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近年来进口粉矿粒度组成呈现变粗的趋势,对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产生了不利影响。探讨了各种因素对进口粉矿粒度变粗后烧结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焦粉粒度0~3mm在85%左右、生石灰配比为3.0%~3.3%、降低石灰石中0~0.5mm部分比例(控制在40%~60%)、提高烧结料层厚度、配加1%的胺盐以及混合料水分优化等,有利于提高进口粉矿粒度变粗后的烧结成品率和改善烧结矿转鼓强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进口粉矿粒度呈现变粗的趋势,对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的影响日益严重。文章探讨了各种因素对进口粉矿粒度变粗后烧结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焦粉粒度0~3mm在85%左右、生石灰配比为3.0%~3.3%、适当降低石灰石中0~0.5mm部分比例(控制在40%~60%)、提高烧结料层厚度、配加1%左右胺盐以及混合料水分优化等措施,有利于提高进口粉矿粒度变粗后的烧结成品率和改善烧结矿转鼓强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烧结杯及工业生产试验研究表明:宣钢高炉生产所产生的瓦斯灰,进入烧结配料后的比例约为2%,对烧结矿转鼓强度、成品率指标没有明显影响,烧结矿-10~+5mm粒级含量减小,同时降低了烧结固体燃耗;瓦斯灰用于烧结生产是可行、有效益的,是宣钢目前瓦斯灰较为合理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烧结用混匀矿中配加5%~20%的A、B、C细粒级铁矿粉,检测各自的制粒效果,分析了各粒级生成烧结液相的比例和粘接强度等基础烧结性能,并据此进行了烧结杯试验。结果表明:细粒级矿粉中2mm以下粒级的基础性能可有效用于评价该矿粉烧结效果;A矿粉流动性合适,粘结强度高,能有效改善烧结矿质量,可与B粉或C粉搭配使用;B粉流动性很好,C粉2mm以下粒级同化温高、粘结强度差。建议在烧结生产中不要同时使用B粉和C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烧结返矿中大粒级占比对烧结生产指标的影响,通过化学分析、XRD分析、热重分析等对烧结返矿的各项理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微型烧结实验装置及烧结杯模拟实验就返矿中+5 mm粒级占比对烧结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返矿中不同粒级的成分存在较大差异;随着返矿粒级的增大,其矿物物相中磁铁矿和铁酸钙的量增加;返矿粒级越大,其同化温度、熔化温度越高,返矿粒级越小,越有利于液相生成;当返矿+5 mm的占比超过25%时,混合料制粒效果变差,同时其烧结成品率、转鼓强度均下降,固体燃耗升高,烧结矿成品粒级组成中5~10 mm的粒级占比上升。因此,在烧结生产配料过程中需控制返矿中+5 mm的粒级占比低于25%。  相似文献   

6.
根据邯钢现场生产条件,研究了原料中MAC粉配比对其烧结矿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MAC粉配比烧结矿的矿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AC粉配比在15%~20%时烧结矿小于5 mm粒级水平较低,配比为20%的烧结成品率最高;MAC粉配比小于25%范围内随配比的增加TI 6.3(转鼓强度)升高,在20%~25%之间TI 6.3变化不大;RDI 3.15指标是制约邯钢烧结矿质量的关键因素;配比为25%的烧结矿具有较好的软化性能.综合考虑认为,邯钢MAC粉配比应在15%~25%范围内选择,配比为20%时最佳,但不宜超过25%.配比为25%和50%的2种烧结矿中铁氧化物均以赤铁矿、磁铁矿为主,粘结相主要以铁酸钙、硅酸二钙和玻璃质为主,但铁酸钙数量不多.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的烧结实验,对翼钢进口富矿粉(PB粉)的烧结成矿规律、工艺参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翼钢原料条件下,配加适量的PB粉(30%-40%)可以明显提高烧结矿的强度、成品率、还原度及低温还原粉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史先菊  王强  李光强  刘代飞  李军 《钢铁》2021,56(12):28-35
 对烧结现场生产进行全流程取样,分析熔剂颗粒在烧结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烧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烧结混合料制粒过程中,小于0.5 mm熔剂颗粒较铁矿粉颗粒更容易黏附至核颗粒表面形成新的颗粒,从而相对均匀地分布至混合料各粒级中。大于0.5 mm粒级熔剂颗粒作为核黏附一定厚度的黏附层形成新的颗粒,黏附层厚度均小于1 mm,因此,新颗粒直径仅在原始颗粒粒径基础上增大不超过2 mm。同时由于熔剂原始颗粒粒级较细,导致制粒后大于5 mm粒级混合料中熔剂含量较少。而在烧结台车布料过程中粒级存在偏析,大颗粒向下分布,最底层大于5 mm粒级颗粒分布最多,从而导致熔剂的偏析,混合料中大于5 mm粒级颗粒增多加大了熔剂的偏析,混合料中3~5 mm粒级颗粒增多减弱了熔剂的偏析。料层粒级偏析使烧结料层,最底层混合料中熔剂总量变少,大颗粒熔剂增多,熔剂颗粒数量减少,导致熔剂分布点变少,熔剂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局部高碱度环境变少,液相产生的难度增加。同时,由于颗粒的偏析,最底层混合料中大颗粒铁矿粉增加,出现更多的未熔原矿,最终导致烧结料层最底层烧结矿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9.
刘竹林 《钢铁研究》2008,36(1):50-54
在一定的烧结原料条件下进行了钢渣与转炉尘泥不同配比的烧结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加入钢渣对制粒效果有不利影响,但适宜配比的钢渣使烧结速度、成品率及利用系数都有所提高,烧结矿强度下降不明显,总的影响较小;烧结混合料中加入OG泥悬浮液有利于混合料制粒,随OG泥配量增加,混合料中-1 mm粒级比率迅速降低,对改善混合料透气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及保护环境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高配比不同粒级贵沙褐铁粉矿对烧结性能的影响情况,本文从原料的粒度、主要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烧结矿强度、成品率、低温还原粉化指数、软化区间、熔滴总特征值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法筛分得到的贵沙粉矿A的烧结性能指标较好,适宜的贵沙粉矿烧结参数为:贵沙粉矿40%,精矿60%,烧结矿碱度1.81~1.90,在满足高炉造渣条件下,合理提高烧结矿碱度,有利于改善烧结矿的强度及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11.
焦粉粒度对烧结生产指标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烧结杯试验开展焦粉粒度最佳组成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焦粉粒度从小于1 mm增加到5~8 mm时,烧结矿强度、烧结利用系数、固体燃耗、产量、垂直烧结速度及粒度分布均变差;烧结生产所使用的焦粉粒度组成可根据生产目标进行调整,当要求烧结矿转鼓强度达到最高值时,焦粉的粒度分布应当是57.20%的小于1 mm、25.63%的1~3 mm、11.17%的3~5 mm和6.00%的5~8 mm。当焦粉由鞍钢实际生产的粒度分布调整为最佳粒度分布时,烧结原料矿化过程合理,烧结矿转鼓强度增加1.48%,产量增加1.73%,10~40 mm的烧结矿增加2.16%,固体燃耗降低0.69 kg/t,冶金性能指标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对烧结生产中合理控制焦粉粒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史俊  郭汉杰 《山西冶金》2009,32(5):12-14
对使用高比例进口矿烧结进行实验室研究,根据垂直烧结速度、+10mm粒度含量、转鼓指数、RI、RDI等指标,选择一至二种配比作为生产配比。研究结果表明,扬迪粉矿和PB粉矿可以作为烧结主干矿种,辅以巴西粗粉,可以取得较好产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济钢目前烧结原料结构条件下固体燃料粒度对烧结矿产质量的影响,通过改变固体燃料粒度中〈1mm的比例进行烧结杯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固体燃料粒度中〈1mm比例的降低,垂直烧结速度加快,烧结矿成品率、利用系数、转鼓强度、平均粒径等指标明显改善,对降低固体燃料、烧结内返粉和高炉槽下返粉将起到重要作用。生产中应稳定四辊操作,适当放宽输出粒度范围,杜绝固体燃料的过粉碎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烧结杯制备了全钒钛以及配加一定量印粉(YD)、马粉(MF)及自产普粉(ZF)的钒钛烧结矿,并对其烧结速度、烧损率、成品率、转鼓强度、RDI>3. 15 mm以及软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全钒钛烧结矿质量较差,尤其是RDI>3. 15 mm过低,产率较低,需配加普矿提高其质量及产量。选择普粉时应兼顾其制粒性以及化学成分等,应保证烧结矿中一定量的SiO2、MgO以及Al2O3不宜过高。配加3种普粉均有利于提高烧结速度及提高软化区间,配加自产粉有利于提高钒钛烧结矿的转鼓强度(64. 25%)以及RDI>3. 15 mm ,但降低了成品率;配加印粉有利于提高转鼓强度、成品率,但是降低了RDI>3. 15 mm;配加马粉有利于提高强度和RDI>3. 15 mm ,但是其铁品位低、烧损大。配加13%(印粉+马粉+自产)钒钛烧结矿的指标优于配加6. 5%(印粉+马粉+自产)的钒钛烧结矿。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配加进口铁精矿(磁铁矿)的烧结杯试验。试验研究表明:随着铁精矿配加比例的增加,混合料粒度组成中小粒度比例增高,造成烧结料层透气性变差,烧结时间延长,烧结速度的降低,成品率与转鼓指数提高,有效地减少燃料消耗,在冶金性能试验中配加该种铁精矿对烧结生产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来改善烧结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含铬型钒钛混合料制粒效率低,料层透气性差,严重影响了其发展低温高料层烧结。在基准方案基础上,通过烧结杯试验研究了生石灰配比、混合料水分、润湿时间和制粒时间对含铬型钒钛混合料烧结的影响,并对强化制粒效果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在碱度为2.15、配碳量为3.2%(质量分数)、混合料配加生石灰为5%、水分为7.5%、消化时间为10 min,制粒时间为8 min时,平均粒径[d]、拟似粒化指数[GI0]、制粒效率[E]、抗粉化指数[B]分别由2.26 mm、66.30%、54.11%、48.15%提高到2.58 mm、80.43%、90.82%、73.53%,烧结速度、成品率、利用系数、转鼓强度分别由16.54 mm/min、70.39%、1.22 t/(m2·h)、55.36%提高到19.70 mm/min、77.94%、1.64 t/(m2·h)、59.36%。含铬型钒钛混合料对水分敏感度高,应严格控制水分波动。采用强化制粒措施,提高料层透气性,增加氧势,可提高烧结矿中铁酸钙质量分数改善其矿物组成与结构,提高产质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烧结杯试验方法对首钢京唐铁矿粉低SiO2烧结及优化措施进行研究,并进行工业试验及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京唐配料结构下,烧结矿SiO2质量分数由5.60%降至5.00%,烧结矿转鼓指数、成品率和粒度有所变差。粗化焦粉粒度对提高转鼓指数的效果最明显;提高混合料温度对烧结各项指标基本都有改善,尤其对提高成品率的效果最明显;提高料层厚度对降低燃耗等指标有利。在工业应用中,采取提高料层厚度30 mm、提高料温5~10 ℃、放宽燃料粒度(小于3 mm比例)2%、降低镁质熔剂使用量以及优化配矿等措施,使京唐烧结矿的铁酸钙体积分数基本得到保证,达到45%以上,促使烧结矿产质量保持稳定且有改善。  相似文献   

18.
邱金厚  张宗旺  陈革 《包钢科技》2010,36(4):26-28,91
文章针对包钢四烧原料系统,在试验室进行了全部采用外购含铁料的烧结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若烧结采用外购国内铁精矿搭配进口矿粉进行生产,随着进口矿粉配比的增加,烧结利用系数提高,燃耗降低,烧结矿转鼓强度无明显变化;当进口矿粉配比由10%增至40%,烧结利用系数可提高30.3个百分点,燃耗降低8.64 kg/t。  相似文献   

19.
通过烧结杯实验、烧结矿低温还原实验、中温还原实验和高温软熔滴落实验,研究添加城市垃圾焚烧飞灰对烧结矿强度和冶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质量分数)的添加比例范围内,随着飞灰添加量的增加,烧结速度和烧结杯利用系数降低,烧结矿转鼓指数和成品率降低,软熔滴落性能恶化,中温还原度变化不显著,而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显著提高。矿相结构与成分分析表明,随着飞灰添加量的增加,烧结矿中铁酸钙和硅酸钙的相比例均有所升高;飞灰中含量较高的Al2O3、SiO2和Cl元素导致了烧结矿中低熔点相较早生成及生成量的增加,这是影响烧结过程、烧结矿强度和冶金性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The mel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ron o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intering and mineralization. The softening and melting process of Meishan concentrate, the main mineral in the sintering of Meis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and four typical imported iron ores were observed through a visual micro-sintering test dev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ishan concentrate has a relatively gentle liquid-phase velocity, good liquid-phase temperature control property, and relatively good safety. In addit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alkalinity, its melting characteristics become worse. When combined with OA, its melting characteristics became worse, and with OD ore, its melting characteristics had improved in our stud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optimizing the complementary ore blend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good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safety of the Meishan concentrate in the liquid phase of the sintering process, the appropriate sinter basicity and the appropriate type of iron ores should be sel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