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水超临界CO2萃取物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得黄永与黄水超临界萃取物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能有效地萃取黄水中的呈香物质,能够促进乙醇与丁酸、己酸等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萃取物的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的比例与酱香型白酒的香气成分的比例相似,3种酯类的含量相当于酱香型白酒的10倍以上,其他香气成分与白酒的香气成分相当。萃取物香气浓郁持久,具有开发为白酒调味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得黄水与黄水超临界萃取物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能有效地萃取黄水中的呈香物质,能够促进乙醇与丁酸、己酸等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萃取物的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的比例与酱香型白酒的香气成分的比例相似.3种酯类的含量相当于酱香型白酒的10倍以上,其他香气成分与白酒的香气成分相当.萃取物香气浓郁持久,具有开发为白酒调味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古井贡酒酒样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通过优化样品酒精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确定了最优萃取条件,两种方法的整体精密度和重复性均较好。在相同条件下,对比两种萃取方法,SBSE的灵敏度和回收率均高于HS-SPME。通过标准品、保留指数、NIST 14谱库比对,共定性出190种化合物,其中用标准品准确定性143种。在白酒中首次发现4种酯类化合物:3-甲基丁酸己酯、丁酸辛酯、癸酸丙酯、癸酸异丁酯。  相似文献   

4.
固相微萃取及其在食用植物油香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固相微萃取是通过纤维头从样品中吸附待测物,并解吸于分析设备中的一种无溶剂样品预处理技术,其集采集、萃取、浓缩于一体。介绍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发展概况,综述了近几年来该技术在食用植物油特征香气分析及加工和储藏中香气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目的是为油脂气味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红枣白兰地香气成分气相色谱分析的要求,比较3种固相微萃取纤维萃取红枣白兰地香气成分的效果。方法:选取常用的CAR/DVB/PDMS、PDMS/DVB、PDMS 3种固相微萃取纤维进行红枣白兰地香气成分的富集和浓缩处理,然后用气-质联用法检测香气成分。通过对不同固相微萃取纤维萃取香气成分的数量、化学种类以及各类化合物累积峰面积标准化值的比较,评价供试固相微萃取纤维萃取红枣白兰地香气成分的效果。结果:红枣白兰地香气成分中,酯类、醛酮类、醇类、萜烯类是主要成分,酸类和烷烃类等是微量成分。不同固相微萃取纤维萃取的化合物存在明显差异,用DVB/CAR/PDMS萃取化合物118种,总含量较多;用PDMS萃取出119种,总含量较少;用PDMS/DVB仅萃取出88种,总含量最多。累积峰面积标准化值分析表明,DVB/CAR/PDMS萃取2类酯、醇类、萜烯类和醛酮类的效果最好,萃取其他成分效果居中;PDMS萃取酸类效果最好,而萃取甲乙酯、醇类、萜烯类和醛酮类效果最差;PDMS/DVB萃取乙酯类化合物的效果最好,萃取其他酯、酸类的效果最差。结论:在供试的3种固相微萃取纤维中,DVB/CAR/PDMS是萃取富集绝大多数红枣白兰地挥发性成分的最佳纤维。  相似文献   

6.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和液液萃取(LLE)方法结合GC-MS对樱桃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研究3种方法对樱桃酒香气成分萃取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的萃取方法得到的香气物质各不相同,其中SPME能富集到更高含量的香气成分,SBSE对痕量和超痕量的挥发物有较好的萃取效果,而LLE能富集到较多的香气种类。采用3种方法共提取到87种香气物质,共同检测到的成分20种,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PLSR)不同的香气提取方法和香气物质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固相微萃取纤维头对粉枝莓果实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及其香气成分的分析方法,为粉枝莓品质育种及其深加工提供一种简单、准确的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成熟粉枝莓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在成熟粉枝莓果实中共检测到27种香气成分,主要成分为醇类、酯类、羧酸类、酮类和烯类化合物,分别占已检出香气成分总数的40.7%、29.6%、18.5%、7.4%、3.7%。85μm PA纤维头检出的物质最多。3种纤维头均检出了橙花醇、橙花醛、香叶醇、香叶醛、香叶酸和月桂醇6种香气成分,其中橙花醇、橙花醛、香叶醇、香叶醛和香叶酸的含量相对较高,是粉枝莓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85μm PA纤维头较适用于粉枝莓香气成分的萃取,为粉枝莓品质育种及其深加工提供简单、准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刺梨汁香气成分气相色谱分析的准确可靠性,比较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萃取刺梨汁香气成分的效果及灵敏度。采用50/30μm DVB/CAR/PDMS、75μm CAR/PDMS、65μm PDMS/DVB、100μm PDMS 4种萃取头进行刺梨汁香气成分的富集和浓缩处理,气质联用仪检测其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香气成分的数量、含量进行比较,建立香气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刺梨汁香气成分以酯类、醇类、萜烯类为主,不同萃取头萃取的化合物存在明显差异,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化合物59种,相对含量最多为93.96%,其中酯类、醇类呈香物质含量最高;65μm PDMS/DVB萃取出38种化合物,相对含量为91.19%;100μm PDMS萃取出29种化合物,相对含量92.79%;75μm CAR/PDMS萃取出26种化合物,相对含量92.08%。在4种纤维涂层萃取头中,以50/30μm DVB/CAR/PDMS为富集刺梨汁香气成分的最佳萃取纤维。  相似文献   

9.
以红枣白兰地原酒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气相色谱嗅闻(GC-O)技术检测红枣白兰地酒中主体香气成分。通过谱库(NIST05.L)检索、保留指数(RI)、香气描述及参考文献等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以3-辛醇作为内标物进行定量并结合香气活力值(OAV)确定红枣白兰地主体成分。试验结果表明:红枣白兰地中主体香气成分有:2-十一烷酮、己酸乙酯、癸酸乙酯、十二碳酸乙酯、十四碳酸乙酯、壬酸乙酯、苯丙酸乙酯。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红枣白兰地香气组成及形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的溶剂,通过液液萃取法结合气-质联机对景芝白干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NIST 11 谱库 检索和保留指数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极性的有机溶剂,其萃取出来的成分也不相同。采用正戊烷作为 萃取剂,共发现30 种物质,采用乙醚作为萃取剂,共发现29 种物质,采用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共发现35 种物质。 3 种溶剂一共萃取出65 种物质,其中醇类化合物9 种、酯类化合物19 种、酸类化合物11 种、烃类化合物14 种、芳香 族化合物3 种、呋喃类化合物3 种、醛类化合物3 种、酮类化合物1 种、含氮化合物1 种、含硫化合物1 种。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以感官为导向,利用嗅觉阈值、香气活性值(odour active value,OAV)及香气重组实验研究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物质并进行重构。结果表明,香荚兰提取物中共检出83种香气成分,与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密切相关的奶香、甜香、酸香、膏香、焦香、豆香和辛香香韵特征成分共有34种。基于OAV判断香兰素、4-(乙氧基甲基)苯酚、愈创木酚、乙酸、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草醇乙醚等14种化合物为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的关键贡献成分。14种关键贡献成分的重组样品具有香荚兰样的奶香、甜香、烟熏香和酸香,香荚兰特征香气风格辨识度明显,与香荚兰特征风味天然香原料的感官相似度达92.33%。香兰素、4-(乙氧基甲基)苯酚、愈创木酚、乙酸、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草醇乙醚、乳酸乙酯等14种化合物被鉴定为香荚兰特征风味物质,可作为香荚兰特征风味天然香原料质控的关键指标,也可为复配重构香荚兰特征风味添加剂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惠普-化学源化学工作站对不同产地的香荚兰豆中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2 种化学计量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出104 种化合物,不同产地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差异。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可为香荚兰豆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Vanilla planifolia Andrews is a perennial tropical vine and is an orchid grown for its pleasant flavor.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world over for using natural flavors. Vanilla being an important food flavoring ingredient, the demand for natural vanilla extract is increasing. Henc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prepare vanilla extract from green beans without going through the elaborate and time-consuming conventional curing process. Vanilla beans after size reduction were mixed in a suitable proportion with tea leaf enzyme extract (TLEE) and incubated to facilitate action of enzymes on vanilla flavor precursors. The beans mix was squeezed, and the filtrate was treated with ethanol to extract the vanilla flavor. TLEE-treated extracts had higher vanillin content (4.2%) compared to Viscozyme extract (2.4%). Also, it had higher intensity of vanilla flavor, sweet, and floral notes. Further, electronic nose analysis confirmed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extrac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TLEE is very much useful to obtain higher yield of vanilla extract and superior quality vanilla flavor, which avoids the traditional laborious and time-consuming cur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Sixteen elements found in 37 vanilla samples from Madagascar, Uganda, India, Indonesia (all Vanilla planifolia species), and Papa New Guinea (Vanilla tahitensis species) were measured by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WDXRF) spectroscopy for the purpose of determining the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to discriminate among the origins. Pellets were prepared of the samples and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calibration curves created using 4 Natl. Inst.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standards. Discriminant analysis was used to successfully classify the vanilla samples by their species and their geographical region. Our method allows for higher throughput in the rapid screening of vanilla samples in less time than analytical methods currently available. Practical Application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classify vanilla from different origins resulting in a model that could potentially serve to rapidly validate these samples before purchasing from a producer.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发酵椰奶特征风味与风味物质相关性,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分别对发酵椰奶、原味椰奶和酸牛奶中的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同时进行感官评价;并且结合组学技术从感官和风味物质方面分析了发酵椰奶的特征风味。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椰奶感官风味特征在甜味、酸味、椰子味、奶香味、乳脂味以及醇香味感官评分较高,对发酵椰奶的喜好感主要受甜味、酸味、椰子味以及香草味的影响;而相比原味椰奶甜味过高,且伴随有较浓蒸煮味。从发酵椰奶中共检测出23种风味成分,比原味椰奶和酸牛奶分别多5种和2种;相比原味椰奶,发酵椰奶中酸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减少了11.005%和11.670%,而醇类、酮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6.015%,10.295%,1.975%;酸牛奶中酸类物质是其主要风味成分,比发酵椰奶相对含量高31.79%。发酵椰奶中2,3-戊二酮、3-羟基-2-丁酮等风味成分主要贡献了果香味、奶香味和焦糖气味,酯类物质主要贡献了香草味、甜味、椰子味和蒸煮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香草兰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累积过程,采用了混合溶剂(乙醚/正戊烷=1:1,v/v)提取结合GC-MS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以DB-5及DB-Wax两种毛细管柱为分离柱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以DB-5毛细管柱为分离柱时,检测出45种挥发性物质,鲜豆荚、杀青豆荚、发汗豆荚、干燥豆荚及陈化豆荚分别检测出19、17、25、33、37种挥发性成分;以DB-Wax毛细管柱为分离柱时,检测出53种物质,五种豆荚中分别检测出20、21、27、38、46种挥发性成分。两种方法共分离检测出69种物质。挥发性成分主要在干燥及陈化阶段产生并累积,其中含量逐渐增加且在陈化豆荚中含量较高的有乙酸、愈创木酚、香兰醇、十六酸等物质,反式-2-癸烯醛、硬脂酸甲酯、山嵛醇等物质仅出现在发酵前期,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2-乙基己基乙酸酯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逐渐降低。成熟豆荚的香气是由多种前体物的代谢产物混合而形成。  相似文献   

17.
泰安大蒜与金乡大蒜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动化静态顶空与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对比金乡大蒜与泰安大蒜的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分析和NIST质谱库计算机检索,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大蒜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略有差别,金乡大蒜中含硫化合物总量高于泰安大蒜,并且,新鲜大蒜含硫化合物含量高于贮藏大蒜,存在显著差异。金乡大蒜和泰安大蒜检出的风味物质种类略有差别,地域性差别对大蒜风味物质种类影响不大,但是,在大蒜风味物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1,3-二噻烷、烯丙基三硫化物、烯丙基二硫化物以及而烯丙基四硫醚,在含量上金乡大蒜明显高于泰安大蒜。同时,研究表明,静态顶空与气质联用能够快速、简便、高效、准确地对大蒜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组分分析以及鉴定。  相似文献   

18.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牡蛎酶解液,将新鲜的近江牡蛎肉经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水解,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质谱(SPME-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牡蛎肉原料和酶解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探讨酶解对牡蛎风味的影响。经NIST 98 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3 个样品分别检出57、60、62 种成分,主要有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含硫化合物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牡蛎及其酶解液的特征气味;其中牡蛎肉含有较多的酮类化合物,而酶解后则含有较多的醛类和脂类化合物,3 个样品中均检出了较多的醇类化合物,归一化含量分别高达40.24%、41.20% 和43.28%,中性蛋白酶制备的酶解液比木瓜蛋白酶制备的酶解液风味更加柔和。结果表明:酶解反应能够保持并改善牡蛎的风味,所制备的酶解液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食品工业》2001,(7):37-37
<正> 众所周知,香草风味在全球的冰淇从淋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个别地方的喜好对冰淇淋市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冰淇淋市场的发展趋向高档化及风味多元化,为了准确地把握各地香草冰淇淋的风味特点,奇华顿的感观科学研究专家们对各地主流的家庭装香草冰淇淋进行了“风味定量分析法”研究。研究数据对香草冰淇淋市场的发展趋势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还可以判定出不同区域和不同品牌之间的异同。目前,香草风味的标准化香精语言繁多,在表达香草冰淇淋的复杂风味上,“风味定量分析法”有助于厂商进一步了解市场。  相似文献   

20.
李智  初众  姚晶  张彦军  董文江 《食品科学》2015,36(18):97-102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海南产不同等级香草兰豆挥发性香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香草兰豆的整体香气在电子鼻主成分分析图谱上有显著性差异;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共检测出75 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一级、二级、三级豆分别检测出67、65 种和60 种,相对含量最多为香草醛,分别为58.86%、56.66%、43.90%,不同等级香草兰豆的芳香族类、醛类、酮类、酸类、醇类、杂环六大类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芳香族类是香草兰豆中最主要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8.99%、88.35%和82.55%;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与二级和三级豆相比,一级豆中香草醛、香草酸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56%、0.21%;二级豆中对羟基苯甲醛相对含量高于一级和三级豆,为0.15%;在3 个等级豆中,三级豆对羟基苯甲酸相对含量最高为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