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正>在潮州众多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中,潮州手拉朱泥壶因其用料考究、造型独特、制作精细、且具有观赏、实用双重功能等技艺特点,而成为异军突起的工艺美术门类。潮州朱泥壶烧制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就是说,潮州手拉朱泥壶不论是其品种和烧制技艺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因此,在历史文化价值、制作技艺、观赏价值及实用价值方面,应进一步得到提升,才能使手拉朱泥壶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紫砂壶发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是江苏宜兴陶工以当地独有的原矿紫砂土为单一原料,经手工拍打成型,经窑炉1 000多摄氏度高温烧制成型的一种无釉细陶。紫砂器皿以茶具为代表而名扬四海,集茶文化、陶文化、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文化艺术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华文化特色的东方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3.
<正>吴亚平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功德奖"获得者江南宜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出产以"紫"为主的紫砂陶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美无比的紫砂土和江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锦心巧手的紫砂人。他们用自己的聪敏才智和勤劳双手,做出了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为源渊流长的陶文化、茶文化增添了一道迷人的紫色风景线。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已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正>苗长强,1962年8月生于神垕苗氏钧瓷世家,系苗家第二十代传人,受其父苗锡锦的熏陶,自幼热爱钧瓷艺术。17岁便进入神后镇新华瓷厂工作,25岁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系陶瓷专业,1987进入苗家钧窑有限公司担任苗家钧窑艺术总监。第七届许昌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主创钧瓷新釉色的开发和新造型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曹敏敏 《江苏陶瓷》2012,45(1):27-28
紫砂茶壶为世间茶具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宜兴是紫砂的发源地,有着“世界茶壶之都”之美称,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宜兴均陶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审美艺术价值,也有其社会人文价值及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宜兴均陶与河南钧瓷相互融合又各有特色,二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各自的贡献和卓越的地位。本文从均陶与钧瓷的历史地位及二者的渊源来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手拉坯制壶"是潮州陶瓷工匠一脉相承的茶具制作技艺,整个拉坯过程在转盘上进行,通过工匠手工拉动坯体成型。由于圆周运动的特点,所以它只能制出圆形作品,拉出的作品是规则和直立的,表面会留下一些线条。手拉坯法是一种最原始的成型技术,大约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茶具,手拉壶除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宜兴紫砂壶享誉中外,它以独特的原材料紫砂泥和巧夺天工的制壶技艺,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使之成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具的艺术品。2 0 0 5年,随着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逐渐步入艺术收藏市场,在拍场上屡创新高,兴起了"紫砂热"。紫砂壶不单是艺术品,也是宜兴地域文化的象征,是一种雅致生活方式,是一种情怀。它得益于宜兴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深厚的文化背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环境滋养了它,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灵魂。一、造型设计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在《壶艺的形神气》中曾  相似文献   

10.
陆松云 《江苏陶瓷》2014,47(5):50-50
在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紫砂壶是一种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文化记忆。在竞争激烈的多元文化框架下,独特的紫砂传统文化立于世界陶苑之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砂陶艺人应该很好地继承与弘扬紫砂传统文化,促进紫砂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古往今来,紫砂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紫砂艺术发展的历程和永恒的魅力。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2006年10月28日,国际陶瓷艺术学会授予宜兴“世界制壶中心”的称号,标志着宜兴紫砂艺术从国家级名片晋升为世界级名片。  相似文献   

12.
紫砂陶传统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尤其是随着茶文化的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健康饮用更加的关注,在重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的基础之上,对于紫砂茶具也是越来越注重。筋纹器更多的是聚焦于瓜果花卉的局部纹理形态来进行抽象的演绎,在表达造型之美的同时,更加彰显出创作者高超的紫砂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从整体上来看此壶《金瓜》,形态的自然清新搭配筋纹的举重若轻,再加上创作者匠心独运的精湛技艺和巧妙的设计,把紫砂艺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完美地呈现出了秋天的丰收喜悦和我们对于田园生活和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相似文献   

13.
正钧瓷器物的成型工艺,主要以拉坯、合模、注浆、印坯等等工艺为主,其中最常见的还是拉坯和注浆成型工艺,在这些古老的钧瓷成型工艺中,唯独没有泥片拍打成型工艺。我现与大家分享,钧瓷壶全手工泥片成型工艺,有不妥之处还请朋友们批评指正。一、制泥现代制泥相对简单快捷,大体分为:原料粉碎~磨浆~压滤水份~真空炼泥(数次)直到适合使用。言归正传下面着重介绍钧瓷壶泥片拍打成型  相似文献   

14.
紫砂艺术在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宜兴工匠运用其独特的智慧将紫砂泥料经"千度成陶"的烧造技艺,化泥为器。紫砂壶背后的烧造工艺和窑址在传统博物馆中常以图片的形式向大众进行展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宜兴窑"及其背后的烧造技术和文化将以新的形式向大众进行展现。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的紫砂、均陶、青瓷等传统陶瓷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及文化影响力,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制作技艺更是陆续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更好地助力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并推动其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第一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募基金  相似文献   

16.
宜兴紫砂自宋以来风靡天下近千年,一靠当地独有的矿土资源,二靠世代相传的独特制作技艺。2006年国家将宜兴紫砂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且在陶瓷类别中名列前端12项。这是宜兴紫砂的荣耀和骄傲。作为宜兴陶人有义务、有责任来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国之瑰宝。  相似文献   

17.
潘奕宇 《江苏陶瓷》2021,54(5):83-8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留存于基因中的无形财富,它们可以是悦耳动听的歌谣,可以是活跃在手中的技艺,它们贴近大众生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一共拥有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关陶瓷技艺的一共有10项,分别是:国家级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江苏省级的宜兴青瓷制作技艺、宜兴彩陶装饰技艺、宜兴龙窑烧制技艺和宜兴陶传统仓储技艺,宜兴市级的宜兴紫砂矿料练制和运用技艺、宜兴陶柴烧技艺、传统锔瓷技艺、陶胎髹漆技艺.  相似文献   

18.
<正>荣昌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在宋代的鼎盛时期就有很高知名度和很大的影响力,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业界以"薄如纸、红如枣、亮如镜、声如磬"对荣昌陶的高度概括,是荣昌重要的文化资源。2011年5月国务院文化部将《陶器烧制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对荣昌陶传承和保护列入了政  相似文献   

19.
<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中国手工技艺的传承发展,手工技艺创作作品的巧夺天工,艺术造型的美轮美奂,离不开手工技艺之美,更离不开手的延伸——手工工具的应用。宜兴紫砂手工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脉络、完善的艺术体系、完美的手工技艺传承,成为手工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紫砂手工制壶,离不开紫砂制作工具的完美辅助,木搭子、木拍子、尖刀、明针等,都是紫砂壶手工制作过程中必  相似文献   

20.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历程达一千多年的紫砂壶传统成型工艺这一整套制作技法,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紫砂文化的"魂"。作为我们这一代紫砂从业人员,理应为弘扬紫砂艺术,为继承传统工艺而作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