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软件对方钢管约束混凝土纯弯构件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已有试验对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基于此,对方钢管约束混凝土进行了变参数分析,主要分析了混凝土抗压标准强度、钢材屈服强度以及钢管截面尺寸对抗弯承载力的影响,最后基于现有钢管混凝土纯弯理论,探讨了方钢管约束混凝土纯弯构件抗弯承载力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钢骨-钢管高强混凝土的抗弯性能,采用截面分层组合法汇编非线性分析程序,分析不同钢管强度、钢骨强度、钢管厚度、钢骨截面惯性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组合构件的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回归分析,得出实用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其抗弯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钢管壁厚的变化对组合构件的抗弯力学性能影响幅度最大;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整体吻合良好。研究结论对合理利用材料来提高组合构件的抗弯承载力,以及对组合构件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是有实际工程意义的。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通过8根新型不锈钢管混凝土(CFSST)轴压短柱试验,考察试件的破坏模态、荷载-应变曲线、极限承载力、延性和刚度等力学性能指标,探究了新型不锈钢与固体废弃物混凝土对钢管混凝土短柱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新型建材对钢管混凝土短柱高温后破坏模态无明显影响,高温作用后CFST短柱的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但延性提高。与传统碳素钢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新型不锈钢与固体废弃物混凝土有效地减缓了试件高温后承载力下降幅度。引入材料强度折减系数后,我国DBJ-T13-51—2020规程计算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估高温后该类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剩余承载力。随后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考察了既有材料本构模型对该类短柱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且急需抢险处治的的滑坡、路堤边坡、基坑等救灾工程,坡体稳定性差,传统支挡结构难以实现快速施作,而微型桩具有明显优越性。但不同形式的微型桩,其承载力及破坏特征不同。通过改进yas-2000型压力试验机,并将其用于测试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混凝土配钢筋桩及钢管混凝土配工字钢桩的抗弯承载力,结果表明:①钢筋混凝土桩的受力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未裂阶段、裂缝阶段及破坏阶段;②钢管混凝土配钢筋桩及钢管混凝土配工字钢桩的受力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压实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强化阶段;③通过对比分析上述3种不同结构微型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得出在3种不同结构的微型桩中,直径相同时钢管混凝土配工字钢桩的抗弯承载力最大,其极限弯矩值为209.21 kN·m。  相似文献   

5.
对8根钢管约束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短柱和1根钢管约束型钢高强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轴压试验研究。分析了钢管壁厚、型钢截面形式、钢管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对试件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极限承载力随着钢管屈服强度、钢管壁厚、混凝土强度提高而增大;钢管壁厚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时,钢管宽厚比为45时极限承载力提高率最大;钢管宽厚比小于45时,随着钢管屈服强度的提高,试件极限承载力提高不明显;在I、X、O三种配骨形式中,配O型钢骨的试件极限承载力最高,即O型钢骨对试件产生的附加约束最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钢管混凝土特性,研究了碳纤维钢骨-钢管混凝土柱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制作3个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混凝土强度、碳纤维层数、轴压比以及钢管 直径因素对柱的受力影响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提高,结构承载力提 高;碳纤维层数的增多,对构件初期刚度影响不大,极限荷载值有所提高;构件的轴压比在一定范围内越 大,试件的极限承载力降低,试件后期越容易出现快速破坏;构件内部钢管直径变大,构件的极限承载力 有所提高。综合看出碳纤维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有较好的延性,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针对某水电站厂房钢混凝土排架柱,建立了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三维温度场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矩形柱在外界温升和温降两种情况下的温度及应力变化规律,探讨钢管混凝土柱在火灾下的温度场分布特征,比较了两种不同边界条件对钢管混凝土柱温度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成果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8.
根据方钢管混凝土构件受力分析的一般叠加法,分析了矩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内力分配规律,推导出了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刚度计算公式。为了验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4根方钢管混凝土的纯弯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上述的理论方法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方法概念清楚,计算公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并且为此类构件抗弯刚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力学性能,以试验为基础,利用ABAQUS建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试验实测荷载-轴向应变曲线,验证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有效性。以再生混凝土强度、钢管壁厚、钢材强度及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参数,设计5个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进行分析,建模时考虑了钢管对核心再生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分析各参数对试件荷载-轴向应变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随再生混凝土强度的提高,钢管壁厚的增加,钢材强度的增大,能有效增强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方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研 究了构件受力行为,分析了混凝土强度、含钢率及钢材屈服强度对核心混凝土纵向应力-应变关系以及 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构件均为强度破坏,方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全过程主要分为 弹性段、弹塑性段、下降段、平稳段四个阶段;混凝土强度及含钢率对核心混凝土纵向应力-应变关系曲 线影响较大,钢材屈服强度对其影响不明显;提高混凝土强度、增大含钢率和提高钢材屈服强度均能显 著提高构件承载力,但构件延性随混凝土强度增加而降低,钢材屈服强度对构件延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C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核心柱承载力简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推导CFRP环向约束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计算公式,对该类构件的受力机理和破坏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极限平衡原理和极限分析的基本假设,得到CFRP环向约束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为了验证理论公式的有效性,利用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极限承载力主要取决于由CFRP和钢管产生的约束效应。研究结论可为CFRP约束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17个平面尺寸700 mm x 700 mm、厚度150 } 400~的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四桩承 台受力性能试验,探讨了混凝土强度、钢纤维体积率、承台有效厚度、配筋率、钢纤维类型等对承台 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体积率、承台有效厚度、混凝土强度、配筋率 的增加,承台承载力显著提高,同时钢纤维类型对承台承载力也有一定影响,在建立钢纤维高强混凝 土承台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概述改性混凝土的发展情况,介绍纤维混凝土在国内外水工建筑物上的应用实例,提出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水工建筑结构强度计算方法,包括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斜截面抗剪强度的计算;重点介绍网状钢纤维增强混凝土(FOC)在水工建筑物上的应用,包括在渡槽、闸门、小型拦河坝、轻型岸壁等工程上的应用实例,T形梁正斜截面的强度计算,板材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纤维混凝土在水工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士恩  申永坚 《人民珠江》2002,(2):23-26,32
概述改性混凝土垢发展情况,介绍纤维混凝土在国内外水工建筑物上的应用实例,提出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水工建筑结构强度计算方法。包括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斜截面抗剪强度的计算;重点介绍了网状钢纤维增强混凝土(FOC)在水工建筑物上的应用,包括在渡槽,闸门,小型拦河坝,轻型岸型等工程上的应用实例,T新梁正斜截面的强度计算,板材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矩形钢骨高强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试验数据的MARC软件模拟,验证了软件模拟的可靠性。从而利用MARC软件进行钢骨高强混凝土L形截面柱在不同轴压力系数、剪跨比、配钢率下的数值模拟试验,得出了影响钢骨高强混凝土L形柱抗剪承载力因素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柱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以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为基础,利用双界限系数将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受弯构件划分成三种正截面的破坏形态,对每一种破坏形态,建立了单、双筋矩形截面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式,使碳纤维增强混凝土构件正截面计算与现行的规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以钢纤维、钢屑、石墨、碳纤维作为导电相制备导电混凝土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掺加钢纤维、钢屑对改善混凝土的导电性效果不明显,且导电稳定性差,但掺加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折性能;石墨对降低混凝土的电阻率有一定效果,但石墨混凝土电阻率随养护龄期增加稳定性较差;掺加适量碳纤维不仅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而且抗折性能也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表明碳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