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微表情(ME)的发生只牵涉到面部局部区域,具有动作幅度小、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但面部在产生微表情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无关的肌肉动作。现有微表情识别的全局区域方法会提取这些无关变化的时空模式,从而降低特征向量对于微表情的表达能力,进而影响识别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使用局部区域方法进行微表情识别。首先,根据微表情发生时所牵涉到的动作单元(AU)所在区域,通过面部关键点坐标将与微表情相关的七个局部区域划分出来;然后,提取这些局部区域组合的时空模式并串联构成特征向量,进行微表情识别。留一交叉验证的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区域方法较全局区域方法进行微表情识别的识别率平均提高9.878%。而通过对各区域识别结果的混淆矩阵进行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充分利用了面部各局部区域的结构信息,并有效摒除与微表情无关区域对识别性能的影响,较全局区域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微表情识别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在细粒度图像分类任务中,提取出具有区分性的局部特征对识别图像之间的微小差异非常重要。基于ViT(vision transformer)框架的算法模型在计算机视觉各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优异的表现。针对基于ViT框架的细粒度图像分类模型对图片局部区域关注度低的问题且为进一步加强图像块特征的上下文联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加强图像块相关性的细粒度图像分类方法。首先,提出了赋予图像块相关性权重的方法,并嵌套应用于不同层编码器中丰富不同层次特征信息,解决了ViT对图像局部特征关注不够的问题;其次,结合图像块的位置信息加强了局部特征上下文的联系,同时减少了噪声信息带来的干扰;最后,提出相似损失函数来学习细粒度图像中微小特征的差异性,优化模型的分类效果。在两个公开数据集CUB-200-2011和Standford Dogs上进行实验分别取得了91.33%、92.15%的准确率,提出的方法分别比基准模型ViT网络提升了0.63、0.45百分点,有效提升了细粒度图像分类效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已有的微表情识别中由于微表情变化幅度不明显,导致细微特征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丢失,从而使模型的性能受到限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特征的微表情识别方法.首先分析变化幅度相对明显的区域对微表情识别的影响,根据生理学研究对微表情变化相对活跃区域进行局部切割,并使用并行神经网络分别对局部区域和全局区域提取特征;然后采用一种能够提取特征级运动信息的运动特征提取模块从空间特征图中学习到运动特征,将运动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聚合,以减少细微特征的丢失;最后将局部特征和全局的聚合特征组合成新的混合特征用于微表情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MEGC 2019数据集(包含CASMEⅡ,SMIC和SAMM)上,未加权F1分数和未加权平均召回率的结果分别为81.81%和79.01%,与MEGC 2019最好的方法相比分别提高了2.96%和0.77%,该方法具有更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遥感图像中的舰船目标细粒度检测与识别在港口海域监视以及情报搜集等应用中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但遥感图像中不同种类的舰船目标整体颜色、形状与纹理特征相近,分辨力不足,导致舰船细粒度识别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基于关键子区域特征的舰船细粒度检测与识别方法。方法 为了获得更适于目标细粒度识别的特征,提出多层次特征融合识别网络,按照整体、局部子区域两个层次从检测网络得到的候选目标区域中提取特征。然后结合候选目标中所有子区域的信息计算每个子区域的判别性显著度,对含有判别性组件的关键子区域进行挖掘。最后基于判别性显著度将子区域特征与整体特征进行自适应融合,形成表征能力更强的特征,对舰船目标进行细粒度识别。整个检测与识别网络采用端到端一体化设计,所有候选目标特征提取过程只需要经过一次骨干网络的计算,提高了计算效率。结果 在公开的带有细粒度类别标签的HRSC2016(high resolution ship collection)数据集L3任务上,本文方法平均准确率为77.3%,相较于不采用多层次特征融合识别网络提升了6.3%;在自建的包含45类舰船目标的FGSAID(fine-gr...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微表情识别算法中特征提取冗余、处理时间长的问题,提出基于差分定位与光流特征提取的微表情识别方法。首先对人脸的表情敏感部位进行图像序列差分,通过差分投影值划定人脸运动区域,计算运动区域光流分析数据的主成分特征,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判断脸部运动单元编号,识别微表情的类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之于传统识别技术在微表情识别效率与准确度上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微表情识别的难点是情绪持续时间短,面部动作变化微小。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相邻双交叉局部二值模式(ADCP-TOP)的微表情识别方法,针对微表情特点将邻域像素之间关系引入,使得对细节信息提取更丰富,捕捉微小变化能力增强。通过对奇偶位置的采样点分开编码,将结构信息量化,在保证信息量增加的同时使维度减小,并增强鲁棒性。此外,通过面部动作单元划分细粒度感兴趣区域(FROI)提取ADCP-TOP特征,以进一步增强对细节信息提取能力。最后,在SMIC和CASME2数据库中的实验表明,提出的识别方法取得更高识别率。  相似文献   

7.
微表情识别是情感识别领域的一项关键任务,其目的是分析人们隐藏的真实情感.针对微表情识别中微表情视频帧冗余、微表情幅度变化微弱和微表情持续时间短的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在微表情视频中提取有效特征,从而降低微表情识别的精度与速度,提出一种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结合的微表情识别方法.首先将视频动态信息压缩为残差积减少帧冗余,提高模型预测速度,然后分别使用稀疏卷积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提取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并利用多阶段自适应特征融合的方式充分结合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最后通过标签平滑损失函数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示,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微表情识别的精度.在MEGC2019的评估标准下,混合数据集的UF1值提高了0.035,UAR值提高了0.045.  相似文献   

8.
目的 微表情识别在心理咨询、置信测谎和意图分析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微表情自身具有动作幅度小、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微表情的识别性能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进一步推动微表情识别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注意力引导的三流卷积神经网络(attention-guided three-stream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TSCNN)用于微表情识别。方法 首先,对所有微表情序列的起始帧和峰值帧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TV-L1(total variation-L1)能量泛函提取微表情两帧之间的光流;接下来,在特征提取阶段,为了克服有限样本量带来的过拟合问题,通过3个相同的浅层卷积神经网络分别提取输入3个光流值的特征,再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模块以聚焦重要信息并抑制不相关信息,提高微表情的识别性能;最后,将提取到的特征送入全连接层分类。此外,整个模型架构采用SELU(scaled exponential linear unit)激活函数以加快收敛速度。结果 本文在微表情组合数据集上进行LOSO(leave-one-subject-out)交叉验...  相似文献   

9.
张洋  姚登峰  江铭虎  李凡姝 《计算机工程》2022,48(3):302-309+314
在实际场景中,因香烟目标过于微小且特征不明显,现有的目标检测算法难以区分类烟物与香烟,导致吸烟行为识别效果差。提出一种基于弱监督细粒度结构与EfficientDet网络的吸烟行为识别算法。采用Edge Boxes算法检测图像块的特征边缘,通过非极大值抑制对边缘进行筛选,形成候选区域块。构建包含物体级筛选器和局部级筛选器的细粒度两级注意力模型,其中物体级筛选器使用改进的EfficientDet网络滤除候选区域的背景噪声,以分类前景物体及特征较强的候选区域,并在局部级筛选器中使用通道注意力卷积块对候选区域进行聚类,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像素块。通过融合物体级筛选器与局部级筛选器得到的结果,以准确识别吸烟行为。在BUU-Smoke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吸烟行为识别准确率为93.10%,误检率为3.6%,并且具有较优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微表情类别与面部各区域之间的关联度,提出一种局部区域划分和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各类微表情对应动作单元所在的位置确定出人脸中最为关键的7个局部区域,然后采用面部形变鉴别模型自动检测出面部49个关键点坐标,再根据这些点确定上述局部区域的4个边界。最后,分别提取各区域的时空模式特征并进行微表情分类,通过各区域对各类微表情的分类准确率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区域划分方案科学合理,微表情“惊奇”及“厌恶”与眼睛区域、微表情“高兴”与嘴巴区域、微表情“压抑”与下巴区域有较高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的人体行为识别算法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多层次时空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残差稠密网络的人体行为识别算法。首先,所提算法使用三维残差稠密块作为网络的基础模块,模块通过稠密连接的卷积层提取人体行为的层级特征;其次,经过局部特征聚合自适应方法来学习人体行为的局部稠密特征;然后,应用残差连接模块来促进特征信息流动以及减轻训练的难度;最后,通过级联多个三维残差稠密块实现网络多层局部特征提取,并使用全局特征聚合自适应方法学习所有网络层的特征用以实现人体行为识别。设计的网络算法在结构上增强了对网络多层次时空特征的提取,充分利用局部和全局特征聚合学习到更具辨识力的特征,增强了模型的表达能力。在基准数据集KTH和UCF-101上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识别率(top-1精度)分别达到了93.52%和57.35%,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C3D)算法相比分别提升了3.93和13.91个百分点。所提算法框架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迁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处理多种视频行为识别任务。  相似文献   

12.
针对跨库微表情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pex帧光流和卷积自编码器的微表情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微表情分类三部分。预处理部分对微表情进行Apex帧定位以及人脸检测和对齐;特征提取部分首先计算预处理过的Apex帧的TVL1光流,然后使用得到的水平和竖直光流分量图像训练卷积自编码器得到最优结构和参数;最后将两个分量自编码器中间层的特征融合后作为微表情的特征;微表情分类就是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上一步中提取到的特征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较基准方法(LBP-TOP)有了很大的提高,UF1提高了0.134 4,UAR提高了0.140 6。该方法为微表情特征提取和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鲁棒的视频行为识别由于其复杂性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如何有效提取鲁棒的时空特征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本文中, 提出使用双向长短时记忆单元(Bi--LSTM)作为主要框架去捕获视频序列的双向时空特征. 首先, 为了增强特征表达, 使用多层的卷积神经网络特征代替传统的手工特征. 多层卷积特征融合了低层形状信息和高层语义信息, 能够捕获丰富的空间信息. 然后, 将提取到的卷积特征输入Bi--LSTM, Bi--LSTM包含两个不同方向的LSTM层. 前向层从前向后捕获视频演变, 后向层反方向建模视频演变. 最后两个方向的演变表达融合到Softmax中, 得到最后的分类结果. 在UCF101和HMDB51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的方法在行为识别上可以取得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of psychotherapy, security systems, marketing, commerce and much more. Detecting a macro-expression, which is a direct representation of an ‘emotion,’ is a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 task. Playing a pivotal role as macro-expressions, micro-expressions are more accurate indicators of a train of thought or even subtle, passive or involuntary thoughts. Compared to macro-expressions, identifying micro-expressions is a much more challenging research question because their time spans are narrowed down to a fraction of a second, and can only be defined using a broader classification scale. This paper is an all-inclusive survey-cum-analysis of the various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techniques. We analyze the general framework for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system by decomposing the pipeline into fundamental components, namely face detecting, pre-processing, facial feature detection and extraction, datasets, and classification. We discuss the role of these elements and highlight the models and new trends that are followed in their design. Moreover, we provide an extensive analysis of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systems by comparing their performance. We also discuss the new deep learning features that can, in the near future, replace the hand-crafted features for facial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This survey has been developed, focusing on the methodologies applied, databases used, performance regarding recognition accuracy and comparing these to distil the gaps in the efficiencies, future scope, and research potentials. Through this survey, we intend to look into this problem and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and efficient recognition scheme. This study allows us to identify open issues and to determine future directions for designing real-world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Micro-expression has rais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analyzing human inner emotions. However, most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methods are developed with specific feature representations and extraction methods, such as local binary pattern on three orthogonal planes (LBP-TOP) and optical flow. The performance in such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models is not high due to the limited training samples and the unequal size of the sample categor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we present a novel algorithm, named coupled source domain targetized with updating tag vectors, and we apply it to the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This method leverages rich speech data to enhance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by transferring learning from the speech to the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The method highlights are: it simultaneously projects micro-expression samples and speech samples into a common space, then minimizes the reconstruction error between the speech and micro-expression samples, with an updating tag vectors add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t performs recognition by using dictionary learning together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he CASIA Chinese emotional corpus and CASME II micro-expression database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method.  相似文献   

16.
微表情分析在医学、公共安全、商业谈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备受关注。微表情运动幅度小、变化快,导致人工分析难度较大,开发一个可靠的自动化微表情分析系统非常有必要。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结合相关算法捕捉微表情运动变化特征以用于微表情分析。阐述微表情分析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多个角度对微表情分析的两大分支,即微表情检测方法和微表情识别方法进行总结。整理现有微表情数据集以及微表情分析流程中常用的面部图像预处理方法。根据特征提取方式的不同,从基于时间特征、基于特征变化和基于深度特征这3个方面对微表情检测方法进行阐述。将微表情识别方法归纳为基于纹理特征和基于光流特征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以及深度学习方法,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表情识别包括基于运动单元、基于关键帧和基于迁移学习的方法。通过不同实验指标对以上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微表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改善微表情识别效果为目标,研究基于梯度的全局光流特征提取算法.针对精细图像间大位移问题,引入多分辨率策略对图像分层,通过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法逐层优化目标函数,求解最优光流,保证运动跟踪的准确性.为了体现人脸关键部位的动作差异,提出分区的特征统计方法,将光流图像划分为若干矩形区域,在局部区域内归纳各点光流运动情况,增强特征的有效性.实验表明,文中方法提升整体识别率和各类情感区分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微表情的变化是非常微小的,这使得微表情的研究非常困难。微表情是不能伪造和压制的,因此也成为判断人们主观情感的重要依据。本文提出了以卷积神经网络及改进长短时记忆网络特征融合为依托的微表情识别方法,先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再介绍了实验的预处理过程、特征提取以及相应的特征融合的过程,将所得的结果用于实验模型的预测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新模型具有更好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