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东 《饮食科学》2014,(7):48-48
徐悲鸿曾力赞张大千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却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这位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更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在他看来,吃绝不仅仅为了果腹,而是已上升为人生的最高艺术。张大千不仅精于吃,更深谙烹调之道,独创的“大风堂菜”为人称颂至今,经他提点过的名厨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2.
路遇江湖菜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美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你怀着好心情到大饭店就餐,可菜品却令人扫兴;而当你有时偶人路边小店,又可能吃得满面春光,我倒是很认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大千的画画得好,早已扬名世界,张大千的菜做得好,则鲜有人知。一般人只知他讲究吃,殊不知他更懂得该怎样去讲究吃。张大千之精于食道,也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他说:“我先父讲究吃,家母精烹调,旧时成都最有名的一家川菜馆荣乐园,就是我家里的大师傅出去开的。”家里讲究吃的人,不一定就知道如何做菜,必须还要自己有兴趣去研究。菜好,应当说得出它好在哪里?菜差,则要指得出它哪一点未做对,应如何改正?不过大千先生倒是能说出个道道来。有行家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最有名气的中餐大师傅,都是张大千…  相似文献   

4.
《川菜》2014,(8):34-36
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然而,随着回归自然食品的兴起,传统美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 近日,袁歪歪在美食达人俱乐部刚哥的帮助下,号召了一群美食达人聚集乐山唐伟饭店。下午3点半,袁歪歪准时到达唐伟饭店。此次与众多美食达人汇聚于此,我们不单单要免费试吃,还将走进后厨跟着主厨学习烹饪的过程。为此,刚哥还邀请到了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烹饪教师、乐山餐饮行业协会评委陈瑞祥一同参加本次活动。我们的美食达人在这里不仅能吃上佳肴,跟着大厨学习传统美食的传统做法,还能与专家探讨中国的“食文化”。  相似文献   

5.
八88岁高龄的著名美食家车辐老先生,在前不久的一次文艺界年会上,自己幽了一默:“我是好吃嘴,身体好,今天满88岁,乃‘二八佳人’。佳人者,好人也。”此话一出,顿时为年会添了一种特别的味道。席间,他对笔者说:“戏曲中以善听者为知音,食道中以善吃者为知味。一经引为同好,则感到分外亲切。”于此,我想起了他早年摆给我听的“龙门阵”。他说,老成都名厨罗国荣,当年最尊重写“孩儿体”的大书法家谢无量。谢亦常以书法比喻罗国荣烹调的三款菜肴杰作———“开水白菜”、“口蘑肝膏汤”、“鸡皮嫩笋汤”。谢评之曰:“这三道…  相似文献   

6.
法国美食丰富,菜肴种类多,美味可口,其烹调方法有很多独到之处,欧洲许多一流的饭店厨师几乎都是法国人。去年六月,我和谭明应在法国工作的大学同学李磊之邀去巴黎,品尝了法国的美食。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先生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画、一是吃。他把绘画当作第一职业,把烹饪当作第二“职业”。他曾说:“一个搞艺术的,如果连吃都不懂或不会欣赏,他哪里又能学好艺术呢?”由此,他把绘画艺术视为追求意境和笔墨情趣,把烹饪艺术视为味觉艺术和美食情趣。故而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谈画时离不开说吃,绘画时又离不开烹调,正如他本人所言:“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相似文献   

8.
两岁的女儿严重偏食,每当我费劲心思为女儿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她只吃两口,待到第三口时,便用小舌头往外一推,“噗”的一声将食物吐到地上。我极不甘心地再塞入一勺,她呢,“噗”声依旧。待我放下饭碗,收拾狼藉的地面时,小家伙早已溜之大吉了。为了让女儿能多吃一口饭菜,我拿出了锲而  相似文献   

9.
话说小酒馆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所以繁衍生存,首先依赖于“吃”。故国人之先哲,以一言而概括之:“民以食为天”。 以常理推之,吃者,居家生活的头等大事也,当属各家“门内”之事。然天下不合情理之事多矣,虽人人都有家庭,在家中吃也就罢了,何故人们又偏喜欢到外面去吃? 君不见,一出家门便可见大小饭店、餐馆、酒楼、小吃摊点比比皆是,星罗棋布,令人目不暇接,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 动物之吃,乃纯粹为了生存;洋人之吃,多半是为营养;而国人之吃,却少为生存营养计,而常以自鸣得意的“美食”为求,甚至处心积虑地将“美食”弄出许多…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张大千先生是近代中国画坛的杰出大师,然而,张大千还是一位懂吃会做的美食家,还在他生前时,就已经被称作是画坛真正的老饕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张大千携其家眷来到成都,住在藏书家严谷孙家里。当时书画界的知名人士都经常去他那里聚餐。大千先生不仅请有家厨,  相似文献   

11.
郭氏“夫妻肺片” 大约在十年前,我应邀加盟于北京的一家饭店。该饭店主营文化火锅,兼营川菜和成都名小吃。 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一天,饭店里来了一帮显客。见面之后,这帮显客中的为首者,突改京腔而用川话与我交谈。他说:“我们是专程来吃‘夫妻肺片’的。” 于是,我便将自己幼时所学到的做“夫妻肺片”的手艺,全数使了出来,精心制作了一盘“夫妻肺片”,并特意让一位乖巧的川妹子服务员端上桌去,自己则站在一旁观察客人对此案的反映。 但见显客们边吃边谈,只有几分钟时间,便将一盘“夫妻肺片”一扫而光。这时,那帮显客中的为…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人好感官享乐,注重生活艺术,尤其体现在饮食方面。他说:“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又说,“中国人领受食物像领受性、女人和生活一样。”的确,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头上的天。不过此话印证到四川美食大家、谈吃杂文家车辐身上,似乎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3.
家宴飨客     
我经常“吃请”——朋友聚会,往往会叫上我。这帮哥们都是美食家,有事没事,总爱找些有特色的饭店聚会,然后褒贬一番。上海的特色知名新老饭店,几乎吃遍。每次买单,都轮不到我,早有人捷足先登抢先付账,这使我有些郁闷,俺几近蹭饭食客矣!  相似文献   

14.
我是重庆人,并且是一个地道的“好吃狗”,这可能也跟自己的职业(厨师)有关吧!春节期间,我跟朋友一起到成都玩了几天,有幸领略到了成都小吃的魅力,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每天都让我和朋友吃得不亦乐乎。我朋友说,成都的小吃真的是好吃得不得了,干脆把家搬到成都去好了。不过,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还是春熙路上的一个小店——其乐锅魁。这小店卖的锅魁很有特点.咬一口.酥酥脆脆,而且还带一点韧劲。  相似文献   

15.
645、毛泽东在井冈山期间,营养不良,贺子珍和兄贺敏学常到水田捡田螺,然后与辣椒炒在一起,毛吃得津津有味。646、车辐请客,每上一菜,举筷时必评讲此菜之妙,与众不同的烹调法,且自己带头大吃,吃后还自赞:“好,真好!”所以郑拾风常说:“车辐请客,菜都是他自己吃了。”但车却说:“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重庆火锅以麻辣烫鲜而深受大众的喜爱,不仅在西南地区非常火爆,而且在国内许多大城市都有影响。我也爱吃火锅,但吃来吃去,最喜欢的还是许多年前成都的“小火锅”。六十年代初,我在成都吃过一次“小火锅”,令我至今难忘。那种小火锅很有特色,味道也不错。那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正在成都读书,平时学校伙食不好,菜都是清汤寡水的,吃得人心里发慌。为了解馋,有一个星期天便与一位同学凑了点钱,进城去找火锅打牙祭。当时蓉城的火锅店还很少,我们找了半天,最后才在工人文化宫附近找到一家卖火锅的小店。店名已记…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平安大道北侧,有一家名为“平安苑美食”的饭店,店门上方一行大字十分醒目:“走平安大道,吃平安美食”。平安,是这家饭店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言到行的一致追求。日前,记者就平安这一话题采访了平安苑美食公司总经理张锋。对平安的追求,张总有着特有的经历和思考:“我在公安部门工作十多年,为的是保一方平安;改行到餐饮行业,一番考察过后,决定仍走‘平安’路:不仅让顾客吃饱吃好,更要吃进营养,吃出健康!”他在向记者做进一步介绍时,手持菜谱,如数家珍:“这是滋肾益力的麻仁鹿肉串,这是健脑益智的桃仁鹿排,这是…  相似文献   

18.
我于8月份先后收到6月25出版的《美食》杂志第3期和9月5日出版的《烹调知识》第9期,发现程勉中先生的《难忘华亭小吃》全文已在《美食》第3期刊出,又在《烹调知识》第9期上换一个笔名“空月”再登,只是题目改了一下,将“难忘”改为“无锡”。真是无巧不成书,6月25日出版的《美食》上有陈心武先生的《吃鱼不伤鱼,吃它个稀奇》,9月5日的《烹调知识》又是这位陈心武先生以《一种奇特的吃鱼法》一字不改地再登一遍。我估计决不是《烹调知识》转载了《美食》,而是作者一稿两投所致。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都很喜欢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当我读了他的《雅舍谈吃》后,觉得他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的确,梁实秋先生对饮食的见解是独到而深刻的。一些平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他的笔调下,总会流溢出无比美妙的味道,而且让人感到十分的自然和真实。于是在细读之余,不由得令我突发奇想,渴望自己某一天也能开一家餐馆,而馆名就叫“雅之居”——这自然是取“雅舍”之意。馆中将集《雅舍谈吃》中所有美食于一席,让食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梁先生书中所说的那种意境。在设计“雅之居”筵席菜单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一方面要…  相似文献   

20.
正大部分人都认为川菜是很辣的,这种认识并非完全正确。多年前,我多次到四川各地学习,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成都的锦江宾馆住了四五个月,接触到十几位烹调大师,听到了很多民间的烹调故事。30当时有一位宾馆厨房部大师叫张德善。每天下午,我总是请他到我房间,向他讨教并听他讲有关川菜的点点滴滴。他说:"四川人喜欢吃辣味菜肴,特别是四川农村和路边的小饭店,他们烹调的菜肴以麻、辣、咸、鲜为主,非常下饭,供一些平民百姓及做小生意的商人食用。但在大中型餐厅,有的经营官府菜肴,用麻、辣、咸调味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