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对超滤膜表面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三类表面活性剂对聚砜超滤膜进行表面改性.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效果最明显,改善了膜表面的亲水性,提高了通量.  相似文献   

2.
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的研究(I)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低温氧等离子体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的结构和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经氧等离子体处理的聚氯乙烯超滤膜表面生成了含氧基团,膜表面亲水性增强,处理过程中输入功率和处理时间的增加都会使表面氧含量增加,当输入功率为30W,处理时间为1.5min,预抽压力1.3332Pa,工作压力26.6644Pa时,膜在不损失截留率的情况下,纯水通量增加10倍,并且还发现,当输入功率过大或处理过长时,膜表面有刻蚀现象  相似文献   

3.
醋酸纤维素超滤膜低温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经过特殊处理的醋酸纤维素超滤膜、进行低温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改性处理使超滤膜的性能,尤其是透水性能发生很大变化。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处理时间、放电功率、反应腔压力)和铸膜液的组成对改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表面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是一个有实用意义的膜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聚丙烯腈超滤膜进行了气相接枝改性,研究了不同等离子体处理功率、时间、不同单体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FT—IR)和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膜的表面结构组成及变化;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表面形态;考察了等离子体改性膜对蔗糖/水体系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对聚丙烯腈膜表面接枝丙烯酸单体,可使聚丙烯腈膜从超滤膜向纳滤级膜转变。  相似文献   

5.
聚偏氟乙烯分离膜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对聚偏氟乙烯 (PVDF)功能高分子分离膜近年来在共混改性、表面改性、化学改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综合分析了相容性、制膜条件等对共混成膜过程的影响及膜性能的调节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在PVDF分离膜表面改性、化学改性方面的进展 ,并针对PVDF分离膜改性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超滤过程及超滤膜的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讨论了蛋白质溶液在超滤过程中造成蛋白质在膜面吸附的影响影响因素,对近10年来,人们在如何降低蛋白质在超滤膜表面的吸附,包括操作条件的选择以及膜的表面进行改性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程珊华  宁兆元 《功能材料》1997,28(2):212-214
上流辉光氧等离子体对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等有机高分子膜作表面改性处理,其亲水性和电阻等性能有了很大改变。发现膜与水的接触角和表面电阻率这两种性能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呈现类同的变化规律,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8.
张量  张国亮  孟琴  魏秀珍  沈冲 《功能材料》2012,43(3):278-281,286
依据亲水改性方法的划分从膜的表面涂覆、共混、表面接枝和成膜材料改性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比较了聚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在各种不同的疏水超滤膜亲水改性中应用的途径和特性。经过聚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改性之后,超滤膜的接触角降低,蛋白质吸附量减少,亲水性和抗污染能力明显提高,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9.
采用混酸处理法对碳纳米管进行了羧化改性,然后进一步运用十八胺双性分子对羧化改性后的碳纳米管进行了表面修饰,深入探讨了基于双性分子表面改性后碳纳米管的LB膜制备过程,并分析了其制备工艺中超声时间、酸量和氧化处理等实验参数对羧化改性的影响,制备出了基于碳纳米管的单层及多层LB膜。初步研究了硅基底表面碳纳米管LB膜的减摩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带有双性分子的十八胺可通过一定的实验条件连接到碳纳米管表面,通过双性分子的亲油性而有效改善碳纳米管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为碳纳米管LB膜的制备提供了必要条件;此种碳纳米管LB膜可在低载荷下,将硅基底的耐磨性能提高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后,重点介绍了光接枝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它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强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亲水化改性是当前分离膜研究的热点之一.对PVDF膜近年来在共混改性、表面化学改性、表面接枝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PVDF分离膜改性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指出膜材料共混改性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膜污染防控是反渗透(RO)、纳滤膜研究的重要方向,是影响其应用的关键环节。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反渗透膜污染类型,并对影响反渗透膜污染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重点综述了目前提高反渗透膜耐污性的方法,包括设计新型关键单体、表面物理改性、表面化学改性及共混改性等方法;最后对耐污染反渗透膜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在KOH/KMnO4体系中对聚偏氟乙烯(PVDF)膜表面进行化学处理,引入羟基等活性基团,并利用甘油水溶液增加膜表面的化学稳定性。分别改变试剂浓度、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偏氟乙烯膜表面接触角减小,亲水性增强。将改性前后的膜分别应用于酪蛋白的分离实验,测定膜通量的衰减,发现改性后的PVDF膜表面的抗蛋白吸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工程研究主要涉及:强调膜表面性质的膜过程开发、膜表面修饰与功能化方法的建立和优化、膜表面结构的表征及其与膜分离性能的关联,旨在深化对聚丙烯微孔膜材料表面特性的认识,进而拓展其应用范围.基于聚丙烯微孔膜表面的疏水性,首先简要介绍了气-液两相膜接触器传质行为的理论研究,随后重点总结了聚丙烯微孔膜表面亲水化与抗污染性能研究、表面仿生修饰与生物功能分离膜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Al2O3—SiO2—TiO2薄膜的表面改性——偶联剂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Al2O3-SiO2-TiO2陶瓷薄膜作表面改性。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通过乙氧基与薄膜表面的羟基反应而结合于薄膜表面。表面基团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线性增加,提高温度和有机物浓度都使表面基团的含量提高。偶联剂在复合薄膜表面枝接后以单体形式存在,互不交联。  相似文献   

16.
采用苯胺(An)分散聚合原位成膜的方法对等离子体预处理的聚四氟乙烯(PTFE)多孔膜进行亲水化改性,实验通过SEM、接触角测量等表征了PTFE膜的结构和表面亲水性质.试验结果表明,FTFE膜表面是内部留有孔道的纤维交织结构,有较强的疏水性;等离子体处理使聚合峰值提前,后期聚合速率增大,有利于An在PTFE膜的表面聚合沉积.接触角测试表明PANI/PTFE复合膜比原始膜的亲水性有了较好的改观.  相似文献   

17.
李刚  何敏  张道海  罗大军  秦舒浩 《材料导报》2017,31(Z2):205-209
聚丙烯微孔膜因其比表面积大、性能优异、价格合理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其亲水性差、易被污染,因此需要进行亲水改性。根据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将亲水改性方法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改性之后膜的亲水性得到了改善。分类论述了各种亲水改性方法对聚丙烯微孔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对膜亲水性能的改善程度同时对亲水改性方法的改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用界面改性的方法研究了多孔支撑层/超薄功能层界面性质对反渗透复合膜性能的影响。采用了甲酸、磷酸、盐酸和弱极性试荆异丙醇作为聚砜底膜表面改性试剂。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采用的不同的改性条件下,复合膜的性能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改变改性试剂时,复合膜的性能变化有着相似的规律。改变改性试剂的浓度和改性时间有同样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9.
A sugar-containing monomer (2-lactobionamidoethyl methacrylate, LAMA) was grafted on a polypropylene (PP)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surface by UV-induced graft copolymerization. The degree of grafting can be controlled by variation of monomer concentration, UV irradiation time, and photoinitiator concentr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employed to confirm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the membranes. The water contact ang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hydrophilicity change of the membrane surface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Bacteria captur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membrane could selectively bind E. faecalis while adhesion of S. maltophilia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PP with grafted poly(LAMA). The adhesion of E. faecalis onto poly(LAMA) grafted membrane could be inhibited by 200 mM galactose solution; however, glucose solution showed no inhibition effect. Moreover, occupying sugar residues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primarily by a galactose targeting lectin, peanut agglutinin, could significantly suppress the following adhesion of E. faecalis. All these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this poly(LAMA) grafted PP membrane can selectively capture E. faecalis and that this selection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alactose side groups on grafted flexible functional polymer chains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and galactose binding protein on the E. faecalis cell membra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