最大化网络总吞吐量为目标的光组播网络最佳分层组播速率确定方法. 采用启发式算法确定每层实现最大组播吞吐量的最佳层速率值,计算组播的链路共享度,对共享度高的链路采用网络编码方法传输数据包,节约波长带宽分配. 该方法同时优化了分层组播速率和波长资源的分配,解决了异构网络多速率的吞吐量最大化问题,显著提高了光网络的波长带宽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IPTV作为新型的电信增值业务,基于IP网络可向用户提供电视直播、点播以及多种互动服务.介绍了目前IPTV业务运行的关键问题,对IPTV技术标准现状、承载网QoS要求、组播实施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近期IPTV业务接入组网部署和组播实施策略,给出了后期优化方案,并指出了IPTV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于聚类的组播接收端分组算法,节约带宽,提高传输效率,保证接收能力不同的各个接收端的公平性.方法将彼此接收能力接近的组播接收端划分到一个组播组,并且在最大最小会话内公平性和社会福利公平性这两个组播会话公平性评价标准下与其他接收端分组算法进行对比.结果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对一个组播会话内的接收端进行分组,并设定了组内数据传输速率,仿真结果显示基于聚类的分组算法在分组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其最小公平性与公平性和都介于最大最小会话内公平性算法和社会福利算法之间.结论基于聚类的组播接收端分组算法可节约带宽,提高传输效率,保证接收能力不同的各个接收端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结合增强-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E-MBMS) 网络特性,提出了一种可以有效降低终端能耗的时-频域二维资源分配算法. 时域分配以最小化终端能耗为原则,对不同E-MBMS会话进行合并,使用户接收总时隙数最小;频域分配在满足各会话目标速率的基础上,以系统吞吐量最大化为优化目标. 分配算法在每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帧内完成,将时-频资源单位分配给不同广播/组播会话. 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终端接收广播/组播会话时的能量消耗,并在提高系统公平性前提下,使平均吞吐量可以接近最优分配算法.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个4层端到端无线环境基于IP的电视(IPTV)服务质量(QoS)实现构架,通过调度压缩编码技术、内容分发网络(CDN)技术、多播技术、点对点(P2P)技术、缓存技术和整形技术等,在动态和突发的IP业务量环境下为用户的IPTV业务应用提供端到端QoS传输保证。仿真结果显示,通过合理的指配和调节,在真实的Internet环境中,机制可以满足标清电视的QoS要求。  相似文献   

12.
根据无线移动Internet的特点,利用跨层设计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无线移动IP切换机制。该机制在网络层利用组播协议将数据分组转发至移动主机,在链路层利用链路触发信息控制组播树的形成。理论分析表明,同传统的移动IP协议及分级移动IP协议相比,该机制能有效地降低移动主机的网络层切换时延,显著减少网络层切换引起的分组丢失。并有效减少无线链路上的无线信令数量,节省大量无线资源。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可靠组播传输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式网络的往返行程时间(Rount Trip Time,简称RTT)估算策略。与传统的RTT估算策略相比,这一策略不要求组播组成员之间保持时钟同步,它能够精确也确定组播树中各成员到组播源之间的往返行程时间,及时地响应网络组播结点及链路的动态变化。可靠组播传输协议借助这一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中不必要的控制消息,根据网络环境及时准确地确定进入网络的数据包速率,从而提高整个组播组的吞吐量。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平台实际研究了RTT估值策略在主动可靠组播传输协议中的实际性能,与传统的基于否定确认的可靠组播协议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证实了它所具备的良好特性。  相似文献   

14.
大量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对网络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由于IPv6地址结构空间的巨大变化以及一些新的协议特性的引入.原有IPv4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对IPv6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从体系结构和管理技术上进行新的研究。本文探讨了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管理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一个基于SNMP的IPv6网络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个基于Internet组管理协议的安全组播接入控制方案。边缘路由器拦截用户申请加入互联网组管理协议组播组的请求数据包,将组播传送到管理中心;组播管理中心处理该请求并返回相关信息;边缘路由器的组播管理中心根据决策信息处理的相应要求,决定是否允许用户加入组播组,以实现多播的访问控制。该方案克服了传统的多播路由器不具有的访问控制功能的缺点,该组播管理中心可以减少对路由器的负担,减少计算开销,存储开销和通信成本,提高性能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般视频服务企业的网络需求,提出基于组播和QoS技术的IPTV承载网络组网方案。对采集的网络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此方案可有效降低网络的流量负载,降低传输时延,保障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7.
无线协作多播系统中基于中断概率的资源优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基于OFDMA的无线协作多播系统中,当只有用户的平均信道信息可利用时,由于信道瞬时衰落的影响,不能保证所有多播数据成功传输。因此为了达到有效可靠传输的目的,本文采用协作分集技术,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在最小化多播传输中断概率时的联合子载波和功率分配优化算法。在子载波分配阶段采用了比例协作子载波分配算法,来实现吞吐量和公平性的折中。在功率分配阶段采用迭代功率分配算法来有效利用有限的功率。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协作算法的中断概率明显小于传统非协作算法;在协作算法中有功率分配算法的中断概率小于没有功率分配算法的。因此说本文提出的资源优化算法能很好的克服信道瞬时衰落的影响,保证多播数据的成功传输。  相似文献   

18.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网络传输和处理能力的瓶颈,组播技术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组播通信技术提供了一种点对点或多点对事点的数据传输模型,本文试图研究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的基本类型,并对其进行简单对比,说明不同协议下数据的流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