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防洪形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善.但由于长江洪水范围广,峰高量大,部分地区防洪形势仍然严峻.此外,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导致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产生影响.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建成前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荆江河段、长江中下游在三峡工程建成前后的防洪形势进行了分析.对于荆江河段,分析了三峡工程建成前后遭遇荆江不同频率洪水的防洪形势变化,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善了荆江河段的防洪形势;对于长江中下游,通过三峡工程建成前后遇1954年洪水的模拟得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得以提高,但仍存在约400...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骨干。在回顾1998年长江大洪水、介绍三峡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和三峡工程防洪调度方式后,分析认为三峡工程建成后再遇’98大洪水,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将大为改善,但防洪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仍然存在的问题,通过数学模型计算,考虑三峡水库采用试验蓄水期优化调度方案,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遇不同频率洪水的超额洪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三峡工程的投入运行,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荆江河段防洪形势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若遇大洪水,仍存在大量的超额洪量需妥善安置。且三峡建库后的清水下泄,将使遇大洪水时的中下游超额洪量时空分布发生变化,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相应的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余启辉  要威  宁磊 《人民长江》2013,44(10):48-51
三峡工程等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相继建成投运,调节洪水能力增强,中下游超额洪量及其时空分布将发生变化,为蓄滞洪区分类调整创造了条件。考虑三峡工程等干支流水库建成后江湖关系变化,计算了三峡工程建成前以及建成后不同时期中下游超额洪量。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蓄滞洪中荆江分洪区确定为重点蓄滞洪区,其他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蓄滞洪保留区3类。考虑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联合运用以及中下游河道冲刷和江湖关系演变,蓄滞洪区分类将适度调整,蓄滞洪区数目可根据防洪形势改善适当减少。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防洪模型研究——可行性及规划方案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洪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建国以来通过防洪建设,目前长江中下游已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水库、分蓄洪区、河道整治工程等组成洪水来量与河道的安全泄量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将有很大提高,但同时也由于水库调节作用,年内径流分配过程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水沙关系、江湖关系等发生重大变化,给长江中下游防洪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应建立防洪实体模型并结合数学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为长江中下游防洪战略、防洪规划及防洪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蓄滞洪区建设是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建成后仍将长期发挥作用。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和蓄滞洪区建设的作用,针对长江中下游环境现状和蓄滞洪区工程环境影响特点,剖析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环评过程中的重点,即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蓄滞洪区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在施工期,建成运行后的影响主要为正面影响。因此,蓄滞洪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应主要针对施工期,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简讯     
长江防洪模型在汉开工兴建  2 0 0 4年3月2 9日,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手段最先进的长江防洪模型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长江防洪模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功能最全的防洪物理模型。长江防洪模型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科学试验研究项目,其宗旨主要是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及防洪体系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模型建成后,其重要作用为:①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重大技术问题,为防洪规划、工程建设和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物理模型的模拟理论和技术,为促进学…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工程防洪规划与防洪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仲志余 《人民长江》2003,34(8):37-39
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防洪.根据"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指导方针,规划长江防洪采取堤防、水库、分蓄洪区、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并结合非工程措施,形成完善的防洪体系,其中三峡工程是规划的长江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蓄和荆江分洪区的运用,荆江大堤可防1 000 a一遇洪水.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和中下游交界处,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三峡河段水能资源丰富,又是沟通西南和华中、华东地区的重要通航水道。兴建三峡工程可以获得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它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认真分析和探讨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治理开发的形势和对策是一件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工作。论述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治理开发的形势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防洪的局面将大为改善,防洪效益十分显著。但由于长江河道宣江能力与长江峰高量大的洪水矛盾十分突出。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相对仍是不足的。随着三峡工程的投入,长江中下游共标准逐步提高,应争取做到50-100一共水基本不分洪在,在出现更大的特大 洪水时才在可靠的分蓄洪运用配合下,安全渡汛。尖尽量加大上游支流水库的防洪库容;高标准建设好一批分蓄洪区;长江堤防,使之成为防洪的可靠屏障;  相似文献   

12.
亭子口水利枢纽防洪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拟建的亭子口水利枢纽位人干 流中游上段、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2.550km^2、,总库容42亿m^3,以防洪为主兼顾兴利的工程。枢纽建成后将起到控制嘉陵江中上游洪水和,并且配合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防洪。在防洪设计上,考虑到亭子口水库的作用和任务,拟定了预留的防洪库容以及防洪调方式。正常运用的防加容拟定5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选取同时考虑到在长江中下防洪十分紧迫的情况下,选定3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对长江防洪的巨大投入和产生的可观效益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存在的一系列防洪减灾问题如三峡建库后长江中游的河势变化、中游干流的超额洪水、中下游堤防的设计洪水位、分蓄洪区建设、非工程防洪措施等进行了论述.提出解决洪水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对长江防洪的规划、设计、科研,及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与洞庭湖关系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长江中游枝城至城陵矶河段称工南岸洞程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又集湘、资、沅、澧四水经湖区调节后于城陵矶汇入长江,形成了复杂的江湖关系。受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江湖关系不断地发生调整变化,这直接关系到长江和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治理,因此,深入分析江湖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对研究三峡工程修建后江湖关系调整趋势于江、湖的治理均有重要意义。实测资料分析有松滋口近几十年来,长江与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潘庆 《人民长江》1997,28(5):22-24
在概述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特点和各类河型的形成条件后着重分析了各种人为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展望21世纪,人为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将加大,主要表现为三峡水利枢纽的建成运用和岸线保护与利用程度的大大提高两个方面。其综合影响的结果是长江中下游各河段的河型和河势不会出现重大调整,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床冲深,河热的局部调整,以及分汊河段支汊的萎缩。  相似文献   

16.
颜国红  胡春燕 《人民长江》2008,39(24):10-13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主长1 893 km,由于河道冲淤变化、堤防长年失修、以及上游建库拦沙作用等影响,导致河势变化复杂、局部河段崩岸严重、航道淤积阻塞等问题,对中下游防洪与航道安全以及沿岸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1998年大洪水过后,由国家投资完成了以堤防加固为主的护岸工程建设,但由于规划中的后续综合整治工程尚未实施,不利于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同时,受三峡等上游水库拦沙造成的清水下泄引起的河道冲刷与江湖水沙变化关系的影响,亟待加快后续规划项目的实施,通过加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确保长江中下游河势稳定、防洪与航运安全,以及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宁磊  张黎明  许多 《人民长江》2012,43(10):7-10
简要回顾了三峡工程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拟定的防洪任务及防洪调度方案。围绕三峡工程的防洪任务,研究了工程建成初期的防洪调度方式。主要针对现状长江中下游江湖行蓄洪水能力,分析了三峡工程对荆江补偿调度、对荆江兼顾对城陵矶补偿调度2种方案及其防洪作用。结果表明,对荆江补偿调度方式能发挥较好的防洪效用。确定了对城陵矶补偿调度方式的3部分防洪库容,为三峡工程防洪调度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论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6—2019年长江防汛与河道查勘新实践、长江中下游洪水与河势的新变化与新形势,以及以往研究基础与成果,总结提出了2016洪水+长江中下游防洪与治河10大新问题,即流域水沙变化、河流情势变化、水文节律改变、河道洲滩演变、干流槽蓄变化、江湖关系影响、水位流量关系、防洪布局调整、河湖治理技术,以及河流管护研究。采用“原因Ⅰ-响应Ⅱ-影响Ⅲ-对策Ⅳ”4级体系,对10大新问题进行了体系分类、关系构建、课题分解与研究探讨,构建了“之字形层次驱动”和“田字形关联影响”2组关系。研究增进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洪水与河势影响的辨识,强化了对变化条件下长江中下游防洪与治河问题的“层次化”与“系统化”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