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以常州市古村巷传统民居改造为例,以传统民居的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提升为目标,通过对古村巷的物理环境、居民需求进行调研,以此制定改造目标以及策略,尝试将"基质"引入改造中,将建筑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选取对建筑有积极影响的环境来对原有民居进行整合,使其完成功能的替换,以此来满足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有形的建筑实体,传承和记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由于许多现实因素,传统民居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需求,如何将传统民居空间再获新生,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该文以斗门镇南门村旧房建筑改造设计为例,探讨对传统民居空间理念的传承、扩容提质与更新改造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各空间表达策略与改造手法的异同,归纳其中可行的现代改造手法,寻求传统民居空间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旨在为设计师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研究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发现传统民居在活化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建筑破坏、人文内涵及精神价值丢失、商住矛盾、居民仍对居住环境不满意等问题。研究通过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结合辅堂里设计,提出设计时应贯彻"共同缔造"的规划理念,注重培育居民的主体意识。文章采取多视角的调查研究、参与式的规划设计、内生型的社区营造等路径,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民居利用改造时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湘西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吞口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夏季和冬季典型日室内热环境实测及评价,得出了湘西传统民居PMV拟合曲线和可接受温度,分析了湘西传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被动式节能改造措施在湘西传统民居中的应用,从建筑朝向优化、窗墙比优化、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强化自然通风等方面提出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并模拟改造策略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对湘西传统民居改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寒冷地区传统民居由于气候特殊、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导致居住环境的节能水平不够。现以河北省西部山区传统村落民居节能改造为出发点,选取保定市阜平县顾家台村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汇总传统民居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以延续传统民居做法、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满足当代农民居住需求为前提,针对其围护结构、平面布局及采暖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改造策略,探索了提高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旅游业迅速发展,"观景式"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普遍倾向于感受当地地域文化,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式"旅游;传统民居改造型民俗客栈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形式、环境而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文章通过对传统民居改造型民俗客栈设计的研究,从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传统民居改造型民俗客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传统民居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对其景观环境的关注较少。通过对彝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景观利用,并对景观改造前后彝族传统民居院落物理环境的实测和问卷调查,证明了在新民居改造和更新中景观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民居居住环境质量、节省能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传统乡土民居承载着可供解读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营建智慧,千百年来,当地人为应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以生土为代表的营建智慧。文章针对河西走廊武威地区当前民居营建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传统营建智慧与新型民居设计实践,探索了河西走廊乡土民居"适宜性"改造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发展并行是构建绿色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该文根据重庆的气候特点,以重庆市安居古镇某典型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剖析典型民居在室内物理环境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气候适应性的一体化综合改造。结果表明:改造后传统民居空间布局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建筑节能率为54.35%,非采暖空调时段室内热环境也得到良好改善。研究成果对探索山地传统民居低能耗热环境优化技术,构建巴渝新民居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2016,(9):50-55
以湘西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吞口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夏季和冬季典型日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湘西传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状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全年动态能耗模拟软件和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进行能耗和自然通风分析,结合当地经济因素和原有建筑历史风格,探讨被动式节能改造措施在湘西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并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提出湘西传统民居最优的综合改造方案:窗户材料选用普通中空玻璃(中空12 mm)、窗墙比提高到0.2、外墙改造使用10 mm聚氨酯保温板的"呼吸式"杉木墙体、屋面改造使用50 mm芦苇箔厚度的黏土屋面。  相似文献   

11.
会议代表就传统民居研究方法论、传统聚落改造实验、传统民居及古建的保护与发展等主要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寿涛 《云南建筑》2014,(5):125-127
民族特色村落的旅游开发带来了的传统民居的传承和改造契机,传统民居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旅游业的收入进一步推进传统民居的传承和改造,使之与村落旅游开发结合。传统民居不适宜现代生活需求等诸多因素使得传统民居逐渐消失,以怒江滴水河村的旅游开发为背景研究傈僳族特色民居“千脚落地”的基本特征和改造做法。当然传统民居的传承并不是要阻挡社会的发展,更不是阻止新建筑的产生,所以,研究试图得出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改造的重要方面和做法,以期促进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佳敏  王群 《城市建筑》2023,(16):172-174
在传统民居活化的再利用过程中,往往联结着建筑所处地区的人文历史、场地情感和文化价值。文章从适应性理念出发,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再利用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分别从传统历史文化适应、地域环境适应、新空间功能主体需求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当遵循适应性理念对民居再利用设计进行指导时,对有效空间的重组和再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场所精神的延续等方面设计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漳州古城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目前,漳州古城正在经历经济发展、规划格局变化、传统建筑风貌改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在对其民居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中面临诸多问题。针对目前古城民居建筑改造更新中的诸多困境,文章提出了应对困境的有机更新策略。通过强调对各类民居建筑分类对待、渐进式动态更新、强调古城整体环境塑造,居民社区营造等探讨了漳州古城民居建筑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湘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3种典型的传统民居,分别是青砖墙传统民居、木板壁传统民居、土坯墙传统民居,采用实地调研、访谈与室内外物理环境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该地区室内热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提出一些改造和保护的建议,以期对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民宿是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产物,主要是指居民家庭式旅宿,随着旅游业快速的发展,原始的酒店、宾馆等旅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如何贴合旅游者的兴趣爱好,针对旅游地区的特色打造别具一心的民宿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将传统民居与民宿相结合进行创新和改造设计,不仅可以不断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而且能带动传统民居经济发展,推动富有人文情怀的体验式旅游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传统民居与民宿改造的角度出发浅谈如何打造传统民居式民宿。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晋东南采矿塌陷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窑洞民居,总结归纳晋东南窑洞民居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根据结果分析其现存的问题,试图从类型学的角度,立足于传统文脉延续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窑洞民居室内湿热环境改造、室内外通风采光条件改善和建筑结构修复三方面入手,提出新建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再生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安徽建筑》2019,(12):173-175
徽州传统民居是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施工技艺完美结合的代表实例。然而,现代化的生活对建筑节能提出更高要求,徽州传统民居已无法满足。文章对徽州传统民居能耗问题进行分析,从墙体、屋顶、天井、门窗四方面提出改造设计,力求在保持民居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增强房屋的整体保温隔热性能,使传统风貌与现代技艺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城镇化建设导致城市传统街区肌理消失,特别是对其中传统风貌建筑破坏的问题,该文以广州荔湾区兴龙街社区的概念改造设计为例,以民居文化的空间转译为核心理念,从规划设计到建筑设计,全方位探讨了广东传统民居竹筒屋改造设计的可能性,提倡一种通过对传统民居文化进行解构重组,以此引导空间再生的可持续改造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探索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改造与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与环境因素、文化与经济价值、材料与构造工艺,总结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评价方法,并对江西关西客家民居改造项目产生设计作用。基于改造项目的项目概括与现状分析,研究得出可持续设计策略与方法积极地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功能优化,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建造材料与构造的细节设计。最终,完善传统建筑,从环境、文化、经济、细节上的可持续再利用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